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极大的学者和思想家,他虽然不以考据见长,但他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影响了古史辨派,乃至整个学术界。钱玄同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辨伪事远比辨伪书重要,将疑古风气引入了史学领域,可谓疑古辨伪的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2.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从事唯物史观教学和研究的最终成果,亦是其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史学要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旨在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史学史上,《史学要论》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史学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建立了崭新的研究范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在近百年来中国知识与制度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中占有独特地位,贡献卓越。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百年中 ,中国古史研究取得了哪些进步、发展 ,在下一个世纪中 ,它又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 ,这些无疑是关心中国古史研究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 ,古史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古籍文献与史实的整理和梳理 ,这主要属于文献学的内容 ;二是对这些文献和史实的诠释和理解 ,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 ,这属于历史理论的内容。在前一个方面 ,中国古史研究经历了从“疑古”到“释古”的发展 ;后一个方面 ,则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1   中国素有重史的传统 ,更以拥有汗牛充栋的典籍著称于世 ,在先秦便有《诗》、…  相似文献   

4.
罗根泽作为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侧重于诸子的考证和辨伪,学术习惯和学术思想受顾颉刚的影响甚大,所辨伪书,论证精密,资料宏富,行文朴实无华。本文主要以《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与《<管子>探源》为例来考察其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条件下,我们对先秦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应该有历史的观念,必须对先秦时代的文学与文化各方面有一个科学、明晰的认识,应该消除种种盲目信古的谬说,克服一味疑古的心理与思想,对一些问题应结合考古研究成果、打破旧有的藩篱、溯源辨流,更准确地恢复历史真相;同时要消除经学、旧史学的束缚,打通学科界线,对先秦时代的一些文学、文化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应力求以一种新的观念来解读先秦文学、文献,发现、解决以往不曾注意到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推出的《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即为了承担这个使命。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怀疑方法和假设方法是古史辨派认识的起点和主要方法,其理论基础是近代实证主义。古史辨派的科学方法批判了经学方法的权威主义和信仰主义,以科学方法代替经学方法。他们批判地继承了朴学的优秀传统,又使之与西方科学方法相结合,并注重了方法论程序的建设,使传统思维走向科学化。这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和近代哲学思想革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艺学派中的一个派别,神话学有着它无可替代的地位.19世纪神话学出现于欧洲学术界,在20世纪传入中国.受到清末民初盛行的疑古疑经"古史辨"思想以及"向西方寻求真理"热潮的影响,中国文人很快开始注意到西方神话学,并试图用批判性理念重新思考我国传统的古史文化,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由此开始兴起[1].对中国神话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内容的梳理,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中国化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术界、思想理论界一股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它涉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中西文化融合创新的学术发展思路,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这一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派、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将宋玉的楚辞《九辩》当成唯一的代表作,是承袭了早已过时的“疑古”思潮的影响、否定了宋玉对其楚赋著作权的结果。其违背历史真实的负面作用十分严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最能体现其创作特点、技巧、风格、水平和成就且具时代性的名篇佳作;同一作家,可以有一篇以上的代表作。目前,学界日益普遍认同的宋玉楚赋作品已有上十篇。宋玉好楚辞而以赋见称。应当在《九辨》之外,从《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宋赋中研定一、两篇,一并作为宋玉的代表作,以切实恢复宋玉在文学上固有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0.
明代新安医家方有执,通过深入研究仲景《伤寒论》后,发现书中字句有诸多谬误,进而大胆疑古,首倡《伤寒论》错简一说,决心重新编次仲景遗文。自立志后,方氏即外出学医,二十多年间,于各地问师访友,广泛地进行医学交流,博采众长,精进己术,终著成传世医书《伤寒论条辨》,创立新安错简重订派,开后世伤寒论错简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希腊罗马的历史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实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是这一历史观的突出特征。西方史学家在希腊罗马时代就把历史看做是具有理性的实践活动,排斥否定神灵对人事的影响,从而树立起人文主义的历史观。希腊哲学是基督教思想的来源之一,与基督教史学也有着密切联系。西方近现代史学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打破理性主义哲学对历史学的桎梏,并努力用辩证的方法将史论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文依据1919年以来百年间各个时期的主要体育史专著,考查了中国体育史中"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近代体育史""中国现当代体育"和"世界体育史"话语的形成与史观范式的形成演进,指出由于中国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和语境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体育史话语与研究范式,并对今天的体育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的"捶丸"游戏被西方世界誉为"东方高尔夫",因此,便有了现代高尔夫运动起源于中国的学术观点.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捶丸"并没有像苏格兰的高尔夫那样,成为当今世界风靡全球的现代体育运动.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探究中国历史上"捶丸"游戏的启蒙与发展,为丰富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完善我国民族体育历史研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置于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而探讨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司马迁史学观念的基本趋向是将价值判断置于因果判断的矛盾中,并最终统一于历史中;而古希腊罗马的史学观念则主要表现为两者长期对立而无法统一。从中西史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司马迁对因果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的理解不仅是深刻的,而且也是符合近现代史学发展趋向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7.
西南联大作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在其8年的办学实践中,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培养了一批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究其原因,是因为其管理文化会通古今、融会中西,管理机制精简、高效、民主。同时积极倡导以人格、通才培养为主的育才机制,坚守学术自由、注重科学研究,强调严谨的治学和学生管理的自觉、自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领域,有关中西音乐互动的碎片化研究比比皆是,但从整体上观照“中国近代音乐转型过程”的总体叙事阙如。《海上乐事》的出版不仅还原了该时段长期缺位的历史史实,同时从学术观念与叙事范式的视角思考音乐史问题。该书以大量晚清新闻媒体的前沿“另类”史料,将上海音乐置入世界范围的整体观之下,采用了一种全景式年代下的主题叙事体例,不仅改写了前人囿于资料所定论的某些历史,还在叙事方式上使材料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各个主题,清晰地展现出自身叙事的发展轨迹,更为音乐史书写提供了较大的综合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士君子儒,是中国古代文化精英群体,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承载者。在中国近现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碰撞交汇中,他们一方面自觉不自觉秉承着传统的深质,一方面面对现实与时俱进,以大无畏的君子人格和历史责任感,融汇中西文化,特立独行,舍生取义,投身于民族危亡的拯救之中,从而从历史不绝如缕的承续关系上,完成了中国古代士君子儒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变。为我们深度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提供了独特具体的范本。  相似文献   

20.
南朝史学兴盛的原因,一直为学界所关注。通过对史官选任情况的考察,认为在门阀制度下,南朝史馆自有一套特殊的运行机制:即以秘书郎、著作佐郎满足世族子弟的入仕需要;秘书监、秘书丞、著作郎等史职工作基本不变,以保障史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本国修史的现实需要;以临时设立史官等多种方式弥补史馆工作的不足,从而保证了史馆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