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术专业教育评价改革对促进武术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武术专业套路专项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评价形式采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导致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过程”;2)评价内容以套路为始终,导致教学内容“重练轻用”;3)评价标准制定过度依赖竞技规则,导致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内涵”。以武术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武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构建了“理、练、用、编、教”的武术专业套路专项教学评价新体系。未来,可探索以“练”“用”评价改革促进武术套路教学由平面向纵深转变,以“编”“教”评价改革提高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的社会契合度。  相似文献   

2.
从语音、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梳理、比较与分析了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原始意蕴及其重要启示。结论:(1)“巫”的上古及残存的读音为“ma”,“巫”的上古及残存的形象为“蹲踞”式,“巫”的上古及残存的活动为“下马”,进而初步判断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是“巫”;(2)“马步”之“马”的原型是战神、原旨是附体、原生是律动、原附是焚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宗教(大如道教、佛教,小如清水教、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夹带着浓浓的巫风。启示:为传播武术,马步英译应该是“magic squatting”;武术基本功习练可以“感性的神秘”,武术基本功研究则要“理性的神秘”。  相似文献   

3.
武术的“珍贵”体现在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一一武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厚实的教育价值。本研究以武术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国民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索当代武术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救国强种、克己复礼、塑造完人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尚武精神和民族血性,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武德、武礼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德治”社会的需要;增强“文化坚守”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学校武术教学的实施路径作为研究对象,对学校武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武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当代学校武术发展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分析与概括。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了一个“无奈”与“尴尬”的发展境遇,“墨守成规”的武术教学是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症结所在。研究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实施新路径提出:(1)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系统的学校武术课程体系;(2)落实“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健康第一”的武术教学思想,实现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3)提倡和推广“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武术教学新理念,令学校武术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基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等学科理论对现阶段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不足进行了原点性反 思。研究认为,国家政策的小心翼翼与富有弹性致使其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支持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势;操作层面上,围绕教学实践的“教 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长时间缺乏实质上的提升:武术文化教育的可有可无与不接地气、技术教学的不合时宜与适得其反;师资的短缺与 应有水平的难以维持;传统教法的抛弃与现代教法的祛魅等是影响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改进策略: 外部的加大中小学武术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内部的重视科学传授武术理论、构建“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技术教学内容与“强化套路突出技击” 教学模式、明确师资身份的特殊性和荣誉感、教法的“返魅”是务实推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顶层设计,以期为后续改革提供启蒙式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纪贤凡 《武魂》2013,(5):39-40
文章认为,学校武术教育虽然随着社会进程的深入在逐步的完善和提高,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i中小学武术普及的面积正在缩小;2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失真”;3学校武术教育师资匮乏;4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缺乏新意;5武术馆校面临生源短缺,经营困难,管理混乱现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经验也进行了总结:1、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政策的保障;2、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要以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基础;3、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4、完善武术馆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把握武术理论与实践之间适度张力的基础上,紧扣学校教育、竞技体育、大众健身三大场域,对新时代武术理论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1)广泛开展武术技术的文化内涵研究,以“条件性实战”为武术技击理论创新的主要实践载体,扎根武术教育、竞技、健身、演艺、产业五大领域的现实场景,确定武术哲学层面“内容、形式、途径”的基本研究框架或范式;(2)将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的着力点转移至武术专业教育,推进体制改革、评价创新、课程调整等;(3)重新考量“模糊评价”在武术套路竞赛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打破规则修订的体制阻碍,将研究重心置于新规则出台之前,重点总结以往经验、借鉴对练套路竞赛模式和改革评分制度;(4)将中老年群体健身作为大众武术健身研究的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区别于竞技体育的赛事制度、规则和实施办法,加强武术对中老年群体健身效益研究,将“习武致趣”作为武术健身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现状予以调查和分析。并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视角出发,对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理念、武术文化传承模式以及武术教学内容选择三方面予以诊断评价。研究发现:学校武术教育理念和模式单一守旧;武术文化传承意识淡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僵化单一。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扭转这种局面,即:(1)正确理解和凸显"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理念;(2)深入发掘武术文化内涵;(3)加速武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校武术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中华武术“抱拳礼”和跆拳道“鞠躬礼”的不同文化基础对两种礼仪进行了分析,从礼仪文化内涵、礼仪文化价值观以及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中国武术礼仪发展的几点启示: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实现礼教与德教的结合纳礼入则;以赛促德,在武术实践中融入更多的礼教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方法,从武打影视视域,从武术的技击、道德、艺术层面审视武术人文教育内涵.研究表明:武术技击蕴涵的人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阴阳思想的运用,体现了“以巧胜拙”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文精神;武术道德教育从伦理学出发,彰显了习武之人更注重“侠义”、遵守“信诺”、凸显“勇敢”、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武术艺术教育以中华审美文化为基调,体现了武术的审美意象、生命意境以及既彰显武力又解构暴力的和合生存策略.在“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号角下,对于传承中华武术、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培育高尚的人文素养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概念入手,指出由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对象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武术教育在技法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练习内容上要具有层次性;内容要包括武术技法、道德等的全面性,也即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内涵;增加趣味性;降低规范性;增强集体参与性;武术器材缺乏针对性改造;以竞技武术、影视武术为参照,使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对武术敬而远之;建立区别于竞技性的比赛形式;增加武术优质课的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4.
苏建波 《体育科技》2010,31(4):26-30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逻辑分析,对武术爱好者和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从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之间的道德礼仪动作、宣传力度、场地设施等方面。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及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为目的。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武术只留下一抱拳礼仪。中华武术先要有武德才能让武术立于不败之地,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华武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的对比揭示了学习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好的发扬中华武术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教学评价变革为突破口,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的问题研究武术教学评价、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方法以及武术师资培养模式4个具有对策性的武术教育要素的改革与创新,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逻辑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学校武术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化解当代青少年人文素质危机的重要途径;中华武术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有效载体。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构成了新世纪学校武术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有机构成,关东少数民族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内容与形式的多样丰富,渗透到关东少数民族生产、娱乐、宗教、礼教等各个层面.结合文化学、史学、社会学及武术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从武术文化形态的器与具、术与艺、教与礼3个层面着手,对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特征进行探讨.从历史悠远的梏矢石即磐、厚重古朴的辽宁式青铜短剑,到兼具实用与娱乐属性的关东"跋里速戏""曲折多战斗之容"的满族扬烈舞,论证关东各民族注重实用、粗犷豪放、尚武好战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模拟征战场景、祈求神灵护佑的萨满文化及祭祀与修武紧密结合的"大射之礼",则真正地使关东武术由"术"入"礼".丰富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推进关东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武术观”涵盖内容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对于推动武术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武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和多角度的窗口.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而对“大武术观”内涵的认知;“大武术观”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和“大武术观”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策略的建构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发展失衡;体育属性的过度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武术形态的裂变与整体观的消失等方面。提出武术教育应注重传统武术资源开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打造武术特色教育空间,立足继承、发扬传统,使得武术教育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对我国现役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进行测试分析。结果:1)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优于一般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和"常模;"2)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均不受年龄、训练年限、参赛次数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和结构相对较稳定;3)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程度多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