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中山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探寻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建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体系时,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套颇有见地且对今天仍有价值的理论和主张。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才能得到改造和发展。从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历程来看,能否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直接关系到其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章太炎社会历史观的不同 ,导致了他们政治思想上的分歧 ;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模式的选择上 ;这种分歧是由于他们社会历史观不同 ,对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运作效率的理解及两人社会经历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有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问题的阐释集中反映在其核心思想理论体系“三民主义”中民族和民权两大主义的相关论述。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理和民族的独立自强,孙中山主张恢复民族精神。为此,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提炼和阐释,通过古今中外纵横比较,肯定和赞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文明成就,应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成为实现民族主义或民权主义的基本路径和具体办法,从而将其转化为为现实革命服务的救国理论。孙中山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根本取向,同时又顺应世界潮流开放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自由观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集体主义自由观以牺牲个人自由为前提,强调国家自由的优先性,导致了自由的内在矛盾和现实困境。然而我们研究孙中山的自由观,并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为我们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为我们解决探索道路上遇到的自由民主问题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是为了丰富孙中山思想的理论体系。因此,研究孙中山先生的自由观思想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核心思想,也是国民党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是,这一名称最初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在1905年10月《民报》发刊词中它称为三大主义,1905年12月《中国日报》首先开始使用三民主义的称谓,但到1909年仍不被当时的国民党人所认可。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这一称谓逐渐为孙中山所接受,并成为对孙中山思想的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认为中国未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劣性人格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的。孙中山在剔除传统人格劣势,发扬传统人格精华并结合新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的国民人格观。孙中山提出的新型国民人格观,在心理结构和模式上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它所体现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具体内容是集民主、科学、道德和古今中西人格之长于一体的崭新人格  相似文献   

7.
从边缘走向中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关注与实践 ,是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基础。同时 ,从边缘走向中心 ,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也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他的公平正义思想。分析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与民生主义,探究他的公平正义观.对当代我国进行的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国后期形成的黄老学说系法家在东方齐地的一门“别派”,由于东方齐地特殊的政治文化,使它与三晋法家和西秦商、韩法家理论都有着重要区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则是为建构大一统君主集权政治服务,主张以“法”治国,以“术”“势”驭臣。黄老学说在汉初通过“萧规曹随”,走上帝制时代另类的“汉承秦制”之路,从而使汉初的“汉承秦制”具有更复杂的特点。在文景时期,由于皇权与外戚、宗室、军功大臣之间博奕的张力,促使黄老之学与儒家学派成为维护各派政治利益的理论武器,导致西汉前期政治制度的建构、变革异常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国家生活诸方面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创新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为世界所注目。从政治制度创新的视角审视农民创举可以看出,自由、平等、民主是农民创举对政治制度创新取向的基本要求;对农民创举的提升与再造是政治制度创新的客观逻辑;农民创举推动政治制度创新也要求我们改变在农民问题上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1.
语言迁移从某些方面影响了二语习得。笔者根据Kellerman提出的心理类型(Psychotypology)、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及标记性理论(markeduess theory),试图从认知心理角度来探讨语言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是世纪的思想大师。巴赫金在至年代有关历史诗学的一系列论文,构成了其完整的小203040说理论体系,它涉及小说的时空形式、话语特点和研究方法等诸多层面。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对西方传统的摹仿说及“思辨历史诗学”和“批判历史诗学”形成了强劲的挑战,较早提出并部分回答了后来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理论的问题。正是这些贡献使其在历史诗学领域内具有革命性意义,也富有强烈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3.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六法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较为复杂。在具体应用中,六法包含两重意义,即绘画技能和品评要素。作为绘画技能来讲,六法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都是绘画创作的必要技能之一;但作为品评来讲,六法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变化,基本上呈现出渐重气韵生动而轻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试探邓小平的体育运动实践经验与思想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探索和概括邓小平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实践经验 ,包括他所关注和喜爱的若干体育运动项目、从中体现出来的哲学风格以及个性特征 ;深入地研究和辩析他的丰富而精湛的体育运动思想理论对于新中国体育运动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 ,他还以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谋略和哲学家的智慧 ,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规划部署和兴旺发达提出过很多真知灼见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理论。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成为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转折点;制定共同富裕的战略方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提出解决发展与代价问题的基本思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了道路;强调改革、发展、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了平台;以和谐人为基础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17.
"作画贵有古意"是元代赵孟頫针对南宋末流院体画过于精丽巧密、脱离现实、绘画衰退等现象提出的一种艺术观点,并在其艺术创作中予以实践.对于这一理论,历来褒贬不一.其实,赵孟頫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复古者,他所谓"师古"就是掌握传统技法;而"师造化"则是反映现实.对现今的艺术家而言在创作中弘扬"古意"说对创作出好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一说对江西诗派的发展,对南宋诗歌的变革,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江西诗派自身的积弊是"活法"理论的产生的内部要求,"活法"理论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溯源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吕本中先生明确提出"活法"、"悟入"理论,带来了江西诗派诗风的重大变化,有振起南宋诗风之功,并得到与其同时的曾几、曾季霾等人的践行与发展.而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创作了大量的"活法诗",并且从理论上丰富发展了"活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贽在《童心说》中将八股文视为能够寄寓"童心"的"天下之至文",是由他的八股文观所决定的。李贽的这种八股文观,指的主要是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无须仰人鼻息、不必谨守程式以至因文害意的"场下之文"。利用这种"代圣贤立言"的"场下之文",或顺题发挥,或屈题从己,二者均可以抒发胸臆、寄寓"童心",而后者在思想史上和阐释学上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李贽以《说书》中的四十四篇八股文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寄寓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相似文献   

20.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亦成为郭象理论的归宿.从性分论这种本体论出发,郭象认为,最佳生活方式在于追求符合和顺遂主体之真性的生活,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追求一种即世间的逍遥.适性逍遥说显示了最高的个人意识,安顿了纷驰的性命之情,处于乱世的魏晋人士,遂能各得其所得,各美其所美,各是其所是,各然其所然,以安于所受而达于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