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是我国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的基层实践,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务实之举。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行动进行研究,归纳出“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内外协同”与“网格协同”等4类建设模式,并构建了制度—主体—服务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中主要存在行政支持有限、科学规划不足、标准规范缺乏等制度环境局限;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居民等建设主体分别面临监管缺位、盈利困难、涉入不足以及数字鸿沟等行动困局;服务转型中存在服务框架落后、复合人才短缺、数据利用低效等主要难题。针对上述问题,认为健全制度规划环境、破除建设主体困局、消解服务转型难题是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更高的使命担当和新的价值导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分别阐释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深入剖析当前全民健身发展的现实困境,包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仍需化解、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亟待增强、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尚需健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要补齐短板,实现全民健身供给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主动健康,朝着全民健身融合化、生活化方向迈进;提质增效,助推全民健身智慧化、数字化革新;多元协同,促进全民健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基本内涵、动力机制、内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通过外源性拉动动力和内源性推动动力实现,数字技术嵌入体育场馆建设体系、运营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要素体系, 赋能体育场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高效化、低碳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现实挑战体现在运营管理体制不顺畅,理念认知滞后,改造成本过大,智慧化升级模块分散、标准缺乏、人才匮乏等方面。研究提出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坚持“以人为本”智慧化转型原则、理顺体制机制改革为智慧化转型扫清障碍、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运营模式、以“公共体育服务价值偏好”为导向构建体育场馆智慧化评价体系、以国家标准引领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升级、以人才培养为依托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和案例调查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人工智能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基本表征、应用价值及深化路径。研究认为:①人工智能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基本表征为建筑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和管理智慧化;②人工智能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应用价值主要是助力大型体育赛事顺利举办、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③在人工智能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标准体系缺失、推广难度较大、应用效果不佳和数据问题较多等现实困境;④为了使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转型,提出了制定标准体系、实施差异发展、实现整体优化和提供系统保障等 4条深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智慧体育平台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重要服务平台,本研究将从全链机制视角进行逻辑分析,本研究具体分析了智慧体育平台的治理体机制,着重强调了协同作用和整个价值链的运行。本研究从激励机制、预防机制、信息传导优化、数据规范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讨论分析了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机制,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研究中发现,当前智慧体育平台治理存在市场需求、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数据安全等关键问题,影响智慧体育平台的服务和关注度。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包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定奖励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建设路径规划,为智慧体育平台的治理提供了全链机制视角和建设路径规划的研究框架,推动智慧体育平台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破解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存在的主客体信息不对称、运行机制不完善、资金流向不透明等不足,运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访谈法等,构建了“区块链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创新模式,从服务供给理念、服务资源供给、服务供给系统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并通过协作互动、服务供给、监督监管等机制赋能进一步丰富了实践框架。区块链嵌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存在着技术落地难、传统治理遭受冲击、法律与道德冲突等潜在风险,故要发挥好政府引领作用、强化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强化立法和道德教育,以找准进阶路径。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体育组织以其自组织的特点及在构建全民健身新发展格局中,起着特殊的“基层聚力”功能。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首先明晰全民健身新发展格局下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理论角色,进而从实践中提炼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生成逻辑,并依据组织治理困境提出相应治理策略。研究认为,非正式体育组织作为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的有效组织载体,生成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体育治理体系转型、社会体育观念变迁以及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逻辑中。面对政府治理偏差、组织内部治理失序、治理资源匮乏的治理困境,提出:构建“基层政府—正式体育组织—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全民健身协作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理念转变,坚持监管与培育并重;完善非正式体育组织内部治理秩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组织治理规范;提高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增强组织社会认同等策略,以促进非正式体育组织深度融入全民健身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与任务进行了分析,围绕湖南省全民健身生活化的内涵、价值、必要性、制约因素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倡导“全民健身生活化”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制约湖南省全民健身生活化的因素有:群众对于全民健身的价值认知薄弱、湖南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设施供给不足、全民健身有待创新。提出的推动与实现路径为:实现全民健身生活化内容的“渗透”、推动智能体育设施建设、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全民健身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政府与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联动已成为政府密切关注及公众普遍关心的重要民生议题之一.本文从多视角解读两者联动逻辑关系:"闭式环形"逻辑、"多主体协作"逻辑和"线面层次耦合"逻辑.探索联动中呈现的政策联动阻滞服务结构有效对接、资源联动制约服务机制长效发展、治理联动滞后服务模式创新的现实囧厄.提出以居民需求信息为起点,落实和执行政策为导向,构建政府职能结构、供给结构、质量结构、能力结构与社区居民的服务结构、需求结构、规模结构、能力结构相匹配的服务对接路径;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共享的诚信数据库,构建多主体间"点-线-面"相结合的协作供给路径;以居民健身价值诉求为核心,与社会组织建立无缝的信任合作关系,构建"需求、规则、利益、公平"四维一体的多中心协同治理路径.营造政府与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联动发展共生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从高速发展态势逐步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现实阻滞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内在逻辑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内在驱动、产业融合下的创新发展、“双减”政策下体培市场的发展探索、信息科技下数字体育的创新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呈现:体育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体育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体育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活力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存在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体育复合型人才匮乏、体育产业管理不规范等现实阻滞。