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保山市发现了南诏、大理国到元代时期火葬墓碑,墓碑内容证明,阿吒力教在保山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影响了保山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今天的民俗。了解这些墓碑的内容,对滇西古代社会研究特别是古代宗教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佛教在保山传播以来,多元文化的交融的在其宗教建筑上表现明显.通过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保山佛教建筑特征展开探讨,从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3.
本主崇拜是白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点,在白族人民心目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调适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方面的行为准则;是白族人民认识态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也是长期支配白族的道德风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白族人民通过各种祭拜活动的过程和场景,对人们进行教育。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白族本主崇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保山野生香蓼中Mg、Fe、Pb、Ni、Cu、Mn等6种微量元素,通过营养价值分析方案测定了香蓼中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保山野生香蓼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中各种元素的含量为Mg>Fe>Cu>Pb>Ni>Mn;保山野生香蓼中粗蛋白含量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未来保山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选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保山在工业发展选择上必须以规避物流成本劣势约束为首要原则。保山有国际商贸枢纽地位优势,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保山未来的核心产业很可能从三产中产生。  相似文献   

6.
自唐中期后,佛教密宗经咒广泛流传于民间,且与陀罗尼经合而为一,陀罗尼信仰在僧、俗两界广为流传。以河北临城北宋嘉祐五年的“顶尊陀罗经幢”和元至元六年的《真定府赵州临城县崇法院普润大师寿塔记》为例,分析陀罗尼经幢的建造缘起,宋元时期河北地区陀罗尼信仰的流行情况。两座佛教经幢为研究河北临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和河北佛教文化史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地理中心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完备形态,佛教传入后,其世界观即与中国的昆仑中心说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及其地理学发展。佛教以阿耨达山为世界地理中心,后世即认定阿耨达山为昆仑山,并认为黄河源自阿耨达池,由此中国的昆仑中心说从神话观念走向实际的地理知识,佛教的宗教地理观念也逐渐实化为地理知识。同时佛教的印度文化中心观也对中国的文化中心论带来冲击,使中国人的文化观、民族观及其心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多元论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8.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而保山则处于"桥头堡"战略下的"马前卒",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政策、区位和人文优势。桥头堡建设既是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动态建设过程,又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静态建设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制定近期目标,另一方面,要有远景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政治、经济、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层面加强保山对外开放、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凸显保山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下的前沿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主崇拜与白族传统体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族本主崇拜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而白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其宗教信仰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论证白族本主崇拜与白族传统体育活动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联系,揭示白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白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相似文献   

12.
倚持于大唐盛世中华民族外放的生命创造力以及李白超越传统文化内向的主导性格,传统文化中少有的自由外放的创造精神被李白极大张扬。他那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的政治理想;“功成拂衣去,意轻千金赠”的独立人格;“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的侠义风范;超越痛苦、恋时进取的入世精神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品格,可谓之“太白精神”。“太白精神”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层面中,附势与媚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现象。一方面,它是集权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知识分子功利思想的反映。这种人格现象集中地反映在投献、干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以李白、杜甫、高适为代表的盛唐文人几乎都有着从附势、媚俗到愤世嫉俗的人格变化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提炼和挖掘李白诗歌中的体育活动意象,并分析李白诗歌中体育活动意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展示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汤华泉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15-20,84
古今不少学者在李白年谱和李白诗文笺注中给李白一些作品作了编年,特别是詹锳还撰写出了编年专著《李白诗文系年》,确定了李白在安徽写作的大部分诗文的时地。但是各家也都有一些疏漏,在时间、地点上颇有出入。本文在全面研读李白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在安徽所写诗文的时地重新进行了编定。  相似文献   

18.
明代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杨慎,嘉靖二年(1524),因“议大礼”案被贬云南永昌永远充军。直到病故,才由他的妻子黄峨接榇回四川新都。主要考证杨慎谪戍永昌的基本路线和他在永昌的具体时间。为进一步研究杨慎及其对保山历史文化产生的影响提供考证材料。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人才意识是“李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出李白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李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是其一生执著的追求。然而,诗人美好的愿望却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他的远大理想始终难以实现。怀才不遇的痛苦,一直折磨着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长期困扰着李白。因而,李白对人才问题特别敏感,其人才意识亦格外强烈。李白的人才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盼知音的意识;二是惜才爱才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二人身上,分别鲜明地体现出了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烙印,并从五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乡土情结的强与弱;家庭观念的浓与淡;友情珍重程度的厚与轻;为人处世中的利己与利他;生活作风中的享乐与节俭。且各自擅长之诗体与诗风,均分别与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的特性相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