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自主建构课程模式出发研究体育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以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为个案,建构结合本校课程特色,树立自主创新理念。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学习内容、方式、评价体系、教材、教学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网络课件等方面整体建设和立体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大学体育》为个案,建构结合本校课程特色的体育精品课程。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学习内容、方式、评价体系、教材、教学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网络课件等方面整体建设和立体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进一步发展产生的影响,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队对大学体育产生广泛的影响,促进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丰富了大学体育的内涵,保障了大学体育的地位,引领着大学体育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重新审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从国家竞技体育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来考虑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不能仅仅把眼光停留在学校和地方短期利益上。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同时看到了国外大学体育与竞技的完美结合,但我们目前还没有统一观念,许多高校还是只顾眼前利益,虽然高水平运动队建在学校,却似乎又远远脱离了大学生群体。本文的研究旨在提出,高校竞技体育一定要坚持走“业余”的道路,目的是将高校建成培养高级运动人才的基地,决不能把高水平运动队变成一支生活在高校的专业队。  相似文献   

5.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社会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8个省市45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效地促进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推进了大学的素质教育,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即大学竞技体育起始于1986年,对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与单纯的追求锦标主义,使其体现为社会本位的“工具化”与中国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相悖,出现大学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竞技化”倾向,没有发挥大学体育培养健康与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功能。大学竞技体育目前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内核,它还需要历史的积淀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回归“人文性”,才能弥补大学体育在其发展中出现的“人文危机”。  相似文献   

7.
我校目前虽未成立高水平运动队,但依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抓住发展机遇,科学定位,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模式为蓝本制定体育系田径运动队长效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8.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大措施。四川省是一个经济和竞技体育都相对落后的地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尚未进入四川竞技体育的主流。文章通过分析四川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探讨其发展时策,为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目前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存在问题及成功经验,从而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新思路,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学体育概念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实践发展已经超越传统学校体育理论的基本框架、大学体育的特殊性得以彰显,实践呼唤大学体育基本理论重新构建的现实出发,重新定义了大学体育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大学体育是大学在其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以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体育及其相关活动为载体,通过践行(或服务)大学职能而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时期社会期望和要求的组织行为.大学体育包括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大学体育学科建设、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四大板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认真研究和探讨大学体育的发展规律,论述了大学体育与现代教育、体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和世界范围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提出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特征,即“构筑学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俱乐部组织模式和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体育课程及教材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环境下,国民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注,这也促进了教育体系对体育课程的广泛重视。为了更好实现体育教育,高校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情况,做好对体育课程的有效改革。而互联网技术是现阶段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价值,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就针对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希望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高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新《纲要》精神及实际情况,制定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对学生采用必修课、限定专选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实践证明,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专项技能、身体素质和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有利于促进整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知识和技能,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众多,体育兴趣广泛;高校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有足够学生锻炼的体育场馆和器材。通过双向选择,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课余训练相结合,有偿服务等形式,在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保障和发展高等体育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质量及其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建立有效保障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问题。结果表明.建立新的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质量观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有效保障高等体育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体育对发展学生个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郭荣  王晓梅 《体育学刊》2001,(1):75-76,79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揭示了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感受;在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使之具有终身体育意识。这将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研究、逻辑论证等方法,论述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策略,旨在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并且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防止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体育教师共同体的策略为:营造合作团结的教师文化;确立体育教师专业学习的共同愿景;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教师共同体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选修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多数高校是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了体育选修课,但体育选修课在学时、学分、开课门数、考核等教学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体育场地设施,加强教学管理,才能促进高校体育选修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耿培新 《体育科学》1993,13(2):11-14,20
重视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悉心研究普通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制订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是当前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目前编订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应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使之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使新大纲更加科学和完善,成为指导和推动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等学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如何创新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以在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以上简称《野外课程》)的研究为突破,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和途径,真正落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落实《纲要》精神,为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也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