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学注重诗歌的形式之美,从语言的辞采、声律、对仗、用典等各个方面切入诗语内在特征的研究,以此强化诗语的审美特征,增强诗语符号的可感知性,使诗语在外在形式上即获得普通语言所不具备或不明显的艺术特征,在能指层面以巨大的作用构成诗歌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2.
诗歌语言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本体的产生。诗人触物兴情,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诗本体的产生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诗语的生成,只是它还处于潜诗语的状态,破碎、零散、隐蔽、晦暗,飘游在诗人混沌朦胧的情兴体验与审美意象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型诗语之一的“木叶”,在其诞生之初,只是一首祭歌里的普通词语,一个“巫性世界”里的一般景物。在诗史演进中,它不断地被重复使用,扩大了时间、地域等限制范围,并逐步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进而成长为稳定的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诗语。这种在“时间”中考察诗语形成过程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历史的解读,旨在“语言”细节上来揭示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真相,期待最终能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4.
“教育——诗性的教育”。这是作家梁晓声对教育的解读。科学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也应该是美的使者。应谊有如诗教的课境。我们要重视教学预设,但预设要富有弹性。一堂精彩的课首先应该是真实的课,不必该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至于那些随时闪烁的火花,我们要敏锐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焕发生命活力。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学生才是幸福的,如诗一般的课境才是靓的!  相似文献   

5.
禅诗审美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仿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广告英语广泛使用,广告根据需要,模仿现有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调等来达到其广告效果。而广告英语作为一种英语语言文体,它有效的证明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特征。本文通过例子分析仿词、仿语、仿句、仿篇、仿调在广告英语中运用,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四个原则,即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探讨广告英语是如何通过仿拟让消费者根据自身的身体经验形成的象似性达到共鸣,产生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8.
苏轼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至为深远的人物,他不但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铸成古典诗文的又一个艺术高峰,还以其精譬的理论观点尤其是“有道有艺”、“忘声忘笔”等诗学的语言观,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随着二十世纪文艺美学研究领域内的语言学转向,对语言形式的强调,对语言结构的研究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本文欲从结构主义诗学语言批评的角度,以简·穆卡洛夫斯基“诗的语言的突出”为参照,对苏轼的语言现进行一次有意义的中西诗学阐释和比较。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任意性特征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象似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和其概念结构之间存在映照关系,而句法象似性指句法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人的思维结构之间有着某种自然的对应关系,主要遵循三大理据原则: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理解句法象似性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从认知层面更好地掌握二语习得的规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诗是卓越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诗的魅力正是语言的魅力。作为传达情感的艺术符号系统,语言既是诗美的形式,又是诗意的载体。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在诗歌中得到至为充分和完善的展示。诗歌语言从意识的深层结构到形式的外部结构,都是情性的流泻。情性勃动,情意宣泄,诗歌语言便作为情感和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而生发存现。  相似文献   

11.
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佛教现观论作为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佛学境界论作为意境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佛教的妙悟说作为意境理论的思维形式,佛教语言观对意境世界的开启,从而最终形成了古典诗歌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12.
象似性体现于人的认知过程中,又作用于人对客观世界自然、真实的描绘,语言象似性遍及诗歌的各个层面,起到修辞的效果,帮助实现诗歌形意和谐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4.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了解中朝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是赏析古典诗歌的关键。而梅花、柳作为中朝古典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植物意象,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此进行考察,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翁方纲作为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书法、诗文等方面皆取得了卓著成就。在诗歌领域,翁方纲推崇杜甫、黄庭坚。杜诗在翁方纲诗学中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黄庭坚"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的论书之语,被其奉为诗、书、学等诸领域的共同宗旨。翁方纲以杜甫、黄庭坚等江西祖、宗的诗歌为典范,以他们的言论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诗学、学术纲领,并极力教诫江西学官弟子继承与发扬"质厚为本"的学风、诗风,从而使其诗文主张与江西派建立了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然而,翁方纲对江西派并非模拟因袭,其诗学理论主张虽主要脱胎杜、黄,但在其创造性的阐释、利用中,翁方纲的诗学理论显示出了更为鲜明的"学人之诗""学人诗歌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古典诗学声韵形式研究中存在着三层结构,即形式层、功能层、超越层。在形式层上,汉语古典诗学强调声韵形式之美;在功能层上,强调声韵形式之能,也即强调声韵形式本身具有情感表现功能,这集中表现于声情范畴论的相关研究之中;在超越层上,强调声韵形式之神,也即强调对声韵形式和功能有限性的超越,这集中表现于神韵范畴论的相关研究中。韵之三层结构论最终揭示,充分创造汉语声韵形式之美、开掘汉语声韵形式之能、彰显汉语声韵形式之神,乃是汉语古典诗学重要的审美文化理想,而大量声情茂美、神韵灵动的汉语古典诗歌作品,足以从创作实践上充分地历史地证明此点。  相似文献   

17.
语言形式是文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文学作品审美或诗学功能,是文本的文学性赖以生成的基础,因此,文学翻译家必须善于发现源语文本中富有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洞悉其中蕴含的诗学或文学价值,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征,使目的语文本读者感受到原作的丰姿。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一个不应模糊的概念——浅说山水诗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里一个独具的流派,千百年来一直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感染和陶冶着人们的心志情怀,给世人无限美的享受,因之就其品质与意境而论,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然而,在中国传统的诗学范畴,特别是急功近利的审美判断中,山水诗的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尤其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有待进一步商榷。 山水诗,作为一种特定题材的诗歌类型,它的概  相似文献   

19.
语言象似性指的是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客观现实或概念结构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本文对四种象似性原则(即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进行解读并指出了语言象似性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朝鲜李睟光的诗学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其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睟光的摘句批评和中国诗家的摘句批评共同构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诗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