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广东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问题进行研究。在对广东省政府购买的18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情况和群众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存在场馆设施资源不均衡、管理不完善、监督评估体系欠缺等问题。进而从完善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场馆建设,优化场馆资源;加强政府监管,完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全民健身和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基本现状及向社会开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丰富,场馆初步实现开放并取得一定成效,周边居民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健身场馆紧缺的困境得以缓解,大众健身休闲生活趋于丰富、多样化,但由于受体育场馆开放意识、管理层次、维护经费、安全保障、场馆自身功能等诸因素的制约,影响了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面开放,基于构建“海峡西岸体育走廊”需求,改善全民健身体育场馆滞后的局面,提出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相关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四川12所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情况的调查,揭示了目前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了解到影响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场馆自身的资源条件、经营思想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情况 ,在对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情况比较后发现 ,有偿开放能以群众体育为主、注重服务质量 ,较多利用业余时间来满足大众需要 ,所以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进行了分析。试图提出建设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思路:多方筹集资金,合理改建旧场馆,科学选址建设新场馆;建设符合自然、人文和民情风俗的多功能场馆;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设计适应时代发展的场馆;科学地管理和自我发展等。旨在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情况,在对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情况比较后发现,有偿开放能以群众体育为主、注重服务质量,较多利用业余时问来满足大众需要,所以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7.
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体育场馆资源非均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场馆资源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保障,近20年我国体育场馆资源建设成绩显著,然而长期存在城乡、行业系统、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依然存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未来发展更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开放行业系统内体育场馆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场馆资源的公共属性;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有计划的发展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体育场馆设施,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镇——乡村的梯次发展布局,满足不同区域人们的体育参与需求.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建设经验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总结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建设的经验,包括:建筑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场馆融资没有依赖中央财政拨款;场馆功能设计合理化;场馆建筑管理科技化、绿色化;建筑风格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场馆服务人性化。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对我国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管理的启示: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理念应注重与城市和谐发展;我国体育场馆融资可以摆脱对中央财政的依赖;体育场馆功能设计应更加合理化;建筑材料应继续向绿色化、科技化发展;场馆服务愈加体现人性化;建筑风格应在保障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彰显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天津市15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天津市15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15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分布状况差异较大,距教育部[2004]6号文件规定的基本配备要求有一定距离。同时,体育场馆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在服务内容、对象、时间和收入分配上也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场馆建设必须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合理设计、建设和开发利用奥运会体育场馆设施。借鉴历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注重城市体育建筑整体设计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考虑会后场馆设施的开发与利用是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于高校建设的具有公共属性的大型体育类建筑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集中于建筑本身的客观物质质量方面,对于建筑的使用者在主观上对其的质量评价则较少关注。由于高校公共体育类建筑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供大众使用,因而社会大众,特别是使用者对其的主观质量评价更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如何存在与发展。借助国内外对社会公共建筑环境质量主观评价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建设的具有公共属性的大型体育类建筑的特点,开展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环境质量主观评价方面的研究,尝试构建了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的主观评价因素集,并以天津地区不同区域的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馆——天津大学土立方体育馆(体育馆1)、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馆(体育馆2)和中国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东局子体育馆(体育馆3),这三所天津高校体育馆为例进行了环境质量主观评价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北京市综合性体育馆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和重点综合大学里;在建设上具有明显的赛事搭车特征,在投资上,政府拨款与学校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体育馆在经营收入构成上,以全民健身、文艺演出、场馆辅助用房出租三项为主,部分体育馆能实现"以馆养馆",并向学校上缴创收利润.体育馆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营自主权不够,无形资产开发滞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从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比较体育学和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对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开展有偿眼务现状的若干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可行性进行讨论,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启动活力,寻求一条自我创收、自我发展的新路子,服务于跨世纪的全民健身计划。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工业大学建设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为例,探讨高校建设竞技性体育场馆的申请建设论证、前期规划设计及赛后利用构想,认为既要满足大型竞技体育比赛需要,又要方便赛后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使用,是高校建设竞技性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的根本理念.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的位置规划、布局规划、功能设计、负荷设计等环节,可通过设计思路和原则要求的方式,充分体现建设的根本理念,进而依据规划设计思路与原则要求提出了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构想.  相似文献   

15.
按照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的部署,浙江省的普查数据汇总和处理录入工作业已完成.依据此次普查获得的截止2003年底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的相关数据,对我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的总量、结构、增长和开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由于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能,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差异较大,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存在着资源利用低效率或不经济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法,构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要素的权重,找出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分析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性经营,从转变观念、加强宣传以及处理好经营与教学训练的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探索了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模式,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立足毽球课程已有的资源框架,分析了高校毽球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内涵。以晋中学院毽球课程资源开发探索为实例,进一步研究了高校毽球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探讨了有效开发高校毽球资源的形式和手段,以期为高校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和<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本文论述了体育意识的函义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等.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