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投融资现状及其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就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的投融资问题进行研究.现状主要表现为:融资需求大、投入严重不足,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单一,投资效率低和场馆设施运营、维护投入严重不足等;主要由传统投融资体制的影响、政府的意识落后和场馆设施自身的特点等原因造成.改革的方向应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并就其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可行性进行分析.改革思路为:场馆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运作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2.
黄丽霞 《冰雪运动》2010,32(5):45-52
为了提高我国冬季体育产业的运营与管理水平,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冬季体育产业运营与管理模式,以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建设与运营为例,分析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建设和运营现状,发现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在管理上存在着粗放型经营,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场馆功能单一,赛后经营利用率低;经营方式、范围、效益有待进一步改善;运营缺乏综合优势利用和无形资产、独特品牌开发等问题。论述了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建设、运营改革的必要性,阐明了首都体育馆场馆群的产业定位。提出了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建设功能应多样化,设施配套齐全;适应群众体育需求,全面向社会开放;以场馆资源为基础,发展技术培训和健身、娱乐、休闲等"一条龙"服务;完善场馆群经营、管理和运营模式等运营与管理发展的对策,为促进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已有场馆设施广告发布权开发成功经验的梳理,认为我国场馆设施广告发布权开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一定的积极意义,并提出我国场馆设施广告发布权开发4种方式。在分析当前场馆设施广告发布权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深度开发以广告发布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对场馆设施的广告发布权实行专业化开发;场馆设施广告发布权的开发必须与与城市和谐发展相匹配;减少政府过度干预,对场馆广告发布权的开发给予扶持;加强研究与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近几届奥运举办城市奥运场馆的投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近几届奥运举办城市场馆投融资的发展趋势为投资主体日益增多、融资模式多样化、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混合型投融资模式成为奥运场馆的主要投融资模式等。影响各奥运举办城市场馆投融资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奥运举办国的政策与态度、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以及举办国的体育体制、奥运场馆的功能定位等。奥运场馆的投融资模式对其赛后运营有较大影响。改革体育场馆投融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严格控制新建场馆数量和投入、吸引私人机构参与体育场馆投资,便于场馆赛后运营。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基于投资学理论,并结合国内外大型场馆运营实践,认为投资性经营指场馆运营主体投入资金或资金等价物购买赛事举办权、长期股权投资等内容资产及支撑内容运作的配套有形资产,以实现横向一体化运营的生产性投资活动,对于扩大场馆运营服务供给、提升产出效益和驱使主体扩张具有先导作用。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面临产权关系模糊、管理机制桎梏、项目空间狭窄和筹资渠道受限的制约,造成场馆运营主体不敢投、不愿投和不能投。新时期,应把建立投资性经营方式作为场馆运营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深化场馆运营主体变革,加强政府规制,促进馆赛联姻和拓宽筹资渠道,着力构建长效促进政策,实现场馆运营投资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6.
奥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奥运会场馆经过初始、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变迁,形成了投资规模逐渐增大,场馆规模膨胀,赛后场馆维护费用较高,融资模式多元化,临时场馆增加的特点;场馆赛后运营多采用政府和私人企业相结合、与职业体育赛事相融合、组织大型活动、赛后改造的管理方式。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应采取实施多功能化设计,通过投融资管理创新吸引私营资本参与,承办职业体育赛事,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措施,将场馆建在高校,提高场馆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经营与民间投资参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阐述我国开展城市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实践基础上,对我国民间投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民间投资参与城市体育产业经营存在的问题、根源进行了探讨,以此而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全运会场馆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近3届全运会新建的综合场馆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全运会场馆的建设与赛后运营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结论:在建设与融资方面,应多元融资拓展资金来源,协调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从建筑单体设计方面考虑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灵活多变的体育场馆空间设施;在后期运营中,对公益事业政府给予政策性支持,场馆规划为赛后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希望能为我国全运会的场馆建设及运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体育场馆设施赛后利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对外开放率逐步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经营观念逐步改善,营销观念相对滞后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前统筹规划、拓宽融资渠道、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为职业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平台、体教结合、开发场馆无形资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体制性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就场馆市场化运营的体制性障碍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清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监管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经营自主权受限,运营政策不合理等方面.提出继续推行场馆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场馆市场化运营;场馆以赛后设计为主,积极融入城市;稳步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体育场馆出资人制度,细化体育场馆运营政策等促进场馆市场化运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天河体育中心经营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心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策划、组织和承办各种活动,开展各种培训,进行无形资产运营,与民间资本合作,提供高档健身服务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南京市龙江体育馆冠名权的开发和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广告发布权的开发为案例,就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问题展开论证,提出了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开发模式。在分析当前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转变经营观念,出台相应的场馆无形资产经营扶持政策;设置行业标准,将场馆无形资产管理推向法制化;无形资产经营开发需要专业化管理;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走灵活之路。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就民营机构参与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民营机构参与市场化运营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在民营机构较少整体参与,以承包租赁等部分参与为主,服务外包逐步普及等方面,尚存在体育场馆经营权尚未放开、运营投资收益率不高、专业民营运营机构较为缺乏、运营政策不确定和政府干预较多等制约因素,提出政府应保持体育场馆原有运营政策不变、建立体育公共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推行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场馆经营权应进行公开招标、明确监管范围,转变监管方式、加快民营体育场馆专业管理机构的培育与人才培养等建议,以促进民营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营。  相似文献   

14.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就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的概念、内容及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出无限性、关联性、依附性、相对独立性、高投资性、交叉性基本特征,并揭示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存在的问题。即对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性质认识不清、配套保护法规缺位、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等。提出明晰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性质、组建专业场馆无形资产开发部门、建立信息交流中心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体育品牌及体育品牌投融资的内涵的阐述,结合湖北体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体育无形资产的资本运营为手段,以盘活体育名人个人品牌为突破口进行品牌投融资活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分析国外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适用于我国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议和实践经验,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等,从建筑设计、能源管控以及遗产规划的角度,就国外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场馆建设与运营的方方面面,应将其作为场馆发展愿景,并贯彻始终。结合国外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案例,提出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充分考虑体育场馆的弹性功能,举办社区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积极推行绿色节能技术以及开发场馆无形资产等,以此加速推动我国“3060”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体育无形资产营运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1个新领域,但却也是1个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因此,对体育无形资产营运展开研究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体育无形资产营运做出界定,其次分析了我国体育无形资产营运现状,最后针对我国体育无形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功能是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场地和设施,同时也可向社会开放以满足社会民众对体育锻炼的需要以及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作为校市共建的体育场馆,面向学校内部和社会同时开放是运营管理的必然选择。可通过拓宽筹资渠道、走市场化经营模式、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有偿经营的关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等方式加强对校市共建共享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在保证高校教学与学生课余锻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