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喜爱。但现行的体育课在作为一门学科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却使许多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从教学活动的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文化供需矛盾是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回顾分析我国体育课程决策主体的存在形式及发展进程,运用人的有限理性说和决策主体的内生性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决策主体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的价值理念并不能完全符合实际的体育教育情景,因此把单一的需求当成整体需求必须避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对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保持体育课程改革中内部的多种声音。体育课程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将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1明确新时期下的体育理念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的解释是:教师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的人。教育,即教师活动的本质就是传道授业、传授知识。在新时期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对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那应该强调什么?其实,只要有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这种活动是以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建构体验为结果,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但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行为仍然较为普遍,仍在严重地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体育知识技能的地位、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选择性、终身体育视角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力图以客观、理性和全面的思维来正确认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如何正确认识与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认为: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把学生当作"上帝",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不能削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论文在分析研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正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8条具体措施,对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教育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课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  相似文献   

8.
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下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  相似文献   

9.
从学科发展水平上看,西方体育课程社会学具有广泛的研究视域、丰富的研究内容、扎实的理论基础、多样的研究方法和享有声誉的学术刊物。通过对大量中西方文献的比较研究,探寻我国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新思路。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研究应从总体上加强体育课程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根基,在具体实践层面加强体育课堂的社会建构研究、重视主体要素与社会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深入挖掘体育课程发展的社会文化含意。  相似文献   

10.
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课程结构呈开放性、内容呈广泛性,课程教学方法日趋科学化,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期望价值动机理论认为,当个体从事某项活动且盼望成功时,只有该活动的内在价值超过所付出的代价(困难),动机才能产生.在研究大学体育课中学生所付出的代价,以及该代价对体育动机的影响的基础上得出:学生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来自课程本身(如课程设置及教师的教学),其中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主性是影响体育动机的最主要因素;价值对学生行为的影响胜过代价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体育内在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实验研究,对在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概念、方法、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健康行动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领域,由隐性的教育转变为显性的教学,成为融入在体育教学之中可操作的方案,可以进行定量的测量或定性的评价。健康行动增强了体育教师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增加了体育课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实效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为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应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7个省市地区175所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综述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中,对体育保健课教学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保健课教学目标认识不足;部分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文件不完整,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存在的问题;体育保健课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缺乏规范等.最后得出结论:结合国家关于体育保健课教学相关文件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能真正体现体育保健课授课意义和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使体育保健课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体育系普修课跳远教学中运用掌握学习策略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掌握学习”的基本理论 ,运用调查法、文献法 ,建立了适合普修教学的跳远教学目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并运用实验法进行了教学对比研究 ,得出结论如下 :1)体育系普修课跳远教学中运用“掌握学习策略”是可行的。 2 )运用掌握学习策略 ,表现在基本理论、技评、达标成绩方面优于传统教学。 3)运用掌握学习策略 ,不改变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符合现阶段体育院系教学的实际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宋旭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102-102,104
为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我校在成功试行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分专项选修进行二年专项课学习的课程设置模式基础上,继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在女生教学、专项课的分层次教学、理论课教学、教学观念转变、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实际效果,对领悟“三自主”精神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特别对形成“健康第一”理念和实现“终身体育”目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将情境认知理论引入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探讨情境认知理论及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院212 名大学生在不同体育时数教学下,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情况的分析,表明高校体育教学时数减少对实现教育目标的负面影响很大;阻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妨碍了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及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具备开放性、促进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等条件特点,属于社会自组织系统.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如何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同时提出了体育自组织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与教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开展体育活动内容的时代特征入手 ,建立全面而完善的体育活动内容体系 ,其中包括体育活动内容的范围及特点 ,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依据 ,体育活动内容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体育活动内容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健身打下基础,尝试用俱乐部制体育课取代高校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是高校的必修课。与过去的专项班相比,它有选课自由,择师自主;寓教于趣,相得益彰;教学形式有分有合,课内外一体化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