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载独创理学思潮中的气学流派,以此深刻影响了明代气学.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著名气学家在继承和汲取张载气学的基础上,又对张载思想加以发挥,对宋明理学加以修正和革新,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明理学在明代的发展趋向.张载创立关学,促进了理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程朱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思辨性哲理为理学的哲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方面体现了张载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控制论的哲学意义,并着重讨论了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认为控制论丰富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全文分四部分:一、控制论丰富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它在空前广泛的意义上揭示和描绘了物质形式与运动规律的多样性的统一,猛烈地冲击了机械唯物论和“心灵神秘主义”;二、以反馈原理为例,说明控制论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三、从信息变换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四、从方法论上讨论了控制论与哲学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张载哲学历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诠释.这种不同表现于古代,就存在于程朱与二王(王廷相,王夫之)之间;表现于当代,则存在于大陆与港台之间.笔者从理学崛起的思潮背景与张载探索的问题意识出发,重新解读张载的造道视角,从而认为天人、体用以及本然与实然的双向统一就是张载的理论建构原则,也是我们准确把握张载哲学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张载关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物吾与也的命题,既是对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和综合,又是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深刻体察。张载把天地万物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体现了对自然秩序的维护和对其他生命物种的尊重,以及对非生命存在的关爱。从天地之礼的价值肯定,敬畏之心的伦理自觉到物与之道的合内外贯通,体现了张载生态哲学的理论建构,而其内在的生态伦理意蕴,恰恰与现代生态哲学有异曲同工之趣。  相似文献   

5.
对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主要精神之不同,学者之间还有异议,如张恒寿先生说:“从整体看,从学术的主要精神看,张载和程朱相同的部分还是主要的。”(《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四期)陈俊民同志在《关学序说》(《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二期)一文中,认为张载关学与明清关中诸儒所讲的关学,都是宋明理学。他列成:张载——吕楠——李颙的发展次序,认为宋明理学有唯心的,也有唯物的。明朝调停朱王的唯心主义的吕楠,也可以将包括张载在内的关学发展到集大成的全盛时期。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有原则区别,他们的学说主要精神根本不同,张载研究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凭籍直觉的  相似文献   

6.
纵观历史,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兴起才出现的新概念,“智慧”一直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永恒主题,是哲学中“智慧”的继承与发展。智慧教育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思想;以人为本的唯物论思想;和谐发展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对于推动当前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底蕴上去分析与思考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狄尔泰以描述心理学而不是以先验现象学作为他的认识论的基础,这是他与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戏剧性的联姻与激烈争论的关键所在。胡塞尔认为狄尔泰的立场势必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狄尔泰从来不接受这一评语,反对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坚持自己的“实在论的或批评地客观导向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载哲学的本体理论有一个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只有对这一具体历程加以考察 ,才能真实地把握其理论的特质。张载哲学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 ,分别以《横渠易说》和《正蒙》为代表。其本体理论始于“太虚即气”论的初步探索 ,经历了“太极—太虚 (气 )”论和“太和—太虚 (气 )”论的建构发展阶段 ,形成较为成熟的本体宇宙论形态 ,确立了儒家人文主义天道观。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这一哲学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融合和精炼的凝结,其博大精深内涵,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内核,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从而揭示了一条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因此,对实事求是哲学命题中的层次性,以及如何建立与实事求是的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已久,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西方历史和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中产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解读值得我们深思,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评价很有必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载的气论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南冥是韩国历史上一位很有特点的哲学家。在气论学说中他们二人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伦理特征。但是 ,张载气论更多地偏重于宇宙自然观 ,是彻底的气本体论 ;南冥的气学则更偏重于个人的践履和社会实践 ,更多地体现出具体性。尽管二人的思维偏向不同 ,学术重心有异 ,但他们的气论思想都为我们留下了发掘不尽的精神瑰宝。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的哲学思想相当丰富,他对哲学缘起、哲学范围、哲学本性等方面的思考内容 有着自己特有的看法。他认为哲学源于怀疑,源于人们对智慧与真理的追求;哲学的范围则包括哲 学世界、哲学分类和哲学发展等;哲学的本质应该是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3.
狄慈根是马克思的战友和学生、杰出的哲学家。目前,如何客观地看待狄慈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仍然悬而未决。通过梳理已有成果、解读狄慈根的相关著作,发现狄慈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理论体系中,均较早而独立地提出了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相一致的观点。另外,他还积极从事传播、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可以说,狄慈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解释主体性的涵义,从理论上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以期有助于主体性教育实践。主体性原是哲学术语,哲学思想是某时代社会形态的反映,而不同的社会形态归根结底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主体性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生产力水平决定主体性发展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古代农业社会中本体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近代工业社会中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现代信息社会中生存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以及后工业社会中整合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鉴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主体性教育应该以培养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为导向,并最终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成熟而逐步发展整合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苟况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朴家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根据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建立自己的认识论体系,在“天人相分”的思想上,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第一次对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并初步探讨了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建立了以“道”为标准的认识论和“虚’壹而静”的思维方法;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提出重行的知行观。把古人的朴素唯物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中求实观、矛盾观、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四大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哲学的主体框架,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求实观是邓小平哲学的灵魂,贯穿于其他三大观点之中;矛盾观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方法;实践观表现了他尊重实践、相信实践、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的认识论;唯物史观展示了他的生产力理论、领袖观和群众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弼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本体论思想毫无疑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王弼是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系统阐发者,正是有赖于他的理性思考和严密论证,“无”的本体地位才得以确立。王弼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以后,对“有”与“无”的关系也作了详尽的辨析。在他看来,“有”和“无”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状态,而是一种异常固定的、天然而不可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就是“无”为本“有”为末、“无”为体“有”为用。王弼虽然不是体用范畴的首创者,但他已初步形成了体用思维方式即已经自觉地运用体用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王弼哲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王弼玄学思维达到历史新高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区别中西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原则的共时性范畴,而不是区别人类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历时性范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身本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主客二分则是西方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然客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结合即意味着中西哲学的真正的结合。在西方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前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和一个“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就其基本性质而言,现代西方哲学和古代西方早期哲学也都是主客二分式的。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哲学试图用存在一元论超越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论,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将美界定为“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中美与真对立的局面,实现了真与美的内在统一,推动了哲学与美学的转向,但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陷入了主客对立的矛盾,美学又走入了新的迷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该民族哲学思想的影响,作为中国灿烂文化一部分的武术同样如此。本文将从宏观上、总体上去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思想,把武术最根本的问题用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去探索说明问题,从而明了、认识中华武术的哲学渊源,以便从根本上去把握武术的文化特征、揭示武术的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