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骨骼肌拉伤的机理。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Ⅰ组)、造模组25只(Ⅱ组)、电针治疗组25只(Ⅲ组),其中Ⅲ组造模后即采用电针(疏密波)治疗。在实验开始后的3小时、1天、3天、5天、7天每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取血、骨骼肌组织,测其MDA含量,SOD活性。结果:Ⅱ组与Ⅰ组相比,血清及骨骼肌MDA含量在3小时、1天、3天、5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SOD均有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骨骼肌SOD活力3天、5天、7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与Ⅱ组相比,各时间段血清MDA含量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MDA含量在3小时、1天、3天有显著性差异;血清及骨骼肌SOD活力在3小时、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由基参与了大鼠骨骼肌拉伤后的病理过程,电针对拉伤后组织自由基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骨骼肌拉伤恢复进程中纤维化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骨骼肌拉伤后纤维化进程的抑制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2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拉伤组、针刺组和拉伤后针刺组。每组又分为即刻、2、4、7、14、21和28 d组,每组8只。对照组无干预;拉伤组用大鼠腓肠肌拉断仪建模;拉伤后针刺组在拉伤后每隔天针刺一次;针刺组与拉伤后针刺组同步。干预末次取腓肠肌备用。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肌纤维损伤及炎症、western blot检测TGF-β1、CTGF、MMP-1、TIM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拉伤组骨骼肌肌TGF-β1,CTGF,MMP-1,TIMP-1不同时相起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P<0.01);与拉伤组相比,拉伤后针刺组骨骼肌TGF-β1,CTGF,TIMP-1不同时相起均出现显著减少(P<0.05),MMP-1无显著变化(P>0.05)。拉伤组MMP-1/TIMP-1蛋白比值仅在2d、4 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迅速恢复(P>0.05);拉伤后针刺组MMP-1/TIMP-1蛋白比值7 d起持续明显高于拉伤组(P<0.01)。结论:针刺可能通过下调TGF-β1/CTGF通路、上调MMP-1/TIMP-1蛋白比值抑制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齿苋提取物对力竭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谢干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马齿苋提取物对力竭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谢的干预特征.方法:将108只小鼠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蒸馏水)、实验Ⅰ组(2.5%马齿苋水溶液)、实验Ⅱ组(5%马齿苋水溶液)、每组36只小鼠.每次按剂量 10 ml /kg,每天2次,连续饮用 7 d.于实验第8天,行力竭游泳实验,动态监测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 h、运动后24 min每只小鼠骨骼肌乳酸含量.结果:各组运动后即刻骨骼肌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运动前骨骼肌乳酸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可有效减小游泳后即刻骨骼肌乳酸含量(P<0.05),降低运动时相骨骼肌乳酸每分平均蓄积率.与对照组相比,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可显著提高运动后3 min和24 min骨骼肌乳酸清除率(P<0.05).结论:①马齿苋水溶液在2.5%-5%之间可有效降低运动时相骨骼肌乳酸蓄积,而且对力竭小鼠恢复时相骨骼肌的乳酸有超量清除作用,其超量清除效应可至少持续21 min.②马齿苋对力竭小鼠运动时相和恢复时相骨骼肌乳酸含量有确切的稳定作用,是对运动时相和恢复时相骨骼肌乳酸代谢有双重改善作用的天然抗疲劳物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TGF-β1在骨骼肌静力性损伤后修复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选用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天~4周实验组,对各实验组大鼠踝关节施加50%体重负荷进行后肢跖屈位支撑站立,造成腓肠肌静力性损伤。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腓肠肌TGF-β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结果:TGF-β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均显著增强,但转录水平表现为第3天~2周时升高,第3周时回落,至第4周时又急剧升高,而翻译水平表现为阳性面积在第1周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而阳性灰度强度在第3天~2周时处于稳定水平,随后显著升高。结论:TGF-β1参与调节骨骼肌静力性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TGF-β1 mRNA表达上调在早期和中期主要是导致TGF-β1蛋白分布更加广泛,在后期主要是引起局部TGF-β1蛋白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肌球蛋白重链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股四头肌肌肉活检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分析肌纤维亚型的转变和肌细胞横截面积的变化,同时用电泳的方法观察肌球蛋白重链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ⅡD/A混合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力量训练6周和12周后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Ⅰ/ⅡA混合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力量训练6周和12周后都出现了显著的上升.电泳分析发现在两个训练组的MHCⅡd/x含量的比例都在训练12周后出现显著下降.另外,力量训练造成了Ⅰ和ⅡA型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在12周后显著增加.