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研究,总结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了主要特点和启示:1.结合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进行翻译研究。2.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涉及翻译教学、译文质量等等。3.需要做细做透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译者的认知活动与翻译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尝试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拟构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须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倡导和谐适切...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给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大学英语延续性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拟构的大学英语延续性翻译教学活动分为三个连贯性阶段,注重学生翻译认知活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翻译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创造性,为解决传统翻译教学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意象图式理论与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语言学以人类语言学、人类言语文化学、人类语义学三门学科为理论基础,大量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综合形成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框架.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从根本上讲都是关于意象图式的理论.以意象图式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论证语言之间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对世界认知为基础的,重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仅从范畴化、概念隐喻、意象维度、像似性这些人的认知能力或机制来说明翻译过程其实是个认知过程,并以这些认知能力或机制试图对翻译中的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文化介入及审美运用等现象概括到认知上的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中,以《华夏集》中《长干行》的翻译为例,具体阐释庞德翻译《华夏集》的心理认知过程与图式构建过程,以期对庞德的译文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基于王寅先生新近构拟的认知语言学翻译框架,即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翻译思想,以及当代语言学中的科学语义观,本文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入语意义的多维建构。即翻译时除传达源语之概念意义外,可能条件下还需在目的语中努力实现其内涵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和主题意义等维度的动态建构。分析表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确实具有一定的阐释意义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义学的维度界定外来语术语的内涵,着重探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外来语翻译的共性与个性。强调中国大陆作为世界汉语的中心区域,在外来语的推广、使用上更注重规范,以利于捍卫汉语言使用的规约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品牌的特定功能,品牌翻译一直是众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领域。"框架"概念来自认知语言学,翻译学者引用了这个概念形成框架驱动翻译法。本文主要讨论了框架驱动法在品牌翻译中的运用,并提出翻译策略,旨在更有效地实现品牌翻译的特定功能与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理论可以较有效地解决商务翻译中译者由于受源文概念意义的影响而造成翻译中的语义错误这一问题。词语导引的具体理想认知模型决定词语的具体语义,通过分析认知模型即可识解词语的具体语义,从而有效避免由于误解所造成的误译。  相似文献   

13.
卡特福德作为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翻译转换类型中提出了"范畴转换",并进行了分类。借助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理论,以《中国百姓生活里的文化元素》一书为例,对卡氏范畴转换理论进行认知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卡氏理论的"抉择、补充、延伸"三个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背景知识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因此存在翻译补偿的客观必要性。译者应以对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的认知状况作预测分析为基础,坚持相关补偿原则和一致补偿原则,对译文实施适度补偿,以有助于目标读者实现所期待的对译文的认知解读。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应用翻译补偿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结构性补偿完成较好,文体修辞补偿一般,而由于受到百科知识面限制,概念性补偿做得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科技翻译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交际功能。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应用较为普遍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可运用在交际学、人类行为学等多个领域。本文首先对关联理论以及科技翻译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进而对科技翻译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发生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活动,更表现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输入。由于翻译人员及读者的认知并不相同,翻译过程具极具主观性,因而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输入时,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对原作品的改写,从而客观上造成对强势文化的认知认同。文章从认识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学作品翻译为处于强势地位的英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翻译人员针对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了归化策略进行改动,从而达到对强势文化的认知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论证基础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语言学和翻译的发展、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流浪者》译文进一步阐明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统称为认知语言学。其作为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众多学科,通过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认知语言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语义了解,从而在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建议,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通过对认知语言学以及英语词汇教学进行概述,从而探讨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探究其在英语词义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句法、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对名化现象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名化"是主要的语法隐喻手段,这种表达手段的选择体现了特定的语言功能。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名化与原型范畴、概念凸显密切相关,名化现象有其内在认知规律。这篇文章主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较全面地理解名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语言视差的认知语言学诠释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视差是指语言对客观现实扭曲的现象。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从视角及隐喻认知机制两个方面对一些语言视差现象做出解释,并探讨在此框架下的语言视差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