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羽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在他的诗作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他的题画诗内容多样,如:有的再现画面内容;有的赞赏画家,叙述画家身世;有的巧妙发挥,借题画抒情。  相似文献   

2.
秋天的树叶     
邵奕菲 《阅读》2014,(35):27-28
<正>秋天到了,许多事物都变了样,树叶当然也变了,它们变得更漂亮了!大多数叶子慢慢染成了金黄色,也有的被染得火红火红,远看就像一把火,就像诗人杜牧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有的树叶却没变,依然碧绿的。更有趣的是,有的树叶看上去是绿的,但上面却点染了星星点点的金黄。在阳光的映照下,叶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3.
钱东英 《阅读》2014,(8):17-20
<正>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命题———作前辅导———批改———讲评,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模式时间主要花在学生写作之前的指导上,而作后的讲评和修改,在教学中要么蜻蜓点水,要么形同虚设。也正因如此学生作文表现为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经过参与管建刚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实验,我认为:基于儿童视角的作后讲评,可让作文教学"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4.
在上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时,学生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是有的被测物体颜色较深,如酱油滴入紫甘蓝汁后,学生汇报的常常是混合液的颜色,而不是紫甘蓝汁的颜色变化;二是有的物质呈弱酸性或弱碱性,在滴入紫甘蓝汁后紫甘蓝汁变色不明显,从而出现争议较大,判断不准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万树园赐宴图》是直接表现清代重大政治事件的中西画家"合笔"绘制的鸿篇巨制。此画融合了中西画法的各种技巧,蕴涵着中西技法的自然交融,是东西方艺术成功嫁接的艺术之花。是"郎士宁新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郎士宁新体"的成熟与盛行阶段。  相似文献   

6.
美与漂亮是有区别的;创作与习作是不应有明确界限的;个人感受是宝贵的,风格有的时候也会害人;古代东方和现代西方并不遥远,还可以结合:油画必须民族化,中国画必须现代化;画什么不是问题,怎么画才是该探讨的,因此,形式美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描画对象的能力居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7.
沈红霞 《阅读》2014,(16):38-41
<正>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有不少教师走进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误区:有的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有的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有的错误地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教学降低了它的实效性。只有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诗画互通、互补互济的艺术关系,是中外古代诗画家的重要艺术发现和创作经验之谈。诗与画 的融合,经过了相当长的历程。大致分为三步: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题画诗、诗意画使诗与画形 式上的融合;诗与画精神上的融合与艺术上的丰富与圆成。  相似文献   

9.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法》修改理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关于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法>修改理念有三种观点:有的坚持"基本法";有的认为是"体育事业促进法";还有的是"折衷派".综合上述观点,文章提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将进一步深化,<体育法>的修改也必将坚持"基本法"的性质,以"权利本位"为修改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是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问世以后,即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有贬有褒,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好坏,而是集中在对其中所画的“雪中芭蕉”应如何看待的问题上。诋之者谓其“不知寒暑”,辩之者称其“不拘四时”,誉之者美其为“得心应手”、“造理入神”,是“艺苑奇构”。争论热烈而持久,从对一幅具体作品的品评演进为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雪中芭蕉”因此成为讨论南宗画和神韵说的著名例证。历代关于“雪蕉”的争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雪中有无芭蕉的考证,推断这幅画的得失;二是对雪中芭蕉寓意的辨析。分别略述如次: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引唐张彦远《画评》谓: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相似文献   

11.
捉蛤     
暑假里,我和表哥表妹一起到黄海滩涂游玩。远远地,我就闻到了大海特有的咸香味,于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渐渐远去的浪花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着浪花。这时,海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蛤,有的捉鱼,有的捡贝壳,还有的正在洗沙滩浴我们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捧起大把大把的沙子向空中撒去,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闪烁,就像无数可爱的小精灵从天而降。“姐姐,快看!”表妹欢叫起来。只见渔夫们的背篓里盛满了一个个五彩的贝壳,滑溜溜亮闪闪的,看了真让人羡慕。哥哥提议说:“我们干…  相似文献   

12.
曾有这样的案例: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对黑板上的人物画进行模仿练习,当他看到一名学生在画好的人后方添了一层淡淡的黑影,便问学生画的是什么,这名学生认真地回答:"这是他的影子……"没想到老师指着黑板,厉声训斥道:"你难道没看见我是怎么画的吗?他后面有影子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美术课教学中,我让一班学生画一幅自由想象中的昆虫;二班学生临摹我事先准备好的昆虫挂图、并规定好作画的几个步骤颜色、先画哪部分、后画什么、怎样抓特征等。结果二班学生大都能按老师要求临摹准备,非常像范图上的昆虫。而一班学生画的轻松自由,我并未规定如何画,让他们凭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有的把昆虫画成了  相似文献   

14.
最好的作品     
邹扶澜 《阅读》2011,(Z2):16-17
<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读了以下三篇文章后,你对"爱"也许会有更深的感悟。——编者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相似文献   

15.
摘要:曾衍东不仅以<小豆棚>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而且他还是一个大画家和画论家.有"今画"和今画论<七如题画小品>行世.他的"今画"全部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这在清中期的画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画论就当时人物、现实题材等均有一系列创新之见,对当代画家颇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冠 《阅读》2012,(11):12-13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一生酷爱收藏金石书画。在所有的珍藏中,他特别钟爱《正午牡丹》这幅古画。为了这幅画,欧阳修还去请教了当时的副宰相吴育。吴育仔细看了画后,肯定地说:"这画画的是正午的牡丹。"欧阳修眼睛露出惊讶的神色,吴育怎么看出来的呢?吴育看出了欧阳修的心思,就说:"我这不是凭空说的,你看这猫眼,细长如线,这就说明画的是正午的牡丹。"  相似文献   

17.
勇气     
<正>勇气有很多种,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总之,不管哪一种——勇气就是勇气。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车不用安全轮;是晚上由你负责查看房间里的动静;是你知道个大秘密,却答应对谁都不说;是改掉坏习惯;是爱花,却不摘它;是坚持自己的梦想;是必要时说声再见……  相似文献   

18.
金立义 《阅读》2014,(19):16-17
<正>《夹竹桃》这篇课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直抒胸臆:"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夹竹桃具有"韧性"。同学们如何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相似文献   

19.
芜湖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祖先们创造并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历经十余年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有关行业历史的发展和曾经的辉煌成就,较为突出的行业有:"芜湖米市"(芜湖与长沙、九江、无锡并称全国四大米市)、"芜湖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与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剪刀齐名)、"芜湖航运"、"芜湖餐饮"(耿福兴、同庆楼、马义兴等)、"张恒春药店"等等,拟将规划建设行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唐乾陵陪葬墓室的壁画 ,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宫廷画师们在继承了汉魏以来艺术成就的基础上 ,吸收了民间和外来艺术中的营养 ,使壁画艺术达到了唐时的空前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