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是铭写着历史的样本,也是一条考察体育与艺术关系的重要维度。在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在远古时代的同源和相互促进实质上更多的是把身体作为一种承载工具而非目的,在中世纪,裹足不前实质上是身体集体沉寂遮蔽的真实写照,在近现代回归和发展实质上是人身心合一的召唤。一切体育运动、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身体,都是身体的呈现、体验和最终归宿。只有基于身体的社会学考察,我们才能更加明晰体育与艺术在其历史发展演变中的真正关联。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学科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为提升学科地位,学校体育推出了理论考试、精品课程、优质课评比等一系列“强智力、弱身体”的举措,然而却偏离了学校体育夯实身体基础这一中心任务,最终适得其反.通过对身体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探讨,凸显身体的重要性,认为身体不仅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还是一种处于社会权力中心位置的资本.学校体育提升学科地位的关键在于,始终贯彻“身体关注”的学科发展理念,建立与社会多元文化的联系,积极推介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逻辑学视角对学校体育本质与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是"身体练习性"、"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与"学校教育性",而学校体育的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包含了"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张文彩 《美育学刊》2020,11(2):38-46
在中外美育史上,身体感性一直处于“心育”的掩蔽之下,身体美学则将其解放出来,并作为美育的重要维度。按身体美学的理解,身体感性教育是一种具身性的生存实践教育,它以身体感官、身体习惯和身体欲望为基本对象,主要通过前反思的身体陶冶、反思性的身体训练以及身体欲望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美育的终极目的。身体美育这一系统性的观念,尽管有“拔高”身体之嫌,但对“心育”传统而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矫正。  相似文献   

5.
从身体的视角窥探体育,是一个新颖和必需的理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存在于体育活动场域中一个个活生生的身体背后,那些隐匿的文化和社会烙印,帮助我们窥见隐匿在体育活动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体育作为一种体化实践,首先需要身体在场,完全依赖身体的参与方能构成。随着身体视角的觉醒,体育活动应当在新的意义上被诠释:关怀身体理应成为体育活动的人文维度,提升生命质量构成了体育活动的个体维度,引领精神是体育活动应当内在承载的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下,仅仅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目的,将难以激发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为此,在分析身体形象与身份认同文化重塑必要性的基础上,将“体型健壮、体态优美、身体健康”的身体形象视为理想的尺度与范型,并指出体育运动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身体规训技术。最后提出,利用影像技术和社会化网络媒体促进“新身体形象观”的传播,通过将体育消费意识内化、彰显身体形象身份识别价值、赋予理想身体形象正能量以增进新身份文化的认同,最终激发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儒家身体观的基本组成和内容,总结出儒家身体观的社会属性推进了体育的礼仪化和普及化,拓展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弱化了体育竞技意识的影响.因此,从对现有学校体育思想的启示角度出发,利用儒家身体观思想指导学校体育发展能理性地看待当前学校体育的异化,从而达到有效地防御学校体育异化,满足人们生命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也是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前人身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身体本身可能存在的教育价值及身体与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的关联与逻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由身体本身以文化、艺术及美的形式所彰显出的生命力量、自由意志和人类情感欲望等因素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体育教育的实现应立足于对身体的教化,从身体出发,最终回归到身体中去.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萌发身体意识,以及国家通过建立对新的身体规训制度重塑“新女性”的转折期进行纵深考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到以下结论:教会女子学校和国人自办学校是女子体育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阵地,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教科书编撰和师资培养予以制度保障。大多数女子们的身体由身困家中到身为国有、身为国用,渐入身心分离之境地。  相似文献   

10.
应用PSDQ为测量工具,对187名高职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不同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干预,探讨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对高职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及不同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相互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可以改善高职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提高整体自我概念。体育舞蹈项目干预高职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效果好于篮球和健美操项目,主要表现在身体协调、身体肥胖、外表、整体身体、耐力维度。  相似文献   

11.
身体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点,也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原点.自由而强健的身体引发了古希腊人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从而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开启了人类身体教育的序幕.在理性主义的推动下,体育教育成了一种对身体的教化过程,而文明社会形成的对抗更使体育教育的竞技化成为一个常态.  相似文献   

