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民事诉讼保全制度曾涵盖了行为保全与财产保全,而行为保全由于历史的流变淡出了司法视野,仅凭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制度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司法实践的需要。从行为保全的内在正当性和外在必要性的维度,结合德国法的相关规定,以期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的建成。  相似文献   

2.
根据WTO附件1C即TRIPs协议的规定,司法当局必须有权采取“禁令”。从性质上来讲,“禁令”实际上是一种行为保全,行为保全不仅可适用于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而且可广泛地适用于其他诸多侵权行为案件,而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却没有行为保全的规定。行为保全区别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具有独立的价值。为了履行WTO的要求,也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可借鉴国外立法,并参照财产保全的规定,具体构建行为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3.
追索权是票据债权人的第二次请求权,它的行使除必须具备法定原因外,保全手续的履行尤显重要.对此,两大票据法系的规定颇不一致.本文从票据提示、作成拒绝证书及拒绝事由的通知三个方面比较研究了两大票据法系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票据法的规定,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电子数据证据第三方保全制度,在我国尚属一项全新的保全理论。在电子数据正式成为法定证据种类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运用电子数据证据去证明待证事实,行之有效地提高法院或其他机构认定电子数据证据的效率,节省相关资源,提出了电子数据证据的第三方保全制度,通过对电子数据证据第三方保全意义和价值进行阐释,以期引起各方重视,使电子数据证据在司法证明及其它证明活动中更好地得以运用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大都在刑法体系中规定了保安处分制度,并在预防犯罪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我国重刑主义传统的残存与刑法谦抑思想的虚化、刑法的结构缺损与保安处分适用根据的高风险、学术理论研究羸弱与社会公众认同感缺失、专业技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相对匮乏等瓶颈因素制约,直至目前我国仍未构建起保安处分制度。  相似文献   

6.
无权处分作为民法领域之内的热点问题,曾被称为"法律思维的宝藏"以及"民法学的精灵"。它涉及到了无处分权利人、相对人、权利人之间的关联,他们与权利瑕疵担保、善意取得制度都有密切关联,无权处分的认定和概念的统一对于协调三方利益具有显著的意义。目前,我国无权处分合同的立法研究相对滞后,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无权处分的规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布后才得以改观。但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无权处分合同的问题,引发了法律适用和概念模糊的冲突。以此为背景,在物权变动的基础之上,简述无权处分的要素、特征、概念,并分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最终反思我国立法现状的缺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承认善意取得制度是现代国家的立法通例,而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物(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在立法上、在效力的厘定上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无权处分行为是动态的一面,而善意取得是通过无权处分行为完成的,是无权处分的可能法律后果之一,是静态的一面。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横跨物权与债权两大领域,二者的协调自然会涉及整个民事法律制度体系化的问题。从交易的整个宏观层面上来讲,在债权法中,我国对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之规定应是统一干交易安全原则之中;而于物权法中,公示公信原则应是协调二者的角量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翻译学者和教师常常采纳Brown和Levinson面子保全论来从事研究和教学。然而,通过对中国礼貌和西方礼貌的比较,双方在核心概念面子以及礼貌功能实现机制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面子保全论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英汉翻译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中西方礼貌概念和实现机制的差别,避免礼貌信息的错译和缺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为理论基础,对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存在的面子威胁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教师应该如何采取礼貌策略来维护学生面子,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司法将无权处分合同定性为效力待定合同。此说与国际通行的有效论相悖,且与善意取得制度、权利瑕疵担保制度存在理论上、司法实践上的逻辑矛盾。无权处分合同应属有效合同。从无权处分与物权变动模式、善意取得制度、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诉讼时效直接决定着当事人是否具有胜诉权,且海事诉讼时效制度尤其是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又与民事诉讼时效的中断不尽相同,从诉讼时效制度设立意义的角度及我国司法现状出发,对海事诉讼时效的中断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共鸣,并对实务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历来被国家所重视。文章从建立行政诉讼调解的社会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宪法学基础作了一番分析,认为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实体法理论基础是惩罚性赔偿的制裁与威慑功能理论,程序法理论基础是诉讼担当理论。适用惩罚性赔偿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审慎原则和适度原则。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应当以法定倍数赔偿标准为基础,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造成后果、获利情况、经济承担能力、将要承担的其他财产责任等进行综合考量,确定相对合理的惩罚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但由于我国相关立法的缺位,在环境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其应否具有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法律地位又如何体现,这成为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检察官制度是国家权力集中化、诉讼模式变迁的产物,自其诞生之时便承担起了对警察恣意和法官滥权的双重控制。检察官通过"检、警一体"机制控制警察,通过诉权监督控制法官。我国检察机关存在对警察权力监督的力度不够,对法官的控制方式不恰当等问题,对司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公证制度的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的进步分不开的,二者虽然不是同时产生,但却注定要同时发展。从市场经济与公证制度的关系出发,将公证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司法改革价值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入手,结合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我们发现对举证责任进行分配非常必要。同时,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实质和依据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原告和被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做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诉讼实务中,由于民事行为的相互性,证明事实真相的证据由一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加以控制的情形时有发生,从而使证据持有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证据的提出进行妨碍的行为层出不穷。此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侵害了他人的诉讼利益,应当予以规制。文章通过对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制对策,如适用强制措施、推定主张成立、证明责任倒置等制度,试图有效减轻证明妨碍对诉讼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非营利组织研究领域,绝大部分学者忽视了农村非营利组织以提起公益诉讼的形式来实现对其公共利益维护的方式、方法和制度设计的系统研究。应当逐步完善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公益诉讼相关制度,为维护农村公共利益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面对“诉讼爆炸”时代的到来,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法官工作压力倍增,基于司法认知能够使得当事人对某些事实能够免于证明,且具有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功效,而被我国一些学者所看好.但是,立足国情,其在我国的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认知是否具有可行性,有待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