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态势使区域旅游空间整合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重点.皖西大别山区域具有丰富的"红、绿、古"色旅游资源,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方式单一、缺少多类型空间整合、主题特色定位不明确、深度挖掘不够等问题.皖西大别山应该立足于区域"三色"旅游资源的主题特色,坚持以组建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网络体系、优化组合周边地区备类型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研究创意性旅游项目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以促进区域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和淡水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位高,开发潜力大,但存在规模小,组合单一,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针对万绿湖库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湖、两心、两环、三区"的旅游资源空间整合模式,即以万绿湖为主体,两个综合服务中心为集散地,沿两个景观廊道环布局景点与基础设施,形成东南部、西部和北部三大旅游主题片区,并成立县级单位万绿湖区和万绿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对万绿湖库区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河源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整合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地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才能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腾冲旅游发展迅速,但仍存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偏低、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旅游开发区域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应依据市场需求与区域旅游发展目标对腾冲旅游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实现腾冲旅游业的第二次腾飞.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源整合一直是济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整合济宁地区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旅游资源,挖掘并突出旅游地整体特色,对于深度开发济宁旅游资源、促进济宁旅游经济的更加繁荣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沪高铁的运行为契机,从济宁地区众多旅游资源中的“圣”字特色入手,尝试新的旅游地特色定位。发掘新的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长三角发起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以来,全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速,旅游业竞争步入区域竞争时代。如何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关键。文章在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日照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日照市体育旅游发展的背景入手,提出了日照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根据日照市体育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确定了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和战略;进而提出了日照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对策。研究目的是为日照市体育旅游业探索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同时为体育旅游"经济盆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引入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昌黎、乐亭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整合开发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旨在为两地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客观参考.  相似文献   

8.
创新与区域联合已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因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突出特色,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合力,不仅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各方共谋多赢的必然选择."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经济建设区之一.经济区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以秦文化为纽带,旨在寻找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界面,以"点—轴系统"为依据,着力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中国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示范区,推动经济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趋势,单个景区、景点已不能适应旅游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变化。相关旅游规划部门应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王铮等提出的旅游域模型,对旅游规划部门确定旅游资源整合区的范围大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运用旅游域理论对甘肃省的旅游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甘肃省的旅游供给规模偏小。相关规划与管理部门应根据旅游域模型对甘肃省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扩大旅游供给区面积,以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相似文献   

10.
关于校园网络资源整合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网络资源的整合是学校信息化的根本保证.其根本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校园的资源,以实现校内资源利用最佳效果.针对现状之一的信息孤岛林立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介绍了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方法,以及资源整合平台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的分析,将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八大类,并针对这八大类型构建池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两大核心、四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以期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与吸引力,促进池州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协同论的思想,探析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层次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不能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问题,需要在校企合作中进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达到校企合作中的双赢。根据协同论的思想,可以把校企资源进行分类,分别就不同的资源类型进行校企的资源整合,选择四种资源整合模式:战略型、业务型、关系型、响应型分别进行校企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对新要求,新形势,武陵山区要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求发展,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武陵山区的民族体育资源赋存情况做了分析,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做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析武陵山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武陵山区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然而它却有着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是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文中对武陵山区的民族体育资源赋存情况做了分析,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做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东亚滨海旅游资源的整合问题.从“旅游文化圈”是“旅游经济圈”形成的先决条件的观点出发,分析东亚滨海城市旅游发展情况,指出东亚滨海旅游一体化进程有必要进行文化整合并已经具备整合的基础和条件.总结集聚、互补、贯穿、辐射等文化整合的4种类型和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皖北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发展仍然较为落后。为了改变皖北旅游业的落后面貌,有必要加强皖北区域旅游合作。皖北区域旅游合作中,应以利益主体理论为指导,采取"主体广泛参与、资源高度整合、区域联动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通过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成立皖北旅游合作组织、统一进行旅游规划与开发、培育合作意识以及优化政策环境等相关措施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皖北旅游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垄断性,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所在。成德同城化发展,如何将两地重量级、标志性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强强整合",构筑成德古蜀文化主题旅游体系?本文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第一次从"资源——产品——市场"三个维度,对成德联袂打造世界级古蜀文化旅游目地做了初步研究。本文认为:政府牵头统筹发展规划,是两地成功"联袂打造"的前提;有效整合成德两地古蜀文化旅游资源,乃是成功"联袂打造"的基础;着眼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是两地成功"联袂打造"的关键所在;整合营销、拓展市场,是成功"联袂打造"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基于筛选出的217处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点位数据,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来探讨景区在云南省内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景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点;空间分布类型总体上为集聚型,州市尺度上均匀型占大多数;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东部整体集中,西部分散集中”的特征,密度差异较大;景区有着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对于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采取强化旅游地质资源区域特色、加强多元化旅游地质资源的产品开发、加快区域地质旅游品牌建设等措施,以促进云南省地质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促进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运会对广州城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全方位的,要想保持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形成多中心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充分利用亚运场馆旅游资源优势,挖掘潜在体育旅游需求;加强亚运体育旅游遗产保护,拓展亚运体育旅游遗产营销发展空间;借鉴奥帆主办城市青岛赛后发展体育旅游经验,规避后亚运体育旅游低谷效应以及构建体育旅游开发动力机制、创新体育旅游新业态等策略,实现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都市体育圈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成都城市环境特征、体育市场现状以及市民体育消费和生活习惯,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适合成都市发展的都市体育圈构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成都市都市体育圈作为城市体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地域形式,与其它都市体育竞争力相比,具有独特价值与优势.在地域上大体可分为都市中心体育圈、近郊体育圈和远郊体育圈三个圈层,它的构建要以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龙头,以体育休闲、体育旅游、运动体验等功能为重点,围绕"点-圈"环状辐射的地域及类型特征,建立与成都城市"个性"相适应的都市体育圈;利用成都得天独厚的休闲旅游资源,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竞技为一体的都市新单元;以"基地"为依托,整合全市体育资源,实现"点"带"圈"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