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浩茫的宇宙中,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地球人”来说,她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给人类展现了缤纷丽彩的世界,衍化、繁育、生长出众多的国家、神奇的景观、历史悠久而又各具特色的城市。世界美丽而壮阔,孕育着诗情、诗思与诗美。1997年,一生追求真、善、美的诗人王一批飞遍了我们的地球世界,他洋溢着“星马旅情”,实现了“佛国神游”,“飞越欧罗巴”,“踏足俄罗斯”,“穿梭北美洲”,在紧张繁忙的旅游生活中,挥笔写下了132首诗歌,展现出一个又一个缤纷丽彩的“诗世界”。在《<王一桃诗世界>咱序》中,诗人…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的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它论述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也对体和用、形和神等进行了探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司空图在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进行论述中,多用自然意象如花、竹、云等,以进行更恰当的形容,体现出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3.
台湾旅美诗人杜国清,在诗歌创作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本文主要探讨其诗观与诗风,即其诗歌方面的“诗之三昧”的主张和追求及其善用意象,知性抒情,富于现代感性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时期诗人海子诗歌的探讨和分析,发现了其诗的通灵性、及张扬其中的诗性精神,对新型人格的内涵作了一种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运河行旅诗产生于文人沿大运河行旅的途中,是诗人就地取材、随见随写、即兴而成的作品。这些诗歌与生俱来地有着“实录”“纪实”的鲜明特征,具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世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大运河生态以及运河沿岸的民风民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末清初是历史上一段天崩地坼、风云激荡的特殊时期,产生于此际的运河行旅诗真实地记录了动荡时局中文人的行旅踪迹、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当时大运河实际的运行状况,是研究文学史、大运河史、大运河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有着“以诗证史”“补史之阙”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苞不作诗”是对于方苞和诗歌之间关系较普遍的观点.其不作诗的原因,既有他人劝诫的因素,也有自己创作上扬长避短的考虑,同时从他认为诗歌不能阐道翼教的思想来看,其对诗歌创作也并不是太过用心.联系到明清一代诗人无奈的生存环境,方苞不作诗的原因就变得更加容易解释.好在方苞出生在桐城这个诗人辈出的地方,虽然没有成长为一流的诗人,却也终生没有放弃过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9.
日本汉诗是日本汉诗人用汉字所写的中国古典诗歌式的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并进而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在其1300年发展史上,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成绩斐然可观。杜甫是继白居易之后给予日本汉诗以划时代影响之诗人,正是对杜诗的受容,促成了江户时期日本汉诗的全盛。  相似文献   

10.
《诗人玉屑》以格法分类,畅谈艺术技巧,提示创意之法,强调造语之方,征存一代诗学实录,诗话论诗及辞习气,南宋江西诗法之大凡,此中有之。本文从创造性思维切入,以不犯正位视角,考察言用不言名(体)之诗例,左证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之诗歌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11.
孙茜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6):127-132
"新保定诗群"是近两年兴起于保定的一个本土性诗歌群体,初步探讨"新保定诗群"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发掘诗人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与其相互映现所呈现的诗歌多维映现,通过诗歌不同的经验层级来看诗群整体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诗人林徽因是一个被非诗的言说遮蔽了的模糊形象,但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她却是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现代女性诗人。在较为狭窄的个人生活空间里,她的诗歌在取材上表现出了在基本单一中却相对多样的特点,在艺术上则较为注意通过理性沉思和一些技巧方法对情感进行控制,于充分的主体加工中深化诗歌的审美内涵。依据诗人的才情,她本来极有可能超越自己而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诗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她身上种种的可能和潜力最后并没有演化成一种具体的事实。其诗的写作较多典雅规范的古典意味,个人性的创造则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杜牧创作了大量咏史诗,对这些咏史之作,过去的诗评者多认为粗直浅率是“史论”而不是诗。文章分析认为杜牧的咏史是一种新的变创,是诗意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开创了咏史诗的审美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后政策,使得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更为激烈。由于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肯定,佛教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如此,佛教在唐代还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除了其自身的教义易为大众接受以及玄奘等许多佛学志士的不懈努力之外,唐太宗为玄奘所译诸经写的总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与两种不同字体的“圣教序碑”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方文是清初杰出的遗民诗人。易代之际,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当然与时代的变迁有关,然仅就这一方面思考是不够的,在我们进一步探寻这一变化的契机时,发现方文的宣城之游是其诗风变化的直接诱因。同时在探讨这一直接诱因的基础上,对嵞山体与宣城体的关系也作了一点阐述,说明嵞山体反过来又对宣城体的形成产生启发与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作为诗人的废名,以往研究者的视点一般都较集中地停驻在对其核心诗学观及其诗的内容的解析上。聚焦于他在"厌世"的外壳下潜隐的写实倾向,表现于废名诗歌中关于人的母题一为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为关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18.
杨慎是明朝云南文坛上有着特殊影响的一位大诗人,其云南诗歌凝结着云南戍途生涯的复杂情感。在云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杨慎交错复杂的情感以审美意识形态外化于诗歌,其诗歌彰显出独特的风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布莱克的创作灵魂就是他的诗学理论——"第一原则",而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诗性才思"。结合对其作品的分析,本文从独特的视角、浪漫的想象和理性的思考三方面对布莱克的"诗性才思"进行了解读,从而阐释了"第一原则"的内涵,也发现了布莱克成功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柯勒律治是19世纪初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他的两首代表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的文学、诗学和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曾被我国多位译者译介。韦努蒂作为异化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和理论贡献者,指出“异化”是一种译者不干扰作者,而尽量使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柯勒律治诗歌中神秘因素的主要来源,剖析异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保留诗歌诗意价值和诗学关感的重要意义,指出,异化理论既能拓宽读者视野,又能充分表述诗人独特风格,最大限度保留诗歌关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