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创客”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重视等都为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艺术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开展创意思维和艺术类大学生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艺术类复合型“创客”,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艺术类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客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问题所在,也能够培养综合性人才。本文将对创客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社会转型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于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备良好能力水平,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劳动意识和职业素养。作为现代人才培养主要阵地,职业本科院校在这种背景下,学校需要积极合理展开改革,结合人才培养需求以及思政教育需求,积极渗透落实劳动观教育,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素养,让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以及职业观念,为其今后工作以及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文章就针对思政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劳动观教育重要性以及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学机制当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基础的创业课程中,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始终具有正确政治立场的主要方式。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课当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思政元素融合到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想要实现思政元素的全面融合,就需要针对这些应用性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优化创业教育机制,保障创业基础课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都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同心同向、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良好品德。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品德,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德艺双馨的高质量人才。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正在探索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机制.创客教育作为一种鼓励创新的教育新模式逐渐引起了高校的关注和重视.鉴于此,文章以创客教育为研究对象,探析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现状,探究创客教育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困难,并据此给出创客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三部分内容,在该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保障。其中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在教育需求,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就业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的未来长期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进行基本阐述,结合大学生的内在特征和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从"创客"到创新创业的"创+"时代,大学生成为当下创新创业的主力。本文梳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综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成因做了三个方面的阐述,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三方面的衔接途径,并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去精英化等疑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在高校中进行党建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通过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创业、正向创业和轻松创业。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外部条件,对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了实践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家“五常”思想承载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品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儒家“五常”思想中汲取精髓,深入挖掘其中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资源,积极将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儒家“五常”思想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在修身立业、财富积累、人际交往、终身学习、信誉至上等观念的培养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观念、思想和文化上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转变”,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与学生生源数量有着密切联系,但在"规模"发展趋向稳定后,还必须与时俱进,就必然要向"内涵"发展转型。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内涵发展有着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关键在于: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专业创新与特色教学的能力;三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与整个教育过程的管理体系的完善。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体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破解当前体育大学生就业难的必要手段,也是体育产业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亮点,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建立特色鲜明的管理体系和多维立体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展基于素质拓展的创新创业竞赛,加强基于专业特长的社会实践.旨在为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系统化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高校思政课堂出勤率低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此以往可能会对学生、教师及教学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包含多个方面: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成长的心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思政课认识不足或群体文化的影响等,课堂因素包括内容枯燥、缺乏互动性等,以及外界因素,如娱乐方式的增多、学生兼职或考研的影响等,需要高校和学生共同改进,如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学风建设等等,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堂的出勤率。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21世纪赋予我国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加强自身的创新素质,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7.
未来几年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几年,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应该从现实出发,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培养自我发展和创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大学英语课程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内涵、精神品格。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灵活多变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开展轻松活泼的课余活动等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专项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在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因材施教,推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项教学融合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确立专项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整合资源,寻找二者融合手段,优化教育过程;加强专项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凸显的现实,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由于目前高校一般都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弥补大学教育的缺失。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对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对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个章节教学进行了设计,提出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策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珍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命,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目标,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