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者理论是休谟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休谟伦理学中,观察者理论和同情原则、联想三大原则一道被运用于道德评价、道德区分和其伦理学说的构建,这体现了休谟伦理学的主观性、经验性等特征。休谟的观察者理论带来了许多伦理学上的问题,引起了现当代伦理学对该理论的不断争论。领会观察者理论是理解休谟伦理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一个永恒且历久弥新的伦理学范畴.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其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反映了德性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是沉思;幸福目标的达成需要遵循中道原则、两种善的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完满实现人的本质属性与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进行解析,概括出其"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超越生命"的核心内涵。以此观照当代学校体育中忽视生命主体意义、与生活世界割裂、淡化生命体验的现实,得出若干启示性建议,构思生命化学校体育的应然愿景。  相似文献   

5.
一个严肃的伦理学家,总是要构建体现自己个性和时代要求的伦理学方法体系。完整的伦理学方法体系由其哲学方法和研究方法两部分组成。王海明也不例外,他在《新伦理学》所创建的伦理学哲学方法即是当代新功利主义,它的实质内容就是由优良道德之价值体系、目的体系、标准体系、道德原则体系、规则体系和行为类型学说六部分内容整合生成的道德哲学。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即是发现方法、证明方法、证实方法和建构方法。在这一研究方法体系中,发现方法是获得伦理学知识的基础方法,证明方法是对伦理学知识的真理性的理论的或逻辑的论证方法,证实方法是对伦理学知识的真理性的实践的检验方法。建构法是将通过证明或证实而得来的各种各样的伦理学知识(包括概念、判断、命题)予以创造性整合而构建出伦理学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思想体系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滥觞于周礼的原初意义上的中国古代伦理学,既与西方传统的唯识主义的伦理学不同,又与那些晚出的业已理学化和心学化的中国伦理学相异,其乃为一种根于身体、从身体推衍出社会人伦的伦理学理论。这种伦理学的身体性不仅表现为其通过一种反求诸身的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把身体视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仅表现为其通过一种身体发生学的追溯把对话主义的“夫妇伦理”视为人类伦理的原型,而且还表现在其通过以行训身而对一种躬行主义的伦理的高度推崇。无疑,这一中国古代伦理学中的身体性的揭示,无论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人类伦理学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古代伦理学真实内涵的一种真正的正本清源;另一方面,它也代表对远离生命之根的、日益独白化的和业已流于唯心主义的现代主义的伦理理念的最早的纠偏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根本在于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确保生命安全,教会学生掌握防灾避险的知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是高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体验式生命教育旨在对生命进行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唤醒大学生对生命的珍重与热爱,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伦理学》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创构起了全体的或者说科学的伦理学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科学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却是建立在全体的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整合性创造基础上的。没有思想体系的创新,根本不可能有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凸显了医学生“重生”教育的缺乏,而对医学生实施“重生”教育又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便成为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性生态危机和全球化生存语境之双重背景下,当代人道论的存在论根基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以此,当代人道论的基本思想是世界生命平等、广阔博爱和全面慈善,其价值指向的整体表述是世界生命主义、社会人本主义和个体主体主义;其生存论原则是生命平等原则、人人平等原则和个体主体原则;其具体的实践追求是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努力使一切生命成为完整的生命;平等地善待一切人,努力使一切人成为完整的人;平等地善待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1.
洛玛村的村落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合一的鲜明特征。洛玛村完整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反映出神与人融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的神韵,体现出哈尼族以顺应天道和敬畏自然为最高生存原则、以梯田稻作为中轴构建文化体系的卓越智慧。洛玛村与尼朗村和路博村缔结异姓宗亲、陪嫁梯田、竖立石碑等大事,对洛玛村的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问题的学说。体育伦理学必须在这一基础上,研究体育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用概念、规范体系、活动体系等对体育道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进行系统的、理论的研究。着重从体育伦理学角度来阐述体育道德修养的目的、特点及其如何加强体育道德修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在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辩式思考。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对世界的改造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对立观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其蕴含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大地伦理学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地伦理学是利奥波德经过了大致三个阶段建立的 ,其在这三个阶段所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奠定了大地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后人克里考特对大地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给予了论证 ,但大地伦理学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挑战 ,在对这些挑战进行回应的过程中大地伦理学也逐渐地得到了深化、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公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安院校肩负着"全日制"普通教育学习与"岗位教育"培训人才、提高警察战斗力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任务.但无论从哪个层次上来说,如果忽视生命教育,将容易造成我国年轻一代警察缺乏对生命理性的、科学的认识,使年轻的警察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和必要的尊重.本文探讨了公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几种融入生命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学生身心发展问题与行为问题的增多,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生命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应重点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生命自觉主体作为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生命潜能,唤醒生命自觉意识,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追求、有健全人格、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7.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18.
“天安门自焚事件”表明 ,“法轮功”等邪教鄙薄人类、轻贱生命 ,否认作为生命个体的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责任与贡献。正确的生死观首先在于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讲的 ,要将人视为宇宙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把人的生命看作人世间的“宝”中之宝的“贵生”思想 ,以及因而要“养生”、“安死”的这样一种善待生命和平静地看待死亡的思想。其次 ,正确的生死观的实质性内容则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看待上 ,不仅包括了“三不朽”的原则与标准 ,也可集中概括为“生死以义”的精彩表述。再次 ,正确的生死观是最终被中国共产党人升华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生死观 ,即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是反映在为人民利益的原则和标准上的 ,是“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精神向度上存在一定偏差,确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精神向度,明确生命教育的时代价值诉求,是提高生命教育有效性的一项重要课题.大学生生命教育应探究生命的真谛,确立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与追求完满提高生命质量相统一的理性人生向度,彰显生命之真;应关注生命发展,凸现爱心与善行相统一的人文关怀精神向度,崇尚生命之善;应承担生命责任,构建自然美与社会美相统一的时代人生价值向度,弘扬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20.
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生态哲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伦理学相比 ,既有共通之处 ,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 ,后者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道家、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生命的关切和热爱 ,又为它与当代生态哲学相衔接提供了可能性。且普遍存在于全球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使得这种相互衔接不仅具有可能性 ,而且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