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篇应该具有连贯性,语篇连贯是依靠语篇衔接关系建立起来的.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而隐泩衔接则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不可缺少的方式.二者相间使用,相互补充,促成整个语篇连贯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口语特征、主观性和缺乏语法隐喻形式的衔接方式是学生英语论文中的主要问题,通过示例论证语法隐喻形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优选手段。英语教学中语言形式的学习要和语篇环境相结合,应根据语境诸因素做出合适的语言选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认识,对隐喻的概念界定,和对连贯与语篇话题的认识,探究隐喻作为主题句在语篇中是如何实现连贯性的.并且通过分析具体的语篇证明主题隐喻的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4.
概念语法隐喻是决定语篇难度的因素之一,也是书面语篇的核心特征。文章从概念语法隐喻视角出发,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和外教社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对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教材的衔接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角度看,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较好。总体来看,概念语法隐喻的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但不是线性上升趋势。因此,教材在语篇选择和改编上还有改进的空间。教材编写人员在选择语篇时需要把概念语法隐喻考虑在内,使概念语法隐喻的出现频率呈线性上升趋势,衔接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名词化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的一种-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名词化语法隐喻具有能使语篇客观化功能,增加语篇信息密度的功能以及语篇连贯功能.科技英语语篇具有客观,信息密度大和衔接连贯的特征.因此名词化语法隐喻应在科技语篇英译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隐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修辞学领域.在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语义学,再到语用学,直到今天的认知科学的发展道路后,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和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更多地是作为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存在于语篇当中.因此,隐喻往往赋予其所在的语篇独特的文体色彩,并增加语篇的美感,产生特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在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以往的隐喻研究主要是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进行的.实际上,隐喻对语篇主题发展、语篇连贯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篇的角度研究隐喻可以进一步理解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语篇主题功能、语篇连贯功能,从而也能推动语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篇是高于词句层面的话语单位,在人类交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以其跨域映射的工作机制对语篇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要从概念隐喻化和语篇主题两方面入手,在语篇连贯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隐喻是最受人青睐的一种手段.它的做法是将动词和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使其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或名词和形容词这样特殊的双重语义的特征.名词化隐喻结构在语篇构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是高度概括信息、浓缩信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名词化隐喻结构,使其英语语篇既简洁、正式、精确、客观,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篇构建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隐喻的研究内容已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拓展至篇章层面。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对文学篇章的语篇连贯和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诗歌作为文学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隐喻来构建整体篇章话语。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内心抽象的情感和深刻哲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以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为语料,从诗歌主题、语篇连贯和文体效应这三方面阐释概念隐喻对诗歌篇章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程。本文首先介绍了衔接与连贯的定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语篇中的作用,初步探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联系语言与文化的纽带,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将以英语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来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真正文化含义以及影响改变着这些含义的隐蔽文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语篇层面的偏误研究集中在语篇衔接、连贯和语境、语用两个角度所表现出来的偏误问题,但在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的研究论文少。研究对象上,中高级学生的情况研究较为普遍,而初级学生的偏误问题涉及极少,研究方法上也显得有些单一。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将认知理论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可以在对语篇进行明确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进行发掘。本文将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解读《钗头风》所表达的“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的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16.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借助LOB语料库和LCMC语料库,探讨英汉语言在"红"色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对比研究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现象,并从文化角度分析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出于权力建构、身份建构和人际交往等目的,说话者有时会采用语法隐喻而非一致式建构自身权力体系。以《一夜未归》中母亲的权力建构为例,基于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对母亲权力建构中的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进行功能分析,论述语法隐喻在母亲权力建构中的应用,最后总结语法隐喻在权力建构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和模仿提供了条件。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解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且探讨了模因机制在隐喻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隐喻是模因的表现手段,模因模式构成了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