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否商品这个问题,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引起很大的争议。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商品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关系,社会主义不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存在,劳动依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归属不同所有权,决定了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但是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商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与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它要求劳动力商品化和劳动力流动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买卖关系并不意味着与剥削划等号,也无损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劳动力市场。虽然失业现象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效应,但它毕竟会带来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留有一个问题,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尚未取得一致认识,这就是劳动力商品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本不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且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属性,进而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建立之后,劳动力商品问题曾被多次争论过.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计划与市场同时受到了重视,所有制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劳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使人们对劳动力本身观念发生了转变.本文拟就劳动力商品问题谈点浅显看法.一、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并不向来就是商品”.这就告诉我们,劳动力商品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是历史范畴,它就有自己从成长到衰亡的过程,它的发展大体上呈现为商品→人身商品→人的劳动力商品三个阶段.社会有了商品后就有了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品接触的地方开始的”.接下来的发展是把奴隶当作原始的货币材料进行买卖交换,“奴隶的买卖,按其形式来说,也是商品的买卖.”“奴隶是商品,可以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所有者手里.奴隶本身是商品,但劳动力却不是他的商品”,只有当一  相似文献   

5.
关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的争论已有几十年了。目前,仍有不少学者不承认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这不仅是我国改革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为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的理论提供了可能。本文想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以及有关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争论已长达10多年,近年来在劳动力商品问题上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国有经济的劳动力是否是商品。而对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广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商品已基本达成共识,这部分劳动力目前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7.
教育中的地位商品给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提供的获益,促使人们参与更高层次的教育,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人们对教育回报越来越高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资高层次教育,导致高质量高学历的文凭地位商品的稀缺性得到相应缓解.文凭地位商品数量的增多,势必降低其经济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中人们便不能依靠原先被视为地位商品的教育文凭而得到预想的地位优势.同时,由于人们对教育缺乏理性的投资,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之间的错位,同样带来了高等教育文凭地位商品的贬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商品经济以来,就对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理论界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否是商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在六十年代曾开展过讨论。后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且日益增多,劳动力从业人数也不断增加,雇工现象出现。由此,社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正处在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时期,市场作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作为实现商品价值的场所,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商品生产发展的推动力量.它的建立、发展、完善,对整个经济的带动和促进起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阐明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我们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不同。本文以党的十六大为指导 ,结合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谈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价值的存在形式表现为自然资源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价值、集体力或社会力资源价值和精神资料价值四种基本类型,价值的转化形式则表现为潜在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两种基本类型。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团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3.
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包括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大公司在内的许多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工会缺乏了解,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少数地方政府担心组建工会会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因而对工会组建不重视、不支持,使得目前在外商投资企业组建工会尤为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文中提出了若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软治理是传统治理转向现代治理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柔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保证和精神内核,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价值支撑、提供价值旨归、凝聚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15.
1956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些积极重要的成果,主张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抓关键矛盾,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正确处理中央、地方与企业的关系。这些思想已成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的重要举措.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就要做到以发展的实绩,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以创新的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以正面的应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以有效的传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以比较的视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借鉴力.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价值取向的互动中 ,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 ,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的科学的统一体 ,即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为我们党指明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两类矛盾、发展阶段、基本力量、商品经济等一系列的理论观点,把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更科学地安排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劳动合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事人订立劳动合同时,应该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原则,应该把握好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