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以促进健康,对体育素养的论述从原有就体育谈体育素养逐渐转变为谈“体育为健康”的素养,由此,“体育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国际体育领域热门的研究主题。该文通过对体育健康素养的起源、内容维度和测评体系这3个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建议我国学者在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相关研究中明确体育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人群的体育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开展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并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冬季休闲体育活动与健康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健康促进与休闲体育的联系作为切入点,阐述了新时期的三维健康观点和"健康促进"概念的由来;探讨了"冬季休闲体育活动"概念的界定;着重论述了冬季休闲体育活动对我国北方地区群众的身体、心理、社会维度的三维健康状态的促进作用。最终明确了冬季休闲体育活动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群众冬季实施健康促进行为和策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3.
杨栋 《湖北体育科技》2015,(4):361-364,360
研究目的和意义:构建体育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对提升学生健康水平,释放精神压力,优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提出并分析讨论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必要性,构建体育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研究结果和结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体系由锻炼支持性环境、体育健康教育和体育生活方式3个一级指标,体育设施保障、活动组织开展等9个二级指标和开放的体育场馆、完善的体育设施等23个三级指标构成;体育健康促进保障体系是由组织保障系统、资金保障系统和人才保障系统三个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各自概念的内在发展过程的陈述,分析两者之间内在联系.具体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三方面,探讨了健康如何与体育结合,体育究竟能解决健康的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体育中促进健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利于一线体育教师清晰把握改革方向,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以更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利用文献资料、 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现实的需要出发,对"健康第一"及身体素质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在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目标中确立体质健康的核心地位,明确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是体现国家"健康第一"思想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近1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走向,利用Bicomb软件以及SPSS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上搜索的2006-2015年间453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1)近十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学校体育教学密切相关;(2)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和“对青少年体质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的探讨”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人类健康关系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各自概念内在发展过程的陈述及对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具体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3方面的研究,探讨健康如何与体育结合,体育究竟能解决健康的哪些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健康等问题。认为体育与健康之间是一个动态关系,这是由于它们各自概念不断发展所决定的。判断健康的标准要根据“健康三维观”的三维指标判定。  相似文献   

8.
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确立,以及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在于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明确,人们解决健康问题的措施已经从单纯的医学生物学领域发展到了利用社会方法的途径上。从最早的健康教育发展而来的健康促进,现己成为世界上最受推崇的社会健康途径。运动促进健康是健康促进最新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内容,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生活方式理论与现代体育理论,它指出了提高生命质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心,为现代人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健康”的目的而在社会学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体育生活方式理论必将为运动促进健康和推动全民健身的全面实施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概念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三十年来我国体育课程中的概念教学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概念教学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严重缺失,概念教学尚未在体育教学论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体育概念教学研究局限于动作概念和认知范畴,概念教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很少被引入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目前,体育课程中的概念教学还是一个十分薄弱、亟待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进行持续监测,可以了解到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呈现出持续走低的趋势,不过这一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促进问题,未来仍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点.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在人体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解释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学科,能够有效地指导运动健身、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用以指导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体育干预及其干预框架的构建.从青少年自我干预意识的培养、家庭健康文化的形成、体育教育的改革和体质健康的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体育干预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以及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时代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媒介化社会的形成以及体质健康促进的概念进行理论阐释,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从媒介化社会视域下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新模式:1)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系统。2)基于大数据创新“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四位一体的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3)运用移动社交媒体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与促进:身体运动与教育的目标之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1世纪,追求人类健康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教育乃是促进健康的积极手段,因此,健康目标将仍是21世纪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从教育学,社会等视角概述了健康的概念,归纳了健康的影响因素,阐明了健康社会化、身体运动、体育(身体运动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以形成对健康、健康教育、体育及相关概念、理论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年青会员体质测试数据的分析与比较,以期探讨健身俱乐部年青会员的体质特征,为更好了解自身体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健身计划提供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手段,以20~34周岁的宁波市健身俱乐部年青会员为研究对象,依据《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测试细则,从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方面的指标进行测试并加以分析。结果显示,受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男会员的体重指数已进入Ⅰ级肥胖范围,而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的组间无显著差异;24岁以下年龄组男会员的平衡能力和女会员的柔韧素质均显著好于25岁以上各年龄组。总体看,因健身目的的不同女性会员的体质状况虽好于男性,但整体健康水平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作用,采用文献调研、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新旧课改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总结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项目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两者间的有序耦合与协调发展,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查阅国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成果,全面了解研究进展,系统分析建立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功能、系统、应用与对策等有关问题,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系统模型。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证实了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已从以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健康促进模式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化课题,健康的概念已经从纯粹的生物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和社会、道德、环境等多维度的“大健康观”时代。研究以健康促进为视角,从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现状及所面临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大健康”管理的构建思路并依托软件开发及数字化校园网络技术,开发出一套集体质、生理及心理健康等数据管理、评价、反馈和干预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健康促进是包括学生体质健康及其它健康问题的终极追求目标,大健康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学生健康问题的有效模式,而“学生健康管理与促进系统”的开发,可依托当前高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促进大健康管理模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Population health concerns related to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 appear in policy documents, government campaigns and popular media across western societies.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have been targeted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nd schools have been positioned as sites for intervention. In particula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PESS) has been framed as a key part of the solution. While some interventionist programmes in schools have reported positive outcomes, they have also been criticised for stigmatising fatness, contributing to a culture of surveillance and fuelling body image anxieties. Despite ongoing work to ameliorate these critical issues by addr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discourses, curricula and teaching practices many of the same challenges persist. In seekin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solutions) this paper shifts attention to exploring the role of pupils and their peers.

