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仅《德充符》篇就有六位之多。通过对《德充符》篇这些畸人形象之考释,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及心灵世界。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乃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另一方面,庄子通过有意挑战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观念,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世俗甚或超越世俗的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2.
大冈升平在《母亲》这篇小说里塑造的鲜活生动的母亲形象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对母亲的忏悔里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母亲》是大冈升平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通过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分析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在其小说中刻画了众多母亲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张翎笔下的母亲形象,即传统的"良母"、异常的"恶母"、移民的母亲。这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女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传递了作家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数。《弃老》和《楢山节考》便是两部以弃老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了母亲形象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析,通过对小说的背景、母亲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分析,主要探讨两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异同。相比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主人公都是独立刚强的日本女性,《楢山节考》中刻画了一位慈爱而无私母亲形象,为家庭大局考虑选择了上山。在相比之下,《弃老》中的母亲的选择是一种厌世观的体现,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在其300多首词中塑造了一系列蕴涵极为富瞻的词人自我形象,比较真实和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追求政治理想和人生事业的心理历程及曲折坎坷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电视艺术因其大众化与消费性特征,缺少与以往艺术资源的一种脐带联系.因此,电视剧中农民形象的创造不可避免地受到以往文学作品中农民形象定型化以及电视艺术的都市中心特征的影响,以致于电视剧中农民形象往往与落后、愚昧等诸如此类的特征相联系.只有从已有的电视艺术资源中找到借鉴,把农民形象在他赖以生活的热土上塑造起来,去表现他们真实的生活境遇,表达他们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才能在农民生活、农民形象丰富多彩的今天在电视荧屏上去展现多样化的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一部散发着炫目光彩的文学巨著。它成功地描写了一位出身卑微却不屈于世俗压力,追求个性自由、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形象。但是,很多读者被女主人公吸引的时候却忽视了衬托简·爱这朵红花的绿叶——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正是有了罗切斯特才能把简·爱烘托得如此形象生动。罗切斯特就像火神,研究火在罗切斯特外表上的体现,分析罗切斯特的爱情之火,一个完整的人物就会活生生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几个典型形象进行原型考证,分析了作者吴敬梓是如何对生活原型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从而进一步揭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这部伟大的小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学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真实,它既要部分地符合生活逻辑,又要对现实生活具有超越性,因此,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形象的想象力必然包含其中.通过对"非马喻马"的命题和庄周梦蝶的想象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逻辑和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呈现反变关系.这正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文本中不同程度显现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且根据她一生不同的经历,在词中塑造了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真实地体现了词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表达了对生活的深沉的爱。  相似文献   

11.
一场儿童游戏式的背叛,引发了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揭开了阿慕这个对于家族、种姓和阶级的背叛者的私情。遵从微物之神引领的阿慕,勇敢地将双脚迈入世俗的禁区,把身体和幸福交给贱民维鲁沙,这毁灭性的背叛,引发了另一个背叛者的疯狂杀戮,宝宝克加玛,一个早年的背叛者。同样是为爱而背叛世俗的女人,阿慕比宝宝克加玛背叛得更彻底,也更勇敢。她和维鲁沙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幸福,也让艾斯沙和瑞海儿的童年与爱的能力在那一刻嘎然而止。本文从文本入手,着力比较和分析阿慕与宝宝克加玛两个背叛者形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分析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形象的异同和各自母女冲突的转变,揭示四位母亲所体现的中国母亲共有的相似品质:乐观、独立和坚忍不拔。指出母女关系的和解实则代表中美两种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散文以世俗琐事入笔,谐趣生动地描写普通市民的生存状态,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呈现对卑微生命的哲学思考。散文中的幽默话语有的合乎现代言语幽默语言学层面的标记信息量原则;有的通过漫画的笔触突出放大局部描写,造成与常规认知框架不一致的现象,形成读者的认知反差,产生幽默效果;有的则是通过嘲讽或自嘲人性缺陷,渲染世俗生活的繁琐,在贬抑之后反映的是真实性情的比量标准。散文中的幽默元素不仅为从语言学层面考察现代汉语幽默提供素材,更为现代汉语幽默在审美范畴提供典范。散文中呈现的幽默观既是对人性缺陷、文化固执的嘲讽,更是对真挚、自然的守候。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地府判官形象的演变,认为它发轫于唐,盛于唐后,随时代递变呈现出文学的演绎特征。唐代文学家模仿人间官职将判官形象移人冥界官制之中,赋予判官佛教化与中土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为文学绘就了特殊的人物图谱。随着冥界观念的成熟与世俗信仰的普及,判官形象渗入多种文学体裁中,日益丰富多彩。后代文学中的判官走向神坛,寄托了士庶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真实性追求,或者说趋向真实是近年大陆影视创作的一个内在追求和动力,在历史加革命色彩突出的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以期收获文学作品欣赏和真实性教育的功效。在这方面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是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李幼斌主演的三部电视剧《亮剑》、《闯关东》和《红日》的人物形象考察,分析和论证李幼斌作品中体现和传达的话语真实、形象真实和事件真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索《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如何对传统黑人妇女的模式化形象进行颠覆。主流文学主要构建了四种常见的黑人女性形象:女保姆、女家长、福利母亲和无耻的荡妇。主流文学对黑人形象的歪曲,目的是为了维持黑人女性的从属地位。在彼拉特、瑟斯身上,莫里森颠覆了白人文化中"专制的女家长""顺从的黑人女仆"形象,重塑与还原了黑人女性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中国很难像以前那样毫不在乎世界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这个声誉资本的评价和看法了,因为它将决定今后改革开放的前途和命运。当代中国也都正在构建新的国家形象以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民族体育又能在这一层面上具备何种意义,正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符号的功用以及武术文化的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研究。结论: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能很好地标识中国、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形象"的文化符号,此符号背后的意义较之技术而言更为深远。在国家实现"和平崛起"的强国机遇中,在身体文化的领域里选择和确立国家的文化形象,武术应该成为首当其冲的不二之选,武术今后的发展必须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国家形象标志的高度。中国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理应承担起塑造"文化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让西方人看到神奇的武术技术,更要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个中国符号尽可能地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  相似文献   

18.
陈伟锋  成云雷  一言 《阅读》2006,(5):28-29
母亲节来临之际.收到这篇小稿。章写得很平实,没有太多的修饰和雕琢。小作用心品味出母亲日常举动蕴藏的点滴深情,流露了一个农村孩子真实、质朴的心声,深深触动了我。亲爱的同学,也许你不善言辞,羞于用话语表达。没关系。把你对母亲的感激、对母亲的执署对母辛的十电疚用笺写出来。留给母亲读吧。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刻画的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形象,长久以来饱受道德败坏的诟病。本文作者认为,毛姆通过对思特里克兰德和两位女性角色的塑造,艺术地再现了人性的真实,即人性不是一维的、简单的黑与白、善与恶;而是多维的,是虚伪与真实、善与恶、好与坏的复杂结合体。同时本文结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悲剧理论指出,杰出人物总是会超越道德主义的偏狭构架。  相似文献   

20.
夸张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写 ,借以突出事物某种特征、抒发作者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在具体运用时 ,我们一定要弄清对象 ,使夸大或缩小的形象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其次要掌握分寸 ,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