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国家公权力既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建构的原动力,也是影响其行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规范意义所有权不同,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取得采用了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的非传统方式;集体与组织的话语转换和权利主体与行使主体的虚实转换,使我国集体土地权利主体的支配意志在立法上受到技术性限制,组织中的领导权力对农民成员表决权的行使会产生制约作用;转移处分权的缺失和用途处分权的行使禁区,使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处分权能不完整,进而会削弱其收益权能。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殊性构成了农村土地权利体系改革的约束条件,如果这一约束条件不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很难与规范意义所有权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所有权本质上是关于农村土地财产权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模糊不清、所有权主体虚无化、多元化,在法经济学上表现为"产权失灵"。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实行土地国有化有利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完备、清晰、和稳定。在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永佃权制度,保护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现实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制度缺位导致土地争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等问题,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应当严格法定;取消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限制性规定;构建科学、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体系;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加强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从国家立法上给予农村土地市场化以规范管理,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集体土地承载着广大农民的生存利益和经济利益,关乎农村改革发展和国家稳定。从物权法的角度分析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主体及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等问题,对于确保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农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中的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物权权能的实现,应结合具体乡村发展的模式和功能定位,立足物权权能分离下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其物权权能规则体系,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实现中的主体及权利规则、使用权稳定性与灵活性兼顾的法则、经营权的物权性与债权性统一的原则。可以通过所有权登记确权、发展性权益保障,使用权、经营权与乡村功能定位结合,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类型,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物权权能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事合伙愈受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合伙制度单一,无法适应复杂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对商事合伙的本质及其主体地位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民法理论,在立法体例上将其作为自然人或法人的特殊表现形式,未将其明确为"第三主体".合伙制度的蓬勃发展的关键在于其财产与责任组合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并完善商事合伙立法,肯认其反映的私法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下的农村土地征地补偿实践存在征地补偿主体权责错位、补偿主体混乱、公共利益界定不明、村民会议虚置、法律救济渠道狭窄、补偿分配和管理缺乏制度支撑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缺失、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等长期存在的难题。农村征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需从理论上对该领域的司法实务作进一步探讨。在征收补偿的过程中,国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监督和介入,着力纠正各级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不应缺位和失语。未来的征地补偿司法实践,需彰显征地补偿的财产价值取向,保障民众的土地权益,贯彻市场补偿原则,完善征地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分类、多元的权利救济机制,在制度设计、程序执行上切实保障农民发展权。  相似文献   

8.
从实然上看,我国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虽然有不少关于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权利的规定,但总体上而言,国家本位非常明显;从应然上看,农村集体土地法应当是以人为本,强调把农民作为立法的终极价值和归宿,赋予农民广泛的权利,并保障农民的权利的实现,这是人权保障理念的根本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现的时代需要,是实现法的公平价值目标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民法上一系列制度对私法自治理念的昭示足以证明其基础性地位.没有私法自治,民法的整个体系将濒于坍塌,所以私法自治被称为民法的基石.担保物权属于物权,而物权又属于民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私法自治亦应成为担保物权所遵守的基本理念.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在坚持物权法定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私法自治原则.我国刚刚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并没有彻底地贯彻私法自治的民法基本理念,担保物权的立法应该更加"私法化".  相似文献   

10.
现行法律体系中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着对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不适应问题,从法理上分析把握两者的差距,对于现实中诸多土地权益矛盾的解决,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民增收和富裕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在新世纪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规定中的种种缺陷对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纵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阻碍作用。因此,改革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赋予农民真正的土地永佃权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现实而合理的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2.
集体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资产属性日益彰显,而已有的法律制度与其资产属性呈弱相关,与中央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呈强相关,这就凸现其法律制度的滞后。深化集体土地法律制度改革总体取向应是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综合决策的理念下,来完善集体土地法律、法规建设,使其为农业生产力的组织结构调整保驾护航,为创新集体土地市场调节机制夯实理论基础。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流转是土地承包制的一种衍生制度,依法流转是健全集体土地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冲击着我国的法学研究,市民社会概念之演变表明它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性概念,又可以作为民商法学研究中具有一定技术性的概念即仅指相对独立的私人生活领域。现代市民社会的法治蕴涵主要体现在:主体是“市民”而不是“公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属于市民;意思自治是依法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它推动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达,并形成中国法治的天然基础;市民社会是制约政治权力因素,但其与政治国家又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真正的法治社会应是二者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驱动力的视角,目前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可分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模式。前者是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是农民自主,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在主导力量、核心机制、入市类型、产权属性、优劣势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未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走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要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制度,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和流转的收益,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权的法律性质研究应结合森林法律制度和民法理论来进行。林权是一种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但本文强调林权本质上的私权性;林权是一种物权,林权符合物权的规格;林权中的林木采伐权又是一种准物权,准物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民法主要是调整私人利益的实体规范,它以关心人、保护人的精神安宁为最高准则.民法的本质就是权利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应体现权利本位,权利是民法的出发点和归宿.民法应赋予民事主体一系列的权利而不是主要规定强制性的义务.在一个公权利发达而私权利相对滞后的社会,应积极培植私权利,提倡以人为本,把权利本位作为民法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