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晚清时期,国门打开,留学热潮引发学术革命。20世纪初叶王国维将“美术”一词引入中国,并进行了美学式阐释,梁启超将“美术”的外延从“艺术”缩小至“美术”,滕固将梁启超的概念引向史学研究,将美术史实整理成书,立体完善“美术”的概念和内涵。王国维、梁启超、腾固的美术研究串联了“美术”进入中国的最初三十年。他们完成了“美术”概念引入、概念阐释申发及合理性论证,从点到面,贯穿中西,促成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图像与文献直接涉指美术史学的研究方法。图像与文献在美术史的结构中,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对美术史学的研究,要求对图像本体进行研究和诠释,而不是停留在对相关文献文本的阐释,这是中国美术史学体系结构的基本问题。文献还有一种情况,即不仅仅是文本的文献,还有图像的文献。在美术史学中,图像本身应该被看作是文献。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法制史和民族法学的视域看,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在法史学的研究框架内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学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法学的兴起,使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拓宽了空间并带来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学的发展应在坚持史学学科本位的前提下融入历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形象——艺术体裁的修辞研究》是作者于润生在长期从事俄罗斯艺术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以18至19世纪俄罗斯艺术作品为对象,系统分析俄罗斯艺术对本国国家形象塑造作用的艺术史研究新著。全书分为四章,前三章主要以历史画、风景画和肖像画三种艺术体裁为基础,从历史范畴、地域范围和身份认同等方面,重点考察各类体裁将绘画题材转化为视觉图像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深入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俄罗斯国家形象;最后一章则结合艺术品收藏历史和展示方式展开讨论,形成对艺术作品的修辞学和符号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价值、本质和分类认知的研究,为推进国内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主动由运动成绩本位的"技能传习",向人本位的"文化传承"转变,努力提高其"授技育人"的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封建史学从创始人及其思想体系核心到历史观和方法论,再到研究对象和记载内容等都进行了全面地批判,给了以孔子和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旧史学以沉重的打击,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在我国的成长壮大准备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刊发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对中国抗战艺术的壮大,贡献甚夥。文章从戏剧、音乐、美术、书法与摄影四个方面,分门别类,拾取其中的精华。在存其大略的同时,力图使之能够"旧貌换新颜"。  相似文献   

8.
《古史辨》是以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史材料集",而且对中国史学近代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古史辨》的疑古辨伪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相契合,它对跨学科方法和历史演进法的运用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为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史学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为了适应新环境必须改变传统的史学模式。此时的史学不仅注重理论创新,更加注重理论实践即史学研究方法的与时俱进,由此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史学方法。其中,以梁启超"跨学科"治史方法和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方法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百年中国,史学传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捩.20世纪初年,史学传统遭受激烈批判并趋于边缘化;30年代前后到60年代,史学传统得到相对中肯的评价并趋于理性回归;20世纪60年代后,史学传统的现代价值建构工作陆续展开并趋于自觉.史学传统的断裂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应该是史学传统的延续和重建.现今,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原则,加强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传统民族性与世界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有两位史学大家高举"史学革命"的大旗,主张新史学,批判旧史学。他们对历史学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引领时代风潮的阐述,对之后百年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从事唯物史观教学和研究的最终成果,亦是其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史学要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旨在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史学史上,《史学要论》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史学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建立了崭新的研究范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在近百年来中国知识与制度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中占有独特地位,贡献卓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高校美术欣赏课的任务应当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史的发展 ,把美的鉴赏和创造 ,作为人的一种文化素质渗透到创造主体的心智中去。  相似文献   

14.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有成就的史学大家,所撰《廿二史考异》代表了当时考证史学的最高成就,而考校两《唐书》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钱大昕不仅对两《唐书》作了精详的校勘,指出文字的脱、衍、倒、重并纠谬正讹,还对两书在编纂中出现的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彼此重复等弊病一一论述,同时就两书所及官制及氏族问题深入研究,探幽发微并进行概括总结,全面反映了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传统历史悠长,特征明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在灵魂,同时又对中国现当代教育继续产生着影响。本文认为,教育从属于政治、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重视人文教育;强调社会本位、重社会科学轻自然科学等是中国教育传统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历史文献。它为我国的史学叙述方式建立了一个基本范式,也为我国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的《五帝本纪》部分作为开卷之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所记载的内容属于遥远的上古文明时期,缺乏足够的文献互相考证故而往往被很多学者忽略。本文将从文字美、神话美、历史美和文化美四个角度对《史记·五帝本纪》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挖掘其内在的美学价值,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将中国教育史作为一门学科加以专门研究已历一个世纪之久,但系统地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本身开展反思性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史元研究既有宏观概览式的学科历程研究,也有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教育史学元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是该学科向前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的体育史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其实质是,中国的体育史学开始由传统的“寻根史字”转向“参与史学”。具体而言,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将在以下方面同传统中国体育史学划清界线:其一,它意味着中国体育史学界将更多地将自己的视线从遥远的时空转向身边的体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对当代体育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予以更多更强烈的关注。其二,它意味着一种开放性的外向性的史学观.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经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其三.它同时又是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力传播者和开发者。其四,在研究方法上.21世纪的体育史学将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篱笆.更多地借鉴和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中国哲学》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中国哲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笔者长期进行作为选修课的本科《中国哲学》课程的实践阐述"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指出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浓缩在问题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完成从接受知识向发现知识的转变、从学习被动者向学习主动者的转变,真正提升哲学课程开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范伯群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在2000年和200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两部文学史著作。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一方面在编写体例、观点论述和文学现象的成因上均加强了史识整合,论述更加严谨和清晰;另一方面在作品细读、资料征引和图像配备上显得更加完备和细致,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度和感性色彩。这一所谓的通俗文学研究"二期工程"显示了在通俗文学研究上走向纵深、精益求精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建构通俗文学与新文学"比翼双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