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636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学业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导致学习倦怠,而且还通过学业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学业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起着中介变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学习倦怠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理工类学生的学习倦怠略微低于文科类学生。造成高职生学习倦怠主要原因是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课程内容空洞枯燥、缺少社会认可与成就感、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缺失。精减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学习策略干预和互动式教学是改变学习倦怠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李月华  夏晓 《职大学报》2013,(5):121-123,32
学习倦怠直接引发学生逃避学习行为.探讨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对改善学生学习质量和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独特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包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包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倦怠主要有专业因子、学业因子、自身因子、教学环境因子、就业因子五大因子,它们分别对学生产生学习倦怠产生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宿舍气氛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323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大学生宿舍总体气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宿舍的总体气氛好于男生宿舍;宿舍气氛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在学业倦怠总分及其二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宿舍人际气氛与学习气氛分对医学生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宿舍学习气氛对医学生行为不当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预防和干预有助于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教师和高质量教师队伍。职业倦怠成因从归因于个体开始,到关注生活交往或工作环境压力,再拓展为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复合作用。从活动理论视角,意识与活动的不统一,制度、分工、工具、共同体等要素表明了外在环境的影响,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活动子系统则揭示了活动系统单元对教师要素的综合作用。教师的活动系统是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的结构,不同矛盾的呈现形式提供了从内与外、个体到环境的教师职业倦怠分析框架。职业倦怠的化解可从教师与外在环境有机互动的系统理念激发教师自我引导、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关照维度、营造具有和谐氛围的师生共同体作为活动系统耦合的动力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倦怠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倦怠是运动员运动生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对运动员运动生涯有着不良影响.对运动员倦怠的测量、预测变量、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对这一领域未来研究进行思考,旨在进一步推动运动员倦怠的研究,从而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研究认为未来这一领域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加强心理指标、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运动员倦怠进行测量;(2)加强情境与人格的交互作用在预测运动员倦怠中的研究.(3)加强预测变量组合相关性的研究,探讨各类预测变量的结构关系及其对运动员倦怠的影响,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对运动员倦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关于运动员倦怠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倦怠"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运动领域中,对于运动员倦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从运动员倦怠的概念界定、症状表现、理论框架及影响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对国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从运动员和教练员两个角度分别对运动员倦怠的干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修订过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六盘水师范学院1000名贫困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学习倦怠检出率为43.3%;学习倦怠在性别、城乡、民族、年级和家庭结构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专业上无显著差异.据研究结果,从个人和学校层面提出一些预防和缓解贫困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个人身心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产生的影响,分别从自我约束能力差,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学业压力大、学习兴趣缺乏,奋斗目标及动力缺失,认知偏差、缺乏自信,个人情感困扰等六个方面做出了解读,从而归纳出自身是否积极上进是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优劣的主导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把握和有针对性的处理此类问题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78名高中生的学习倦怠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学习倦怠与亲子沟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人口学变量有学科、年级和性别,三个变量的主效应显著。其中性别、学科和年级的相互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2.亲子沟通的各个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都有极其的相关,亲子沟通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1.
学生学习倦怠中外源性因素往往是重中之重,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外源性学习倦怠研究很是匮乏。通过对960名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使用《外源性学习倦怠量表》施测。结果发现:学校、教师、家长和就业等因素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倦怠总分与学校因素、家长因素、就业因素、教师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近年来,英语学习倦怠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某普通高校231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总体上英语学习倦怠比较严重,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以及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之间在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这种现状,教育工作者需从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等多方面入手来缓解学生的倦怠心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高中生的睡眠质量、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214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6.07%的高中生睡眠质量差,39.72%的高中生睡眠质量中等,仅有4.21%的高中生睡眠质量较好;不同年级学生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从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水平看属于轻微学习倦怠;睡眠质量总分与学习倦怠总分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高中生睡眠质量整体较差,且高中生睡眠质量与学习倦怠之间正相关,各教育部门、家长与学生本人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开放式问卷,对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倦怠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运动倦怠属于中等偏低的强度,倦怠总体水平不高;训练年限不同的运动员、家人支持度不同的运动员及地位作用不同的运动员在倦怠上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运动员在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采用大学生压力量表(SSCS)、心理资本问卷(PCQ)、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郑州大学180名本科生进行施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和学习压力、学习倦怠现象存在的程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学习倦怠现象;得分上,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与学习压力、学习倦怠显著负相关;心理资本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已经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让人深思.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探究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原因,学习倦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中,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在身体、智力、社会、情绪和精神五个方面的表现,探讨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检验拖延行为在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Aitken拖延问卷和学习倦怠量表调查了466名大学生。结果:(1)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2)应对方式、拖延行为对学习倦怠都有预测作用。(3)拖延行为在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三者关系密切,应对方式通过拖延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出现求职倦怠行为,校园招聘会"遇冷"现象频出。本文基于对校园招聘会应届毕业生求职现状的实践调查与研究,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认知评价体系,从就业意识训练和就业技能培养两方面深入探究影响毕业生求职倦怠的行为原因,研究表明: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以及学生和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之间断层的存在成为学生求职倦怠行为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重视就业思想,增强就业概念、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曲线就业和理性选择四项建议,以期化解求职倦怠现象,提高校园招聘会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研究资料显示,近年来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积极行为的障碍。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和内外部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旨在寻求缓解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