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物体的各种状态,需要弄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对各种运动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贯穿整个力学并对学习热学、电学有很大影响的重要问题,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功。 所谓物体受力分析,就是把所研究的物体同其他相关连的物体分隔开来,单独考虑它受到的别的物体的作用力,而不考虑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分析物体受力的顺序一般是:首先考虑重力;其次看物体和哪些物体接触,并根据物体是否被拉紧或压向别的物体,从而确定物体是否受到拉力、支持力、压力等弹力;再考虑物体是否受牵引力,还要根据物体是否运动(或有无运动趋势)来考虑是否受到摩擦力。此外物体如在液体中要考虑浮力,  相似文献   

2.
《工程力学》是与机械工程及众多相关工程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画物体受力图是学好《工程力学》静力学部分的关键。本文就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数目、根据每个约束的特性确定约束反力的方向、正确掌握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及二力构件的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讨论受力图的画法。  相似文献   

3.
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教具,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驱动振动体,产生驱动力是施力物体;另一部分是受迫振动体,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做受迫振动是受力物体。传统的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教具无论是手动还是电动的,驱动振动体与受迫振动体之间,是通过一些物体连为一体的,即驱动振动体在手动或电动下发生振动,利用转轴、细绳、金属条、木板、  相似文献   

4.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力学问题的基础,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基本功.所谓受力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隔离法),只考虑它受到周围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而不考虑它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怎样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学生分析受力时易发生的一些错误.一、怎样对物作进行受力分析1.必须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包括两个重要内客: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三定律说明物体间作用是相互的,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一些同学分析受力时常发生的一些错误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上述两个定律缺乏深刻理解.如:水平桌面上有木块A、B(如图一)A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与B共同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分析B受力情况.有些学生认为B除了受重力、支持力外,在水平方面还受向右的静摩擦力,才使B运动.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缺乏理解的表现.B在水平方向运动状态不改变,因而没受摩擦力.  相似文献   

5.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前置实验,其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的实验结论。但使用传统实验方法得出的数据误差很大,不利于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文中从实验的误差分析入手,采用DISLab中的力传感器、光电门传感器改进实验装置,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6.
“牛顿第三定律”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以后,往往对研究对象仍然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间单个物体的受力以及物体之间力的关系。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恰好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但现行教材中所提供的感性材料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材料太少,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思想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作加速或减速运动,由于惯性的作用会使支点上的受力增加或减小,从而使支点上受到的力大于或小于物体自身的重力,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就称为超重或失重。怎样演示超重失重现象,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 学生对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问题颇感迷茫。怎样把这一问题跟学生讲解清楚是教学中之难点。在教学中老师通常用一把测力计拉一个放在桌面的木块或用J2175摩擦力演示器来演示并讲授静摩擦力。这两种器材演示都有共同的不足。其一,局限于二力平衡求解的情形,物体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及静摩擦力的大小似乎都是由测力计示值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联系起来,在实际中有重要应用。因此,在高中物理课中着重探讨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学习力结构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素、模型和分层三个方面研究学习力的构成情况、发展过程和存在状态,分析各要素对学习力的作用过程以及学习力分层问题,为制定学习力提升方案和流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在创作思想与艺术思维等方面颇有渊源,也因之具有比较分析的价值,可以从艺术表现之空间性寻绎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的空间性及其蕴含的创作思想。从空间视角看,六朝造物艺术较多采用散点透视法而咏物赋则聚焦于中心物象。就空间结构而言,二者较为接近,主要通过小中见大的点睛之笔传递创作主体对艺术的感悟和人生体验。在空间层次表现方面,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都通过虚实相交的方式有层次地表达文艺作品的艺术性空间。虽然技艺形式的表现不尽相同,但皆善于经营处理“有无相生”的关系,而追求“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21名大学体育系学生进行20天的电剌激训练。结果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仅能提高肌肉的绝对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能显著提高肌肉的速度力量;电刺激对力上升到峰值的速率、力峰持续时间、力的峰值等均有明显的效果;电刺激对肌群的作用能保持后效。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向何处转移?大、中城市容量有限,农村小城镇不具备条件。我们的选择是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载体。因此,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在投掷运动项目中,标枪是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之一,而技术的关键又在纵轴用力。本文通过对影响纵轴用力因素的分析,旨在解决学生在标枪学习中难以掌握正确技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肌力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肌肉力量系数 (肌力系数 )这一概念 ,并用标度理论分析了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肌力系数为一力量指标 ,它只与肌肉的力量素质有关 ,与身高、体重无关。用肌肉力量系数来评价不同个体间的力量素质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6.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物理学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这一极为普通和平凡的概念曾经引导许多物理学家深入思考和剖析。从力和惯性的概念出发,对人们长时间关于惯性力争论的原因加以论述,对惯性系的动力学问题和非惯性系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用相对运动论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形的表现性存在于力的结构中并通过同构被感知。绘画中的结构之力是一种动力性质的集合力的综合体现,不论是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结构,还是不动之动的均势之力,或是追求动作力度的行为之力,都是一种动力性质的张力集合。在绘画创作和欣赏中,我们需要对这种综合力进行整体把握和判断,抓住结构之力的运动旋律与构成规律,揭示张力结构背后的情感构造,才能最终达到作品力的结构与人类情感结构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明了桁架设计中的内力分析和截面选择两个关键的环节,并且提出了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热力学中一种巧妙的证明方法,用直观的物理论证给出了保守力具势的充分性证明,克服了以往在理论力学课程中只有利用复杂的数学工具才能进行充分性证明,学生难以理解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对举重(静力组)、中长跑(动力组)和不从事任何专项运动(对照组)各24名男青年的前臂骨进行了观察测定,并对三组青年的前臂桡、尺骨骨皮质、骨髓腔、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桡、尺骨骨皮质厚度,是静力组大于动力组和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动力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骨髓腔径未见随骨皮质增厚而缩小;其桡、尺骨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在三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即静力组>动力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