12.
学校的体育教学是通过体育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同时也为其他教学服务的。身体教育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身体教育质量的好坏是要通过考核评定成绩来衡量的。能否正确、客观、全面的评定体育成绩,关系到能否很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身体教育中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体育教学任务问题。所以评定学生体育成绩在体育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并通过逻辑分析和归纳,对学校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特别是身体活动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模式中的管理内容和保障进行了分析探索。根据学生以学习时间和身体活动时间是在校的主要教育活动时间为依据,借鉴现代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提出"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研究"。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中,应有"调查系统"、"评价系统"、"指导系统"和"干预体系"四个版块的内容:应有相应的网络系统支持,其中健康管理系统软件是网络系统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惩戒问题不断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关注,学校体育中身体活动的“育”与“罚”的边界问题,也逐渐引起学界审思。从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的身体教育特殊性、体育惩戒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滞后、学校体育教师师德素养欠缺造成了“育”与“罚”的认知误区。是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基本遵循,是否以必要情形为实施依据,是否以适配适度为实施尺度,是否以“因材施戒”为惩戒原则,是否以一视同仁为前提条件,是评价学校体育身体活动“育”与“罚”的标准。在提炼“育”与“罚”的表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实施体育惩戒的策略: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特殊性,科学制定体育惩戒实施细则,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治理水平,着力提升体育教师师德素养。旨在发挥体育惩戒的最大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身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思辨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在厘清当前我国青少年缘何难以建立身体意识的基础上,指明其具体改进方略。研究认为:(1)身体意识指人们在体育活动及相关行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感知、察觉以及关注、关怀的一种精神状态,具有能动的反哺身体实践的作用。(2)身体意识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较为重要,但当代青少年对其难有认知原因在于身体“缺席在场”的原初之困、教育理念的滞后之弊以及生活方式的异化之痛3个方面。(3)当前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身体意识。基本方略应以身体教育为逻辑主线,以对抗静修为一体双翼,以强制体育为必需之举,以定性评价为主导评价方式,积极推动校家社的三层联动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引入健美健身项目。  相似文献   

16.
以PSPP身体自尊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684名不同专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运动专项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产生的影响显著高于性别的影响,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在身体自尊的各维度有较大的差异,并且身体自尊各个维度对身体自我满意感的回归系数与项目本身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身体练习分类、运用在体育实践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阐述了身体练习的分类、运用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体育科学研究等许多体育实践工作中的意义,目的是使体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必须很好的掌握身体练习分类与运用,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和拿来主义的哲学解读,从拿来主义观的角度分析了建国50年来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思想的发展的辩证过程为摈弃西方国家学校体育思想和旧体育思想、继承建国前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为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思想;吸取苏联体育教育思想。(2)"文革"期间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为建国初期工具主义思想延续和极端化。(3)文革后至今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思想历程为吸取国外先进体育教育理念;摒弃苏联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在创新体育教育思想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教育理念不断融合中,多种学术观点并存并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摘要:体育哲学中对身体问题在逐渐展开和深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质疑当前体育哲学中的身体研究开始,致力于在体育哲学的身体研究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概念转变,实现研究视角的转变:首先在语义侧重点上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转变;其次引入斯宾格勒的“时间”“空间”在辩证向度和历史向度对“身体运动”与“肉体运动”进行区别分析,既体现了两者之间在认识论层面上存在的主客观辩证关系,也挖掘了两者在人类理智发展史层面上存在的历史递进关系。最后实现在“身体运动”概念下体育哲学身体研究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以期在哲学、史学乃至人类学层面上的进行通力合作,化解由于体育与哲学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困境,致力于在身体问题导向下形成讨论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体育和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前人研究体育与舞蹈关系中存在着对于体育本质和概念的误读。在对体育概念和本质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了体育和舞蹈的关系:首先,二者都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都存在"身体培养"的直接目标和过程;其次,体育注重身体培养的过程,舞蹈则更加注重身体培养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舞蹈的过程是属于体育的,但是其效果属于艺术,舞蹈是体育的艺术化表现形式,体育是舞蹈练习的必然过渡阶段。本文旨在以身体培养为线索,并以此来实现体育与舞蹈之间关系和脉络的清晰化、条理化,以期让二者能够更好的相互吸收和借鉴,实现彼此之间更好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