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弹跳力是排球运动员的重要素质之一,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在比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影响排球弹跳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力求找到发展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最佳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昂 《体育风尚》2020,(1):42-42
对于体育运动员而言,弹跳力是其运动能力的一种基础表现,能够体现出运动员的灵敏度、反应速度、力量、协调性等情况。由于排球运动项目对于运动员弹跳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在高校对排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升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弹跳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高校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析,以此为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弹跳是排球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门素质之一,弹跳力的好坏与排球运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突出的弹跳再加上身高,就有了网上优势,这对争夺制空权有着直接的作用。我在学生时代对弹跳力的训练进行得较多,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原地弹跳95.5厘米,助跑弹跳106厘米,其他能反映弹跳素质的如三步蛙跳9.15米,10步蛙跳32.33米、立定三级跳8.97米。弹跳力的提高为学习和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同任何事物取得成功必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样,我在弹跳力训练过程中,获得成绩的同时,也凝聚了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下面就此谈谈自己体会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东芬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2,15(4):53-54,57
弹跳力素质是排球运动员掌握和提高各项进攻技术的基础,对比赛的胜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掌握弹跳力素质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训练排球的女运动员弹跳力素质,对提高其排球运动技术水平和竞赛能力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弹跳力是少年排球运动员应重点发展的身体素质。在弹跳力训练中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弹跳力素质训练的规律以及排球运动的专项特点。通过文献分析对排球弹跳力的定义、青少年运动员生理特点以及发展弹跳力训练的方法手段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孙鹏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443-444
弹跳力是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应重点发展的身体素质。在弹跳力训练中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弹跳力素质训练的规律以及排球运动的专项特点。通过文献分析对排球弹跳力的定义、青少年运动员生理特点以及发展弹跳力训练的方法手段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排球运动的飞速发展,排球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在比赛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世界排球己经呈现出高空争夺的格局,空中制高点的控制对于比赛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空优势除了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外,出色的弹跳能力则是取得高空优势的关键因素。影响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使弹跳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在比赛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就必须注重日常训练工作方法的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8.
弹跳力是排球运动员所具备的十分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因此,为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在实践总结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发展弹跳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进程中,无数比赛典型事例证明,排球运动员出色的弹跳在比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90年代,世界排球运动已呈现高空争夺的格局,空中制高点决定进攻的成功率。关于高空优势除了决定于运动员的身高外,出色的弹跳则是夺得高空优势的关键。有关运动员身高问题本暂不阐述。本就弹跳而言,哪些训练手段能够较快地提高排球运动员弹跳力。  相似文献   

10.
排球专项弹跳力素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跳力是爆发力的一种 ,是指运动员的跳跃能力 ,是运动员速度、力量、协调性的综合体现。在排球运动发展过程中 ,排球运动员出色的弹跳在比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巴女排独霸排坛 ,就是借助其出色的弹跳。日本排球专家研究得出弹跳力指数与扣球、拦网技术运用次数 ,成功率成正相关。尤其是现代排球的发展 ,世界排球运动呈现空中争夺的格局 ,空中制高点决定进攻的成功率。而空中优势除了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外 ,出色的弹跳是夺取空中优势的关键。因而弹跳力水平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队和一个队员水平高低的重要素质。佘敏克在排球运动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波 《体育科学》2005,25(10):90-9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训练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体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粗壮,有氧与无氧能力表现为非衡补偿性,身体素质以速度力量组合为主;位置技术与体能特征关系密切;训练诊断、计划、控制和运动营养是当前体能训练组织实施的基本内容;赛季中足球运动员体能呈耗散模型,训练计划要多样并有机贯通,正态与偏态控制、弹性控制、个体训练、负荷量度要有机配合;营养量、营养比例、营养制度及特殊营养的科学实施是体能训练的重要保证。我国足球界在训练思维理念、体能特征认识和组织实施3个层面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规则的实施,跳发球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其冲跳距离长、击球点高、力量大、球速快、旋转强,已成为世界女排强队普遍采用的进攻性发球之一和得分主要手段。目前,中国女排在跳发球技术上,无论是在比赛中使用的人数还是使用的次数、效果方面与世界强  相似文献   

13.
"八一"男子排球队高原训练体能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八一"男子排球队一线运动员高原训练过程中的3项体能测试项目(助跑摸高、连续 摸高和800 m跑)进行了跟踪测试研究,初步探讨了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影响。结 果表明,1)运动员高原反应症状比较明显;2)在不同的高原适应期,可采用平原训练方法进行高 原训练,训练负荷的结构应有所不同;3)在高原环境下进行6周训练,对运动员助跑摸高和连续 摸高成绩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对800 m跑成绩的影响没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多年来训练女子排球的实践,通过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训练跳发球前后成绩,以及不同类型队员的训练比赛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跳发球技术应当在少年阶段及早进行规范化训练,并系统总结跳发球的技术动作及其训练要领,跳发球训练中要解决如何克服技术障碍,掌握跳发球训练的基本方法,同时强调根据条件,有选择的训练跳发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运用极限爆发训练法提高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极限爆发训练法”对12名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力量训练,结果表明,此法能使运动员的弹跳力、爆发力和速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女子水球运动员跳跃技术训练要根据女子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在跳跃技术动作运用、训练的安排、强度、方法上应区别于男子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针对参加2009年底全国排球后备人才训练营的11个省市体校教练员对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选择与测试的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解教练员对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选择与指标的重要性的认知态度,同时也为当前中国排球协会修订《中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发展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有效途径 ,以四川青年女子排球队 9名运动员和重庆女子排球队 13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有关弹跳力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分析 ,进而制定出发展弹跳力的回归模型 ,为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姚远  阮棉芳  任峰 《体育科研》2012,33(4):73-76
通过录像分析了NBA与CBA各8场比赛,对比CBA与NBA比赛中各个位置队员使用各种跳跃步法的差异。将跳跃步法按原地起跳、一步助跑起跳、两步以上单脚起跳、两步以上双脚起跳、后撤步起跳、连续起跳、横向移动急停起跳等7种方式进行了归类和统计。结果发现CBA队员比NBA队员更多地采用了原地起跳,而在一步助跑起跳与两步以上助跑双脚起跳的使用频率上比NBA低。相差最大的是横向移动急停起跳,NBA的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使用该步法的频率分别是CBA相同队员的1.6倍、2.1倍、3.9倍。提示:CBA队员应该增加运动中起跳的次数,尤其要加强对横向移动急停起跳的训练与应用。同时要加强对横向移动急停起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提高训练效果、预防损伤、研发符合篮球运动特点的篮球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An ergonomics model of training is described in which the demands of the game and the fitness profiles of soccer players are placed in perspective. The demands of the game may be gauged by monitoring the work rate of players during matches and the concomita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hese indices suggest an increased tempo in contemporary professional soccer compared with previous decades, a trend replicated in the fitness levels of players. The simulation of the exercise intensity corresponding to match-play has enabled sport scientists to study discrete aspects of play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Observations highlight the value of exercising with the ball where possible, notably using activity drills in small groups. Small-sided games have particular advantages for young players, both in providing a physiological training stimulus and a suitable medium for skills work. While complementary training may be necessary in specific cases, integrating fitness training into a holistic process is generally advis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