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变为理论背景和时代诉求。从本质上来讲,运动员的生态化发展是运动员自然而科学的发展。这一发展范式不仅是全球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积极产物,也是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本质体现与重要支撑。运动员生态化发展应遵循内在修养与外界影响双向结合、文化底蕴与专业技能统筹兼顾,道德素养与运动素质同抓并举的原则,从内在发展动力、外部推动力量、环境影响力量等方面寻求运动员生态化发展从“自在”到“自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的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体育理念,分析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战略选择及其现实意义,探索"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提出了建构生态体育文化、科学制定区域生态体育规划、开发生态体育自然资源、挖掘生态体育人文资源、完善城乡体育生态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地方性体育社团的生态化发展等六大建议,为鄱阳湖地区的自然景观改造、城市人文景观设计、居民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追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别是生态体育环境建设提供价值和目标论证,促进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的生态化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生态学、教育学、文化学等理论,提出并探讨学校体育生态化的理论,分析目前学校体育生态化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的若干对策:"整体规划、生态优先、重点发展、示范推广",建设生态体育课程,生态运动场,实施"体育-文化-生态"校园计划,制定体育生态行为道德规范,开发与应用体育生态技术和产品.  相似文献   

4.
摘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生态化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生态转变的关键环节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生态系统结构角度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生态化的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必然具有良性结构以及高度耦合、协同的组分和要素;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无序发展、框架与运行结构分离、二元对立结构,是当前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结构症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结构,具有“立体型”“渗透化”“交融式”特征,是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生态发展的基础;通过树立生态化培养理念,完善政府主导功能,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优化、整合后备人才培训要素等途径,来促进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结构的生态化。为提升人才培养系统生态效应及竞技体育生态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生态化影响因素及生态体育课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人、物质和精神这三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生态具有课堂情境的和谐自然、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的特征,阐述了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的理念及内容,其内容包括目标的生态化、内容的生态化、课程实施生态化、课程评价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体育生态化意在对体育教育的和谐化进行论证研究,并合理应用于课堂教育行为中。本论文将首先从主体因素、环境因素两方面对生态课堂进行"构成要素式"分析解构,并深入研究现代高校体育课堂中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同时,对应式提出我国高校体育生态课堂建设的策略建议,以为高校体育生态课堂实践尝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浙江农林大学顺应社会文明发展,积极建设适合时代需求的生态大学,在构建和谐生态大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校区预先“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校园环境设计、生态体育景观的硬件建设、新型生态体育课程的创设、多元课外校园生态化体育活动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命化、生活化与生态化是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最本质的内涵,从生命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建构;从生活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权利保障;从生态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原生态"教育的体现与回归.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奥运会一次次对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怀与生态体育的凸显,正是向人们表明"生态价值"的理念核心在于生态体育,即体育、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探讨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的概念与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2008北京奥运三大理念的基础,并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为视角解读了北京奥运三大理念。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京杭运河体育旅游产业进行研究,京杭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相关地区体育旅游带来机遇,同时对运河生态资源保护,以及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在探讨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概念、内涵、和谐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分析运河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而提出建立京杭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目的地促销策略,生态体育旅游运动休闲城市创意双轮驱动保障机制,生态体育旅游评估体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遗产开发保护体系及生态体育旅游景区竞争力指标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对京杭运河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保证京杭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用混沌理论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价值,阐明了民族体育文化的生态属性,挖掘了其商品属性。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对深层次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及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历史过程比较,对阳湖拳文化生态变迁以及体育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阳湖拳是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阳湖拳特色鲜明,其历史演变有着极强的时代性,阳湖拳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精神价值、健身价值、表演价值、传承价值等体育价值逐渐呈现.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下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在宏观层面,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中观层面,促进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发展;在微观层面,推进体育消费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围绕生态效益优先目标,迈向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挥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优化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建筑、场馆服务、体育制造等业态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应围绕生态优先,构建体育产业结构生态化系统;机制创新,创新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机制;供需对接,打造低碳体育产业结构与培育低碳体育消费;政策引领,制定低碳体育产业结构政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环境保护也已成为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人们目前还没有意识到可以多开展一些不需要大量建设体育场馆的体育项目来保护环境。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体育,是体育的责任,也是今后体育发展的方向。"再造""原生态"体育"善本"是定向运动引领体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定向运动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现代体育理念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7.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教育框架内体育学科的内容设置和价值导向进行梳理和分析后认为,内容设置主要包括:生理性的体能训练、竞技性的技术练习、发展性的动作学习和体验性的运动参与;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促进运动参与、促进运动项目开展、培养社会品德与社交能力、提高预防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卫生意识和提高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学科应跳出生理学与竞技体育的束缚,在教育框架内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多层次性意义的、范畴广阔的社会生态学科。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美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从剖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审美特征的异化入手,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入考察评估;通过跨文化比较,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在于表现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而更接近天然状态的质朴纯真魅力是其核心与灵魂。因此,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原生态审美特征,存留原汁原味的审美对象,把活动内容、服装、器械、场所和环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从中汲取有利于当代体育发展的人文因素,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