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家传统心性之学是朱熹心性理论的基本来源,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中有关心、性、仁的思想,并通过对"情"的张扬与性情对举补充了汉唐儒学心性论的不足,通过《易》、《学》、《庸》等传统经典的心性启示,建构起"性与天道"的圆融体系,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寻找到了形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仁”的概念在儒学诠释中意义重大。孔子立足于现实生活,以“仁礼互释”赋予了“仁”极大的实践意义,但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六经”为本的诠释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诠释。“比类”与“征实”思维的诠释方法在经典解释中较为重要,二者也体现在汉儒的诠释方法中。一方面,在比类上,汉儒注重“类感”的形象思维,而宋儒发扬了“比类而推”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汉代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实证诠释思维即使在宋儒如朱熹者亦有吸收,且对清代汉学立场的经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阮元作为“汉宋之争”的关键节点,对宋学方法的“臆断”之弊与汉学方法“株守”之害进行了反思,但并未完全否定其中任何一方,而是将“仁”的诠释复归到接近孔子本旨、以汉学方法为基而兼重义理、以“通经致世”为宗旨的“实学”实践诠释中。  相似文献   

3.
诠释困境与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相似性,这使得诠释学在中国备受关注,借鉴西方诠释学路径,为解决中国哲学当下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路径。孔子在春秋思想混乱的时代,通过整理六经典籍建立了系统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奠定基本精神脉络,研究孔子对六经的继承可以为中国哲学如何继往开来提供借鉴。与伽达默尔的语言诠释学相比,孔子集历史文化之大成,对于理解的方式和途径从单一的语言拓展到人的行为举止和精神志向,这使得孔子哲学呈现出丰富而又灵动的特征。孔子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以人道统摄天道理论,既为人的认知提供了基点,也使其走出了不同于循环理论的认知道路。  相似文献   

4.
“格物致知”这一命题在朱熹这里获得了全方位的诠释,朱熹不仅赋予了“格物”与“致知”新的内涵,而且正确解释、安排了二者的关系,揭示了“物”和“知”的内涵及其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格致”方法。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诠释,不仅超越了他的前辈,而且推动了“格物致知”这一命题在性质和旨趣上的转向,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从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实践出发,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诠释,形成了检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根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玄学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下,王弼背离汉易象数易传统,自标新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得意忘言的文本观,并对易学诠释维度和方法进行了全面革新,从而建立起了魏晋时期经典诠释的规范。更重要的是,王弼完成了中国传统诠释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7.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就儒家经传的诠释而言,因五经立于学官而出现所谓今古文与师法家法之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注特有的灾异说经与注重章句训诂的解经特色。而两汉《谷梁经传》诠释,既凸显了这两大特色,又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春秋》学特有的"日、月、时"例发微与浓重的伦理、礼法思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哲学的现象学运动已经波及中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哲学家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情况,阐述了中国哲学与现象学相互亲近的机缘,并分别叙述了现象学与道家哲学、儒家哲学和佛教哲学的"对话"或"相互诠释".文章试图揭示出现象学对未来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联系进行了概述,并重点从儒家、道家、佛教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华武术文化现象。旨在完善中华武术的体悟思维观,发扬中华武术体悟的文化特质,更好地诠释中华武术的体悟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著作中,《道德经》在德国广泛传播,印迹深厚。《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学者对它的诠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的基督文化框架内的诠释,到20世纪早中期西方文化语视角下的诠释,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诠释。随着德国学者对《道德经》认识的深化,《道德经》不再是依附于西方基督文化的宗教典籍,而是彰显中国道家思想和智慧的哲学著作,并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的厘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中英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海外中国哲学家之一。其“本体诠释学”为当代中国学者开拓了一条融合中西、重塑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朱子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致广大,尽精微”。自其形成以来,历代的批评不绝如缕、代有其人,从陆象山的“见道不明”到王阳明“伯者的学问”再到牟宗三的“别子为宗”、“只存有不活动”等等,清晰地表现了一条从批评、纠偏到抗衡的轨迹。正是这些批评,昭示了理学的另一进路。朱子由于始终坚持以普遍诠释超越、落实超越的进路,因而不仅将道德理性存在化,而且也将人性“生理”化了,这既决定了他对佛禅的忌讳,对理学“向上一路”的回避,同时也制约着他的宇宙论体系及其走向。所以,以普遍意识置换超越精神,既是朱子哲学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其以后屡屡遭到批评与纠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朱志荣认为应当重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在研究时,他尊古而不泥古,具有当代视野。在学科形态上,他主张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援西而不囿于西,强调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可融合性和互补性。在研究具体器物和文字等方面的审美意识时,朱志荣借鉴和继承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力地推进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NBA金州勇士队新任主教练史蒂夫·科尔的执教理念进行剖析,分析了科尔执教理念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从目标、价值观、行为三个方面对科尔的执教理念进行解释和归纳.结果表明,科尔执教目标具体而明确,能够把握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划时代篮球运动员的特点;训练和比赛中强调团队篮球、快乐篮球、科学篮球,相信核心球员,注重攻防两端的高效协调和三分球的优势.科尔的执教理念对我国篮球教练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篮球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十分丰富,其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知行结合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不仅是近代以来少有的自成体系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冯友兰哲学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理学体系就是他的教育哲学。冯友兰教育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主张新学代替旧学、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大学理念并试图创办成功的大学、倡导教育应该"为学术而学术"和"为人民服务"、重实践行、提出"无形教育"的重要思想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划分既有时序上的展开性,又有时间上的重叠性,具有各自明显的特色。影响冯友兰教育哲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过其自述的"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和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探讨冯友兰教育哲学思想既是冯友兰思想研究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四次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两岸同根同族,有着深厚的血缘亲缘文缘关系,这是朱子学传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的文化人类学基础。明清时期大陆文化的规模移植与朱子学传台三阶段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标志着朱子学在台传播的文化认同环境已然形成。明清时期,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主要有两条传播路径——显性传播路径和隐性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今古本的问题是宋明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歧,所谓程朱陆王的分歧以及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对立,主要也就集中在对《大学》今古本的不同选择上,并且也是作为其各自不同的经典依据出现的。但由于这一分歧既非出自经典文献本身,也不像今古文经学那样存在着具体的历史缘由,而主要是由不同为学进路下的不同选择与不同诠释造成的,因而在现代学术背景下,通过对《大学》今古本的比较与古本自身义理规模的重新解读,完全可以澄清古本自身的义理结构,还古本《大学》以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从而发挥其在认知先秦儒学精神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