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高职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有利于发挥高职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提升高职学生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高职语文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但目前教学存在不足,制约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充分利用教材,尊重学生感受,、创新教学方式,并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王建良 《阅读》2014,(8):12-13
<正>《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紧扣语文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教育是渗透人文素养的关键,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大学教育工作需要明确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理性灌输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多元化发展。大学语文属于公共基础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文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语文教育工作的特点,探讨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价值,结合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大学语文教育工作渗透人文素质的方向,讨论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策略,以此优化大学语文教育体系,升华学生精神层次,强化学生道德素养,实现现代教育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是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立足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本质与内涵,探讨如何推动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改革,树立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高职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师资来源,高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关键载体,但目前全科教师的培育课程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楚、课程内容设置拼盘化、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基于此,小学全科教师培育课程体系要有科学的目标定位、合理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存在未根据专业差异精准安排课程内容的问题,即对于人才培养方向不同的各师范专业,却讲授着相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在比较中发现,培养幼教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师范等专业,实际上它们的儿童文学课程在儿童文学层次、重点文体、创编能力指导以及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师范技能培养等方面应该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只有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地为不同专业设置儿童文学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较高的师范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文素养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以及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人文知识的普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及人文行为的彰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研究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渗透.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研究的内涵入手,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相关意义、表现、成因以及前提条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第一,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第二,完善语文教材人文含义;第三,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第四,完善人文素养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大忧患。为此,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有别于本科,着眼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高职语文教育应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方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目光放得远一些,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其工具性。教学中要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1年和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初步形成.这一体系与世界其他施行同类型课程的国家相比,较为一致.从理论预设层面来看,该内容体系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现实运行层面,从综合课程的"无边界"包容到体育课程的"学科性"危机来看,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有待商榷;而从"拼盘式"综合课程到"一体化"综合课程发展来看,健康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内容的整合程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论高师体育系21世纪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师体育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缺乏合理完整的体系,不利于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学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就高师体育系21世纪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作一些探讨,旨在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弘扬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源于人类文明,是人文的产物,具有人文的价值、意义。文章通过对人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引发了对人文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以确立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然而,许多学院只把培养学生的技术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必须对人文素质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地位、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去改进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综观目前我国高师体院(系)的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可以发现许多与可持续战略相悖之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文章结合国内外的继续教育改革,对我国高师体院(系)的教学内容和设置等现状与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索。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冲突一直都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历史性问题。在相关学者对其主要解释述评的基础上,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路径依赖和高校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两个角度对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冲突的原因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必要的平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自1862年中国开始创办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以来,由于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促使学校教育非常侧重实科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却被忽视了。在中国日渐富强,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世界的今天,传统的农业文明意识表现出了与现实素质要求的不适应性。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民众教育模式的调整问题。公民教育,作为一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大众素质培养方式,经过百年来的不断引入并赋予中国元素的本土化改造,正在形成逐渐完善的、提升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合理架构。各级学校积极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践,真正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统一成一个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这才是国富民强的教育诉求。  相似文献   

18.
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创业素养为宗旨,以创业意愿、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为内容,构建课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课程评价是对体育课程自身的评定,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这对于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发现目前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评价定义的不准确,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二是课程评价对象的混乱,过多的涉及到了教学论领域的内容,没有更多地对体育课程本身的研究;三是对体育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功能等几个方面研究的不彻底性,造成了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的不理想。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促进体育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德育内容分析和研究发现,安大略省的德育深深地渗透在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其特点主要包括:其一,安大略省的健康与体育课程中德育内容要求是发展性的,即不同年级阶段,德育内容的要求重点不一样。其二,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紧密,且紧紧融入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其三,安大略省健康和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要求主要是通过学生“doing”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其四,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要求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不只是禁锢在班级内。其五,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安大略省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德育渗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