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全面发展;落实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创新治理手段与方式,提升体育产业治理水平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资料、经验总结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与梳理.结果表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有效促成了群众体育发展的社会化,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多种形式与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带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到群众体育发展中,科学健身与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单一化的志愿服务人群、间断性的活动开展、匮乏的群众体育健身实施、注重城市与农村滞后等问题也同时出现.建议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服务宗旨,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志愿服务群体,建立有效的常态志愿服务机制,依托高校体育专业与地方体育管理机构实施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化与深入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体育组织和基层健身站点管理、相关人员素质、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服务评价与评估、法治化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分析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建设;规范健身站点监管;通过“体医结合”助推健身科学化发展;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多路径供给;加快全民健身网络系统建设,促进其信息化发展;从顶层设计等方面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法律与制度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引入量子区块链技术提高全民健身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合意性。认为,加强全民健身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在于确保群众体育信息数据在流通监管与增值服务中的安全性。针对当前存在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群众性赛事活动及户外运动应急响应滞后、相关体育数据及个人隐私保护不足等问题,可利用量子区块链在提升传输效率、提高隐私安全、防范安全漏洞、保证安全评估的比较优势,探索搭建全民健身安全防控信息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模块由防控信息采集层、网络数据管理层、系统应用层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全民健身信息管理、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场地设施追溯查询、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全民健身数据分析。建议: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信息对等流动;整合基础资源,提高群体赛事活动信息预警响应能力;补齐短板弱项,降低个人运动健康信息泄露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以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为评价主体,利用IPA分析法与满意度三因素理论,对全民健身路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确定的35项服务属性指标中,有8项指标为“继续保持”,6项为“表现过度”,11项为“毋须优先”,10项为“改善重点”。经实证分析后提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提高服务能力;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实现服务差异化;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高服务品位;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提高服务参与率;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服务均等化等全面提升全民健身路径服务质量的策略,以促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保障与改善民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体育院校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体育院校综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具有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的场地设施优势、人才集团优势和环境综合优势。集体育健身、康复诊断、野营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是体育院校开发好自身优势的关键。“康乐村”建设为体育院校优势的开发和吸引群众的参与提供了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亟需梳理我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演进历程,揭示其内在逻辑和经验优势。研究认为:中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演进历程包括启动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以及提档升级阶段。中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主导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渐进式变迁,始终以人民体育需求调整全民健身政策体系,以政府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政策主体特征初步显现,以法规、战略、计划等为要素的政策框架体系逐步成型,以全民健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为格调的政策内容日渐明晰,以及全区域、全人群、全周期的全民健身政策供给趋于完善。新时代推进全民健身政策体系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主要有:强化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宣传解释,优化全民健身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打造全民健身发展多元治理共同体,推进全民健身政策由文本转向实践以及构建基于人民满意度的政策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建设的实践,已取得的成效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建设的对策.结果表明,我国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已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围绕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志愿服务内容丰富、群众参与度较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格局.  相似文献   

18.
根据前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育的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省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行调查分析,系统构建我国中部地区省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容与框架,并对我国中部地区省份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部分缓解了群众对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促进了全民健身发展;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正在由单一的宣传、传播手段转向多元化发展,基本能满足群众对健身信息的需求;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数量整体不足,城乡差距悬殊,需大幅度提高日常健身指导的群体数量;群众对健身服务的消费受经济的发展整体水平影响较低,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寻深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建议,提出了完善深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统筹规划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发展;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健身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保障全民健身服务的财政投入,广辟资金社会化筹集渠道;加大健身锻炼信息反馈力度,形成信息反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成共识,百姓健身房是温州首创并在浙江全省推广的全民健身品牌工程,具有鲜明的公益属性,是体育社会化改革的“探路先锋”,是“放管服”改革的“体育实践”。温州市百姓健身房建设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然而,其也存在场地建设质量不高、场地器材闲置普遍、工作人员素养参差不齐以及智慧管理平台不够优化等问题。为此,需要聚焦品牌塑造,通过差异化发展提升其竞争力;聚焦社区治理,通过嵌入式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区;聚焦以人为本,通过内涵式发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聚焦创新驱动,通过智慧化发展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