Purpose: While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o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illuminating, few studies explore the role of pupils and their peers.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how school peers contribute to pupils’ engagement with PESS. This paper, therefore, draws on Bourdieu’s notion of physical capital and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pupils’ physical activity is influenced by lived-body experiences in school spaces.

The study: Data were produced from a 6-month bricolage-based study with pupils (N?=?29, aged 13–14) across four diverse school settings in England. Multiple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deployed to enhance methodological rigour with what is often a challenging age group for research. Data were interpreted and theorised using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capital.

Findings: Pupils themselves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establishing the physical body as a symbol of power and status in school settings. Participants understood the health risks of being both underweight and obese, but they regarded obesity as being more problematic because of the immediate social risks of ‘standing out as the bigger one’. Following this rationale, participants sought to accumulate physical capital through engaging in exercise as a purposeful calorie-burning activity intended to avoid the pity, abnormality and derision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directed towards overweight pupils. Furthermore, during PESS in clear view of peers, distinctions between pupils’ physical capital could be made by recognising differences in sporting skill. In this context, physical capital mediated engagement in PESS in various ways.

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that peers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constructing the lived-body experiences of young people.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criticisms raised about some school-based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s, it is crucial to attend to pupil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 as well as addressing policies, curricula and teaching practices. Being sensitive to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ealth may help teachers and health promoters decide how to manage the spaces where PESS takes place.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持续深入,以身体活动为主题的健康宣传运动逐渐开始凸显,体育也由此成为健康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并进而催生出体育健康传播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运用文献资料、语义分析、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界定了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概念内涵,总结了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发展状况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体育健康传播未来的实践拓展和理论探索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体育健康传播可界定为以体育作为领域、载体、主题或手段,以传播和扩散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一系列传播活动。当前,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发展状况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于体育干预的健康传播效果评估亟待加强;系统性的体育健康传播过程设计与控制有待引入:体医媒等多方协同的体育健康传播机制有待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体育健康传播学术研究急需强化。未来,中国体育健康传播可以从国际体育健康传播经验借鉴、国内体育健康传播实践拓展和国内体育健康传播理论体系深化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凝练并提升中国体育健康传播的领域范畴、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青少年生命质量及其体育健康促进作为研究目标,深入探讨体育健康促进的生命品质,以及生命质量的提高对体育健康发展的促进。从健康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角度审视生命质量与体育健康促进的互动关系,建立以“生命为本”的体育健康促进体系,形成以体育健康教育理念为基础,生命质量提升并实现生命自然为本征的体育健康促进与生命质量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提出健康与协同:青少年学生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社会性:青少年生活体验中充满乐趣,心理塑造: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等青少年生命质量与体育健康促进互动的路径,为青少年生命质量研究提供现实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筑环境与居民身体活动和健康关系是当今运动健康促进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分析城市建筑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建立城市建筑环境影响居民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研究模型.结果显示:1)城市建筑环境可引起居民身体活动不足进而影响健康,影响身体活动的城市建筑环境因素主要有街道网格布局、风景园林、健身康乐设施和土地规划使用以及环境安全性等; 2)目前,研究城市建筑环境对身体活动与健康影响主要有概念、综合和数据等3种模型; 3)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应重视城市建筑环境与运动健康促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