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世界优秀110米栏运动员的过栏瞬间速度损耗率、全程分段时间、平跑速度利用率、跨跑结合能力等指标与其运动成绩的关联度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10米栏能力指标中,跨跑结合能力重要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刘翔110米栏分段时间与总成绩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学、统计学方法将刘翔与罗伯斯等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跨栏跑分段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刘翔110米栏分段时间与他的总成绩进行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国内外优秀运动员中,刘翔在全程跨栏跑中,栏间三步跑优势明显,但刘翔的过栏腾空时间却不如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平均水平,说明他的过栏腾空技术有待提高.与罗伯斯相比较,刘翔的优势是最后冲刺跑速度较快,不足之处是起跑到上第一栏时间和跨栏步腾空时间较长;刘翔起跑到上第一栏时间与总成绩的相关性最大,说明起跑到上第一栏是影响刘翔110米栏总成绩的最重要阶段,其次是跨栏步腾空阶段;刘翔要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起跑阶段和过栏腾空阶段技术训练.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年龄特征及其训练学成因进行研究,分析我国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分别达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创个人最好成绩的年龄,并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较,找出二者存在的差异,并对差异原因进行训练学方面的探讨,对我国在该项目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上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子100米栏的成绩,除了决定于运动员平跑速度与专项速度素质之外,还决定于用高速跑过尽可能多的栏架(栏周期)的能力,即最快周期速度能力。根据国内外优秀女子100米栏运动员分段成绩资料统计,一般在第二、三个跨栏周期里(下第二栏至下第三栏或下第三栏至下第四栏),即可达到最快跑速,亦称最快周期速度。专项速度水平高的女跨栏选手,保持最快周期速度的能力都比较强,一般都能维持4~5个跨栏周期的最高跑速(±0.005″),有的甚至在全程跑中几乎都保持了最快周期速度。如1981年苏联与民主德国对抗赛100米栏比赛中,苏联选手阿尼西莫娃的最高跨栏跑速达到8.67米/秒,九个跨栏周期所花的时间基本是1.00″±  相似文献   

5.
110米跨栏跑完整技术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110米跨栏跑技术特点与1980年以前的技术特点在全程跨栏跑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诸如完整技术的实效性、环节技术的熟练性、专业特点的经济性,以及反映这三个特性的几个环节技术如"直线性、节奏性、摆动腿技术、起跨腿技术、腿臂配合技术"等,正是这些技术的不同点构成了现代技术与过去技术质的不同,而使现代技术更趋完善和合理。通过对110米跨栏跑现代和过去技术的研究,揭示了现代110米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和理论依据,对今后110米跨栏跑的教学、训练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运用灰色理论中的GM(1,N)动态模型,对关英楠的跳远成绩与各项素质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英楠跳远成绩与各项素质发展不协调,9项素质中的6项对跳远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100m跑、助跑五级跳远和全蹲则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加大100m跑、助跑五级跳远的训练力度,使其系统能够协调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关英楠的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7.
我国男子百米跑一级运动员体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米跑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性竞技项目。以90年代以来我国男子百米跑一级运动员19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分层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了有效反映我国男子百米跑一级运动员体能水平的10项指标。对百米跑运动员体能各指标与百米跑成绩间的关系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我国男子百米跑一级运动员的体能结构并建立了体能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8.
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中的各个年龄组男女生50米跑和跳远两个项目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抽查哪个年龄组,如该年龄组男女生50米跑成绩相等时,则男生的跳远成绩好于女生;男女生跳远成绩相等时,女生的50米跑成绩好于男生。详见《锻炼标准》中的10岁男女生(小学四年级)评分表(60分以上)。如,男女50米跑成绩都是9秒时,男生跳远成绩是2.94米,女生是2.84米;如,男女生跳远成绩都是3.06米时,则男生50米跑成绩是8秒7,而女生是8秒6。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男子100米跑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子100米跑成绩及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并着重对有争议的影响我国男子100米跑水平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探索我国男子100米跑发展进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提出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及作者的观点,为我国男子100米跑的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女子400米栏是1973年国际田联决定增添的新项目。1976年我国才把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创造了56秒78的好成绩,此成绩相当于1974年第一个世界纪录(56秒57)水平。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女子400米栏的运动成绩和探讨其技术,我们调查了参加第六届全运会该项前八名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100米跑、400米跑和800米跑的成绩,全程步数;测定了她们预、决赛各栏时间和分段时间(详见表1),进行了数理统计、与外国优秀运动员比较,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提出今后训练的建议,供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110m栏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今110m栏技术的发展趋势已从“跨栏”阶段进入到“跑栏”时代,其特征是远起跨、近下栏,攻栏腿屈膝高摆,下栏迅速,过栏时重心起伏平稳,并与栏间跑的衔接更加紧密。训练中,要重视栏间速度的发挥及过栏技术与栏间跑的衔接训练,重视后程能力的培养,重视以素质基础为依托才能展示技术风采。任何训练方法、手段必须与受训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男子100米跑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调查访问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男子100米跑发展水平的训练指导思想、训练方法与手段和训练负荷等训练学因素中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第六届和第七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m决赛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最大速度不断提高和最大速度的持续延长是当前短跑运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跨栏跑项目作为普通中学生田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的安排在中学生的体育课中,经了解该教材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成绩提高幅度很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栏间跑三步模式教学法不适应广大中学生,从而造成教学上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将栏间三步跑的教学模式改为四步模式,并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性的尝试.结果表明四步的栏间跑模式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并能有效提高普通中学生对学习跨栏跑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培养果断的精神,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5.
400m栏是人体极限运动项目之一,全程的速度分配、各栏间速度的发挥和利用程度,以及各栏间及全程的节奏在训练和比赛中显得十分重要。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在比赛条件下拍摄优秀运动员跨栏技术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孟岩全程技术动作还不是很稳定,主要表现在栏上时间不稳,栏间用时相差较大,后期步频下降较大;栏上动作起跨角过大,起跨距离小,造成身体重心过高,起伏波动大,影响了速度的发挥。同时摆动腿小腿伸展不够,动作不够舒展。建议调整栏间步节奏,同时延长起跨距离。  相似文献   

16.
从生理学角度对参加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米决赛16名运动员分段速度进行定量分析,初步揭示了女子400米跑速度变化特征与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幅员辽阔,认真分析田径运动项目在我国各地的分布状态对了解我国田径运动的现状和规划未来的发展将是一项有益的工作。从八、九、十届全运会各省取得的成绩看,短跑、中长跑、竞走等项目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短跨、跳高、三级跳远、全能也是一些省市的优势项目;而投掷、跳远等项目各省市发展比较平衡。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的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有92.683%的项目第1名的成绩排列在2006年全国田径排名前10名之内,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2)男子甲组和女子乙组提高成绩的项目比其它两个组别多,田赛提高成绩的项目面大于径赛。3)在所有甲、乙组可比较的项目中,甲组成绩占优的项目比例增加,充分显示了我国高校在探索“体教结合“培养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足球、手球和篮球中体能特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4个基本的体能测试项目来测试160名优秀运动员,分析评估足球、手球和篮球运动员之间体能结构的差异.分析比较表明,9项指标(侧跨台阶、背力、变向跑、100 m跑、引体向上、1 500 m跑、柔韧、握力和跳远)被认为最能反映这三项运动身体素质特点.在这所选的9项体能测试中,其平均向量在这三项运动中显示了统计意义上的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