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研读有别于传统语文学习中的接受式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和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通过充分的自读,主动地探索研究,积极地发现与解决问题。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为了让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社会人”和“职业人”,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研读学习,这有助于高职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高职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读”是语文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而学生“读”的能力是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指导学生“多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多读”呢?传统的认识是,读的遍数多,读的篇数多。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强调对一篇文章要反复读,即读的遍数要多。又云:“读书破万卷”,这  相似文献   

3.
“合作+竞赛法”在高校健美操专选课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合作+竞赛法”在健美操专选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作+竞赛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健美操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有利于客观反映教学效果,改进和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4.
从 教十几年 ,我在语文教改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特别是近几年来 ,我与同行们一起摸索进行“感知、理解、消化”三步阅读法的教改实验 ,积累了一些经验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里 ,我结合自己的一节课 ,谈谈我在阅读教学和培养学生阅读 (自读 )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指导思想及操作思路1.指导思想。(1)遵循“感知—理解—消化”的认知规律 ,进行阅读 (自读 )教学 ,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 )优化自读课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2 .操作思路。教育学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可以分解为四种成分 ,即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 (鉴赏 )能力、活用…  相似文献   

5.
浅析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 ,初步探讨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作用。研究表明 ,俱乐部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的培养 ;俱乐部与非俱乐部学生相比较而反映出来的差距 ,表明俱乐部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自身锻炼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浅析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探讨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对大学生终身意识和能力形成的作用。研究表明,俱乐部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的培养;俱乐部与非俱乐部学生相比而反映出来的差距,表明俱乐部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自身锻炼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口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从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创设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探讨在聋校口算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说的“三段式”,是指把一堂课分成三段进行教学。1.“读”。约十分钟左右。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节课教材,并允许讨论,让学生感知知识。2.“理”。约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归纳,师生共同活动,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串线结网式的整理,着重弄清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3.“练”。约十分钟左右。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以求当堂强化概念,巩固记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上教学程序不仅是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而且是  相似文献   

9.
采用调查和教学实验等方法,对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术科选修课程中构建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智力技能合二而一的“体智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体智式”教学模式能够建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学目标体系、“主题式”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操作、客观性与科学性学习评价等新的教学模式框架;此教学模式能够使术科与学科相互融洽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实现了由传统的术科单一化教学目标——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向现代的术科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技能、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目标转变,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从2000年开始,突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此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钻研,我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引导。一、引导学生在“读”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学生认真地读,才能对内容有整体感受,才能把握文章重点。为此,在教学中我耐心  相似文献   

11.
讲读教学主要指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它包括了教师启发性的教、学生理解性的学和创造性的练,通过讲读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咱们练习习作的借鉴。”他又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里所说的“阅读”应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双向活动在内。事实证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学习课文,对学生的构思、立意选材、组材、谋篇、丰富语言乃至表达方式的运用,写作能力的提高,确实具有显著效果,因为,讲读教学有利于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有利于把讲授知识的目的性和训练学生写作技能的计划性统一起来。因此,讲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讲读和写作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担负的任务虽有所侧重,但彼此却有着内在的血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知识技能形成规律,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讨研究性学习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实施及评价对“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新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根本,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参与式教学效果评价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增强为标准。选择参与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手段,决定教师参与程度、学生参与成绩评定时,都要紧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英语课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专业外文书刊,而且要做到“四会”(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特别是“快速阅读”和“听力”。本文总结了作者的教学经验,由于写成时间较早,着重谈了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其内容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满足于“读图”、“读屏”,导致高中生阅读出现目的功利化、阅读方法程式化、阅读内容逼仄化、阅读评价模式化的情形。改进现行的自主阅读(生活语文化)、体验阅读(语文生活化)、探究阅读(生活生命化)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我们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众所周知,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精心选编、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新课标精神,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能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曾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发现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刘雯雯 《阅读》2023,(79):4-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意识是阅读教学深入开展的助推剂,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牛鼻子”。基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多元化地设计教学活动,适时、适切地将问题意识贯穿于阅读指导的全过程:“交流”中创设情境,萌发问题意识;“对话”中咀嚼内涵,品悟问题之妙;“迁移”中促进内化,提升运用能力。步步深入,从而实现学生阅读思维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19.
“读”是进行母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培养语感的根本的途径。如何激活学生“读”的兴趣,创设多种读式,训练学生的语感,是值得重视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四种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在分角色朗读中,通过体验角色培养语感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对话很多的课文,十分适合分角色朗读,戏剧体裁的课文,更适宜于分角色朗读,而分角色朗读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读演结合,效果更佳。因为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身份特点和思想感情。读出了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创新式教学法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