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澳门武术文化特征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推进我国体育社会化,在具有深远当代意义的港澳体育文化中寻找有益的启迪.从文化学的角度,剖析澳门外、中、内层武术文化特征,进而提出澳门武术运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对中、日、韩3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柔道、跆拳道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跆拳道、柔道传播与发展成功的因素及武术文化式微的原因。认为武术文化在竞技体育领域没能进入奥运、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开展不够普遍、在群众体育领域传承与发展主体的断层与缺失以及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平衡等现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可以归因为: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脱节、改革开放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方位接纳、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主体——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竞技武术的商业化操作、传统文化中宗法制度的不利影响、对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管理失衡等,并据此对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4.
巴蜀武术是传统体育与地域文化即巴蜀文化结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把巴蜀武术这一颇具特色的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巴蜀地域体育文化体系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巴蜀地域体育文化的内容,为巴蜀地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文化逐步侵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领地,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已处在技术困惑和文化迷失的双重困境,造成了武术拳种式微和人才失衡的局面。在传统文化视角下进行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就要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只有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武术文化意识,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武术教学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修习,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才能构建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新体系,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6.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竞技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体育准则相结合下的产物。对武术的定义、特点、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竞技武术的发展是为了传播一种文化,将武术以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推想世界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学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自觉理论出发,分析了武术文化在近代发展过程中的变迁现象及成因.指出: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深层根源是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双向诉求,其直接动力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武术文化的东方品性与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的竞技规整之间的矛盾是促使中国武术文化发生变迁的主要矛盾.武术文化在适应性变迁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付出了自身的代价.在武术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向武术传统认同的机制正在形成,这不仅是一种解构西方体育霸权叙事的文化策略,亦是中国武术寻找现时定位和未来发展的依据.现阶段必须一如既往地发展竞技武术,但也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武术的认同和理性回归,同时注重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人的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知识塑造下健全的理性,更需要文化氤氲下完整而丰满的感性.然近代以来武术教育却在西方体育范式的裹挟下注重以技能为主的知识理性培养,更在科学与民主思维过滤下边缘了武术文化中固有的非理性熏陶,致使其教育性不足.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非理性典型——武术教育仪式的内涵、流变和当代重构进行了梳理,认为,武术教育仪式作为一种示人规范的教育手段,内蕴宗教信仰、伦理、情感等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以降的反传统使传统武术教育仪式内涵发生了祛魅化的文化流变,原初的教育效果被破坏;回归传统之际,提出一般流程及象征性、教育性、表演性、地方性等武术教育仪式重塑的基本原则,以期为提升武术的教育性提供参酌.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念、经济利益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三个核心层面,系统分析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培植武术的多元化发展;用商业体育的思维观念来推动武术文化更大范围传播;重视民间武术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武术的文化自新与21世纪武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美丽图景,如何能够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使中华传统文化占有更大的版图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思考.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发展中的文化瓶颈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武术的文化自新,从文化安全、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文化自新进行了阐释,并最终得出结论:文化自新是21世纪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体育工作效率.建立融体育教学考核、健康标准测试、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考勤的"三合一"高校体育综合管理系统是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重要课题.阐述了V2IN0S高校体育综合管理系统开发与研究目的基础上,提供了一年多来实际开发、应用与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初步效果,在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与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实践困局及其存在的制度缺陷进行了分析.由于"一事一议"制度设计中存在二元目标冲突削减了村庄精英集团的行动动力,农村多元权力结构制约制度的公正实施、村庄利益集团操纵投票导致了"少数人暴政"的危机、激励机制缺失引发了集体行动困境等问题,使"一事一议"制度在实践中陷入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局.因此,要走出实践困境,必须从目标矫正、权力规范、选择性激励机制提供等方面进行制度改进.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它内容丰富、思想精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孔孟的"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相分"、老庄的"天道自然"及墨子的"天志"等观点入手,具体阐述各家关于"天人关系"的内容,并说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高端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可从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考核机制、教学改革等四方面入手,积极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传承千年,在各类文学形式上都有体现,历史演义小说中涉及李杨故事的主要有褚人获《隋唐演义》及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细加比较,两者在创作态度、材料取舍、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体现了鲜明、典型的“尚文”“崇史”特征。  相似文献   

16.
"原生态"价值取向与高校体育的"善本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引领文化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体育的责任,也是高校体育的优势,体现着高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由于民族"原生态"体育具有自然性、内生性、地方性、民间性、永恒性等基本特性,是我国高校体育"再造"的"善本"资源,当代高校体育的再造不宜模式化,迅速模式化之后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文化多元的泯灭,文化生命力的消失."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再造应重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而创新至少应当循着两种发展思路与方向:一个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融入更多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理念,反映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复杂性;另一个则是以原生态的赤子之心,还原生态的赤子之体.如果将这两种思路与方向融为一体,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善本再造",将促使我国高校体育呈现中西体育文化珠联璧合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可以说,儒家与法家互补,“德治”与“法治”兼重是一个基本传统。对之予以科学清理分析,能使今人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贫困妇女中出现了一个群体——往返于城乡做服饰“生意”,并兼做着“背篼”“、拾垃圾”等苦工的女性群体。毫无疑问,她们是贫困地区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反贫困、奔小康、创建和谐社会的动力能源。用“社会性别”(Gender)的价值理念来评估她们的“行为”,将有助于我们为情况复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资源背景等因素俱有显著差异的地区找到一个个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法,找到适合“地区”特殊性的有效的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从刘翔的成功解析新时期田径运动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云  王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106-107,115
通过对刘翔训练与比赛的研究,揭示了新时期田径运动训练“三从一大”原则的深刻内涵,即在认识本项目特性的前提下,训练以“从难、从严”为保障,以“从实战出发”为核心,以“科学的负荷量”为关键。同时,注重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我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两年的试点工作,分析试点的经验、问题及可行性,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