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体育非遗是人类关于身体运动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其时代主题。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全国范围内聚集性活动被叫停,致使大量以参与人数众多为特点的体育非遗正常运行被中断。然而,疫情同时也为体育非遗创造了一定发展机遇。数字技术普及,大众健身意识觉醒,使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应紧握时机,探寻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创新发展之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疫情背景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疫情时代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推进路向。疫情背景下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面临需求提升、尚未模式化、效率有待加强、传承主体面临数字转型等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可通过丰富数字产品、构建系统化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率、培植传承主体数字思维等形式展开推进。  相似文献   

2.
《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一书已出版21年。著作中关于“体育为何”的独特论述至今仍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内涵。在历史与伦理悲剧性的二律背反进程中,唯有寄希望于体育,寄希望于“人的自然化”回归方可阻止人类的异化。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不可阻逆,社会愈发展,体育自然人的构想愈难实现,回到人类原初状态则更加虚妄。接受现实的同时更需理解现实,理解现实就要寻其历史。面对在“人的自然化”与“人的社会化”中体育“为何”的表里之争之时,则要深知其相关理论与学说的演化,以避免绝对的虚无主义倾向。文中学者“人”学之论与体育相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勾勒出体育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告知纯粹、简化、真善可以让我们以心为初感知身体美的自然历程。由此,体育自然人国度的幻想虽会破灭,而真正体育人的国度则有路可寻,有舟可渡。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推导,从词源、技术、身体和文化等角度对竞技进行探析,认为竞技的根本在于身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技”,有“技”方能“竞”。“技”非常丰富,表现多维。多维的“技”被“人化”促使肢体活动衍生为技艺精湛、目标明确的身体行为,身体行为在构建完整技术体系的身体控制、身体建设、身体知识过程中践行着竞技化。由肢体活动—身体行为、随意动作—精湛技艺、肌肉记忆—文化记忆、身体知识—文化知识、身体资本—文化资本等彼此交织、融合拧成强劲的竞技化传承链条,是有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必然依托,具有较强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以体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及其方法论的沿革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当前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体育民族志是对与人类身体活动及其相关文化田野调查研究的真实记录、描述与阐释,以“异文化”研究来反思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形式的“他者”与“研究者”的本体论贯通;同时需实现从“关于身体的写作”到“通过身体的研究”的转变,进而实现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体育文化在当今社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担当重任与发挥作用。对于实证、整体、相对的体育民族志方法的认知和理解需要更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创造质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人类学理论的综合运用、研究者与他者的关系等兼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体系,从而构成了在体育民族志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体育语境下,人类身体兼具文明与野蛮两个特征,并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文明时代,身体的野蛮特征借助竞技体育某些运动方式开始强势回归,引起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和人类身体走向的忧虑。拮取格斗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奇观体育(UFC)试图探讨此问题。通过历史视角,发现身体的走向陷入了从野蛮的文明到文明的野蛮的历史怪圈;通过文化视角,探究身体的野蛮借助竞技体育这条渠道如何实现突围和回归;通过追问,寻求体育语境中人类未来的身体归路。通过思考,认为人类身体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必须远离过度暴力,从而维护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和实现人类身体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6.
数字体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信息技术与体育的广泛结合:通过文献资料法简述数字体育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对数字体育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数字体育和电子竞技以及电子游戏的关系,并对我国数字体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便对数字体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身体的视角窥探体育,是一个新颖和必需的理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存在于体育活动场域中一个个活生生的身体背后,那些隐匿的文化和社会烙印,帮助我们窥见隐匿在体育活动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体育作为一种体化实践,首先需要身体在场,完全依赖身体的参与方能构成。随着身体视角的觉醒,体育活动应当在新的意义上被诠释:关怀身体理应成为体育活动的人文维度,提升生命质量构成了体育活动的个体维度,引领精神是体育活动应当内在承载的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思辨法等,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学理支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延续与消亡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仪式活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身体共在”与延续的结构性基础,“神秘力量”获得与运动愉悦感是其存续的精神动力;情感沉降、外界屏障与“精英缺失”是造成其消亡的重要原因。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促进与治理中,要注重“仪式空间”的保护,重视族群“局内人”的设定;关注族群“神秘”与世俗情感的“二向性”需求;突出“卡里斯玛”的个体功用,促进“情感能量流”形成。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武医融合理论、中国武术运动特征以及适应人群等视角,探寻后疫情时代中国武术健康价值对于人类抗击疫情、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结论: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是促进人体健康的一味良药,是有别于现代体育的身体行为,中国武术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需要,更加适用于提高中老年人身体免疫力。提出:倡导中国武术给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引导中国武术融入人们日常身体行为锻炼是后疫情时代发挥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学校体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向度,建立面向生存境况的体育观念,并使学生获得永恒的体育关怀。学校体育追求学生的健康体魄、运动技能和健全人格,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是指向人类生命健康、活跃和勇敢的教育活动,它所营造地是生命的狂欢,而不是身体的束缚。人类主体的探索求知,身体技能的动感体验,生命活力的极限挑战,是学校体育的教育责任和本质诉求。在身体实践的技艺中,探讨学校体育的存在根基,学生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教育关怀;在生命培育的教学中,审视学校体育的人学归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生命的意义追求;在体育存在的占有中,考察学校体育的生命境况,学生在体育中走向生命的完整自由。学校体育是人生命知识的教育形态,是人主体生成----的时空场域,是生存境界中自我实现的自由之路。人学存在论是学校体育的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