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工作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思创融合”创新实践团队,多维度积极探索“思创融合”创新实践理论研究、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方法路径、团队建设体制机制,努力激发教师团队创造潜能,建设好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将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与学生第二课堂紧密衔接,打造既能有思政育人本领,又能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创新实践团队,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思想工作建设质量,不断把“思创融合”育人模式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助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高质量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理念,一方面需要挖掘和阐发创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则需面向各类专业课程吸收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创业教育课程是当下培养合格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路径,有助于聚焦创业主体培育的目标、提升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以及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创业教育课程应当从理念、内容、方法三个核心问题入手。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贯穿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针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材缺失思政元素问题、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缺乏融合渠道问题、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缺失问题,高校应革新思政教学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展开多样化、特色化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创新和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大学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都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同心同向、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良好品德。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品德,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德艺双馨的高质量人才。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作为根本任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将复杂难懂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悟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基于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挖掘高等数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浅析课程思政融入的现状,探索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措施,同时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集生活性、实用性、教育性于一体,以课程思政为契机,以思政教育与航海技专业教育自然融合为前提,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结合人才成长对身心素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要求,探索思政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深度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了教学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三全育人将全员、全程与全方位育人发展牢牢嵌入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成效,推进全面育人发展的教育改革。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则以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及加强思政教育渗透为主体,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实现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双向协同。新时期三全育人下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应基于深化教育队伍建设、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及强化教育衔接等多种策略,完善现有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保证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基础,本文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效融合,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文章中充分挖掘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元素,分析了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尝试性创新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与激励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在一些高校的课程中相关教育部门指出思政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在所有高校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机制,在学科中将思政机制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根据对高校课程的实际情况了解,思政机制是大学生办学的主要方向以及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环节。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机制创新与路径开始分析,并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是在革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倡导正面人生态度,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让大学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文章将基于红色基因在思政教育育人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红色基因教育融合载体解析,制定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程策略,强化红色基因的教育发展引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环设专业也融入了思政元素的教学,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环境设计教学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其现状是在提升思政认同感的同时,环境设计专业和思政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课程思政对环境设计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环设专业...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的创新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基于具体实践,通过融合各种资源,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学生在爱国精神指引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序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工作,开阔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大批高素质、有理想的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国家的繁荣富强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3.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高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课程思政内涵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了课程思政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生成路径.旨在提高青年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英语教书育人的课程思政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引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及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两方面入手论述了高职英语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高职英语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并将课程目标、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对接作为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向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思政教育扩宽了渠道,也使得高职英语教学向着更有内涵的方向改革。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把握课程专业属性等方面具有现实必要性。科学、有效地实施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理论逻辑与社会实践、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协同联动与守正创新四个相结合的基础上,从育人目标体系构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与资源优化、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等维度,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结合现有研究背景,文章阐明将社会志愿服务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与价值,梳理现阶段影响思政教育实践效果的场地、资金、人力等限制条件,并围绕强化公益思政育人理念融合、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载体形式、引入“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打造思政教育共建共享机制四个层面,探讨关于思政教育与社会志愿服务融合创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了解OBE教育理念,分析OBE教育理念在物流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融入的可行性,可切实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迈向新的发展台阶。文章将从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奠基,深入挖掘专业思政元素、以成果为导向明确教育内容,科学引进多元教育方法、提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质量,切实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聚焦学习成果的教学评价四方面入手,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践行立德树人,逐步改善食品健康安全问题,促进区域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探索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路径,从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融入,促进三全育人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艺术类服装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中借助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行业热点事件、优秀中国文化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自信教育、制度自信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以期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服装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当今国内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程思政"概念下,本文探讨在日本茶道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导入问题,分析出三个方面的思政元素与日本茶道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