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CBA近三个赛季广东队与八一队攻防技术和能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查阅2003~2006年CBA职业联赛广东队与八一队三个赛季总共25场比赛的技术统计资料,对双方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队赢球主要是阵容整齐,投篮命中率高,篮板球好,配合默契,防守积极,但失误较多。八一队失利主要是因为投篮命中率低,篮板球拼抢少,老队员年龄较大体力不支,年轻队员技术和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2.
通过CBA03-04赛季总决赛广东队和八一队全部4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广东队队员实力强大,新老交替也已完成,队员在中锋、二中锋、后卫位置上发挥均好于对手;八一队在前锋位置上发挥好于对手,但是由于老队员体力下降,造成技战术水平下降,投篮命中率的下降,是八一队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赶快提高年轻队员的实力,是八一队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篮球运动员运动感知觉能力与投篮命中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篮是篮球运动的主要进攻技术,是得分的唯一手段,一切技、战术运用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投篮机会。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强队之间的差距愈来愈缩小,以一球、一分定成败的场次比比皆是。因此,投篮命中率的高低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在比赛中发挥正常的投篮水平,提高命中率,是每位教练员所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篮球运动员的距离感、方位知觉、肌肉用力感等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得出一定的规律来指导教学、训练与比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6—2007赛季CBA总决赛广东队失利的4场比赛中广东队与八一队队伍结构、技战术运用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认为:广东队在比赛经验、战术运用、心理素质方面与八一队存在一定差距。投篮命中率偏低、第四节比分偏低、外线防守偏弱、心态不稳、教练临场指挥能力欠佳是广东队失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05-2006CBA总决赛广东队获胜的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5—2006赛季CBA总决赛广东队和八一队五场比赛双方队伍结构、技战术运用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广东队在阵容结构、战术的安排和运用等方面均优于八一队,其中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得分多、篮板球控制出色、投篮命中率高、两位外援发挥出色,这些都是广东队获胜的因素。当然,广东队主场解说员的激情解说和扣篮次数多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上肢力量的加强与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来说影响投篮命中率主要因素之一是力量素质问题,结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设计了教育实践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研究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抓好投篮技术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力量素质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青少年投篮命中率。  相似文献   

7.
篮球运动的进攻技术一般以运球、传球、接球和投篮四种基本技术为主。而投篮技术作为这项运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尤为重要,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所以在训练与教学中总是把投篮命中率的提高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在普通高校篮球投篮教学中进行了"徒手练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投篮命中率。  相似文献   

8.
篮球比赛中三分球的作用及其对技战术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和观察比赛获取数据、并经统计分析,总结出影响三分球命中率的主要因素,从而制订了提高三分球命中率的训练方法.三分球是一种战略武器,不仅比内线投篮多得50%的分,而且能发挥外围球员技术好、快速、灵活、准确的特点.准确的三分球投篮技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强三分球技术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投篮基础技术是掌握高难度投篮技术动作的前提,是在强对抗中获取较高投篮命中率的基本保证。对投篮基础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基本技术结构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投篮技术运用作了初步探讨,对投篮技术、战术的教学与训练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篮球比赛中,胜负是由双方最终得分决定的。投篮是队员进攻中唯一的得分方法,因此、在一场比赛中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提高投篮命中率,特别新规则规定了三分投篮区,对提高投篮命中率更具有深远的意义。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篮球运动的未来,是培养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源泉。因此,青少年训练阶段是一个重要阶段,这期间的投篮技术扎实与否直接影响今后投篮技术的提高,如何使青少年掌握和提高投篮技术是青少年训练中急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知道,比赛中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是诸多的:队员思想作风;投篮基本技术;投  相似文献   

11.
通过NBA2002-2003赛季总决赛马刺队塔和网队全部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不同位置队员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研究表明,马刺队蒂姆-邓肯和大卫-罗宾逊两人的默契配合使“双塔战术”成震全联盟,成为NBA最具实力的内线组合,不但在进攻上使对手不堪一击,而且在防守上,“双塔”补防快速、及时,防守一流,反应灵敏,使得对手在阵地战中占不到任何便宜。在前锋位置上,马刺队前锋员在二分球、三分球、篮板球、抢断和助攻上占有一定优势,进攻技术和能力好于网队前锋队员。在后卫位置上,网队基德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球队的组织后卫的价值,相反,马刺队帕克只会投篮,组织能力并不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第22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和韩国队总决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不同位置队员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中国队和韩国队相比,在多数的位置上中国队队员在身体特征上占有优势,特别是中国队中锋姚明在攻守技术上明显处于上风;在新老交替时期,中国队做得更好;移动进攻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心理素质是韩国队以弱制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02年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进攻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参加第14届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与对手8场比赛的进攻技术指标,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已具备世界优秀中锋球员;但中国队外围队员进攻能力与对手相比处于明显劣势,缺少场上组织核心;中国队战术缺乏理念,整体性差,打法单一,缺乏鲜明的特点;比赛中队员对抗能力差,破紧逼防守乏术,比赛作风不顽强等是中国队本届世锦赛失利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篮个人防守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从1996年奥运会开始,中国女篮在三次世界大赛中相继失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观测统计及比较法,仅对中国女篮队员的个人防守能力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女篮提高个人防守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国女篮攻击性防守能力差;防守技术运用的准确性差;防守应变能力及针对性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测量、数理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少年男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现状及其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研究表明,少年男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对比赛影响程度较高,且各队之间差异较大,由此提出在训练过程中应以提高身体素质为重点,加强弹跳力、灵敏性和快速移动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反复观看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足球比赛录像资料,对中国女子国家队参加的四场比赛,分别从射门实施、进攻组织、防守配合等方面收集有关数据,并分析中国女子国家队在比赛中进攻和防守等情况,提出了中国女队应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快速进入比赛状态的能力、加强中路地面传球渗透进攻的能力,以及继续加强全队保持防守稳定性的建议,为指导我国女子足球比赛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4年女排世锦赛前四名中的中国队与美国、巴西、意大利队间的4场比赛的技战术进行比较分析,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探寻中国女排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发球、接发球环节薄弱;进攻点过于集中;拦防体系不够完善;关键比分上技术弱点放大化。建议:加强发球、接发球的训练;加强在一传、防守半到位情况下的战术进攻;完善拦防体系;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运用Data volley排球技战术信息侦测法和高速摄像视频解析等研究方法,以世界女排强队及世界顶尖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进攻特点与技战术发展趋势。认为:欧美国家女排强队进攻实力占优,球队内各位置上均有进攻表现突出的顶尖球员担纲重任,不同位置进攻端协同作用明显,呈现出欧美国家女排强队的进攻表现总体强于亚洲国家女排强队的态势;世界顶尖女排运动员在进攻核心指标上具有优势,进攻区域选择具有一致性,接应二传参与进攻任务;中国女排球队的进攻依赖4号位强攻,接应队员在击球高度、球体过网高度、击球速度等核心指标方面与欧美国家女排部分顶尖球员存在差距;欧美国家女排强队在进攻区域分配相对平衡且进攻迅速,后排进攻位置多变,与前排队员的协同性强,具有较高的纵深组合度。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专家调查、录像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北京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的中国队、美国队、西班牙队、阿根廷队、立陶宛队和希腊队的优秀组织后卫在阵地进攻中组织进攻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的组织后卫技术水平尽管这些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存在着在组织进攻时活动范围小,传球助攻能力差,组织各种配合的数量和成功率较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