因此我们得出,不同训练模式后受试者的肌纤维展示了对训练过程不同的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膳食补充亮氨酸对增龄小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性机制。方法:13月龄雄性ICR小鼠据体重随机分为补充亮氨酸、补充丙氨酸以及空白对照组,补充亮氨酸和补充丙氨酸组分别在饲料中给予亮氨酸(5%)和丙氨酸(3.4%)添加8周,空白对照组则进食普通维持饲料。末次给食后禁食17 h并处死小鼠,用血糖仪检测血糖;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HE染色观察腓肠白肌肌纤维适应性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 III(mVPS34)与MHCⅡ蛋白表达及mTOR、p70S6K、4E-BP1磷酸化率。结果:添加亮氨酸并未显著影响小鼠体重与采食量,且未致胰岛素与血糖水平变化不显著。腓肠白肌湿重、湿重/体重比值、肌纤维横截面积与直径表现出增大的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但肌肉蛋白总量、mVPS34与MHCⅡ的蛋白表达及mTOR、p70S6K、4E-BP1磷酸化率均显著增加。结论:5%比例亮氨酸具有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并减缓老年前期小鼠肌肉的萎缩的潜力,其机制可能涉及肌细胞内PI3K III(mVPS34)/ mTOR/ p70S6K信号通路的活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模拟高住低训,测试并分析大鼠血睾酮、骨骼肌睾酮、骨骼肌ARmR-NA表迭、骨骼肌总蛋白含量、骨骼肌MHC含量的变化,探讨高住低训,尤其是高住低氧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常氧安静组、低氧暴露组、常氧运动组、高住低训组.常氧安静组在常氧环境下安静生活,低氧暴露组晚上在常压低氧帐篷中低氧暴露12 h,常氧运动组白天在常氧环境中进行耐力运动1 h,高住低训组在白天进行1 h耐力运动后,晚上在低氧帐篷中进行低氧暴露,运动和低氧暴露的方式和时间分别同常氧运动组和低氧暴露组.在实验第28 d取材测试指标.研究结果:1)常氧运动组比常氧安静纽骨骼肌总蛋白质含量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MHC含量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低氧暴露组比常氧安静组血睾酮和骨骼肌睾酮含量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高住低训组比常氧运动组血睾酮、骨骼肌睾酮含量明显降低,骨骼肌总蛋白含量和MHC含量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腓肠肌湿重和体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4)各组骨骼肌睾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血睾酮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1)本研究选用的耐力运动模型有效地促进了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在此基础上进行低氧暴露模拟高住低训研究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调控是可行的.2)运动后进行低氧暴露降低睾酮水平,抑制蛋白质合成,可能是骨骼肌重量和体重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3)血睾酮浓度在一定程度可反映骨骼肌睾酮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用低压氧舱模拟海拔2 000 m、3 000 m高原低氧环境对大鼠进行耐力训练,探讨不同海拔高原训练1周及返回平原训练1~2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及肌糖原和血清睾酮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海拔2 000 m、3 000 m高原耐力训练导致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显著加强,肌糖原含量显著提高,并有随高度增加而加强的趋势,但血清睾酮含量无明显变化;返回平原后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第1周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第2周保持稳定,肌糖原含量第1周下降,第2周显著回升,而血清睾酮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实验支持高原训练的高度应选择在2 000 m~3 000 m之间、回平原参赛时间应选择在2周左右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Ⅰ卷答在“答题卡”上,Ⅱ卷答在试卷上。本卷满分50分,共5页,21小题。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字母涂在“答题卡”第1-18题的位置上。每小题2分,共36分)1、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高山病(AMS)发生及低氧运动习服中血清ET-1水平的变化趋势及ET-1基因多态与其水平的关系。方法:Phase 1:模拟海拔4 800 m低氧环境,49名北方汉族大学生急性暴露6 h,入舱30min后以恒定负荷蹬车20 min,常氧安静(NMⅠ)和急性低氧暴露结束(HYⅠ)时测定血清ET-1水平。Phase 2:恢复1周后,48名受试者在模拟环境下进行3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恢复1周,重复Phase 1的低氧暴露和运动,常氧安静(NMⅡ)和急性低氧暴露结束(HYⅡ)时测定ET-1水平。PCR-RFLP法检测受试者ET-1基因T8000C及G5665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低氧暴露后受试者的ET-1水平上升不显著,AMS组与非AMS组间的ET-1变化量△1(HYⅠ-NMⅠ)差异也不显著。3周低氧训练后,低氧习服与未习服组的ET-1水平在再次低氧暴露后均上升,上升幅度△4(HYⅡ-NMⅡ)均比初次暴露时(△3(HYⅠ-NMⅠ))增多,但仅低氧习服组的ET-1水平和△4上升显著。2)G5665T及T8000C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携带者的AMS发生率及AMS评分变化趋势差异均不显著。低氧暴露后,G5665T/GG和T8000C/TT组的ET-1水平上升,G5665T/GT+TT和T8000C/TC+CC组的ET-1水平下降,但各组的ET-1水平变化及组间的ET-1变化量△1(HYⅠ-NMⅠ)差异均不显著。3周低氧训练后,各基因型组的ET-1水平在低氧暴露后均比NMⅡ时上升,变化幅度△4(HYⅡ-NMⅡ)均比初次暴露后(△3(HYⅠ-NMⅠ))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结论:1)血清ET-1水平对低氧不敏感,ET-1变化量△1不能作为AMS易感性辅助评价指标。3周低氧训练后,低氧习服与未习服组的ET-1水平在再次低氧暴露后变化程度不同,导致两组低氧习服效果迥异。2)G5665T和T8000C位点不是AMS易感及低氧习服的遗传学标记。G5665T与T8000C位点不同基因型组的ET-1水平在初次低氧暴露时变化趋势不同,在再次低氧暴露时变化趋势相同,但ET-1水平变化仅与低氧有关,与基因多态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