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奥林匹克仪式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奥林匹克仪式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奥林匹克仪式演变体现在两个发展阶段:宗教祭祀—古代奥运会仪式传统;艺术取代宗教—现代奥运会仪式规范。在此基础上阐述奥林匹克仪式的当代价值观:身心一统的教育观、传承文化的人文观、崇尚艺术的美学观、凝聚象征的符号观。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地调研等方法研究武术拜师仪式的变迁。主要结论:武术拜师仪式是指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程序来完成师徒关系最终确立的仪式,主要功能有尊师重教、庄严神圣,师出有名、传承之需,广为宣传、确立身份;新旧武术拜师仪式一脉相承流传至今,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二者在功能、目的和主要程序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仅在一些具体环节上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大都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缩影,但也反映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建议: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武术拜师仪式这一独特的社会民俗行为和武术文化现象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蒙古族搏克文化进行了研究。历史上搏克在蒙古族的政治、军事等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搏克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中广泛地开展着,是人们庆典活动的主要内容。搏克的竞赛方法反映了公平竞争、珍视机遇、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搏克的服饰实用且华丽,是勇士的象征、也是搏克文化的标志符号;搏克舞步反映了蒙古族崇尚自然、崇拜英雄的民族信仰。作为象征符号的"将嘎"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将嘎"的传授仪式庄严、隆重,运用特纳的象征人类学理论对传授仪式的结构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在过渡礼仪理论基础上,文章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对水族端节赛马仪式多维度考察,研究得知:祭品作为物化的符号凝聚水族人民的期望;水族端节赛马祭祀并非独立的系统,而是与家族祭祀、村寨祭祀构成一个整体;水族赛马祭祀在分隔、边缘、聚合仪式阶段有着不同的象征体系,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在过程中认同并在生活中践行着水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路云亭 《体育学刊》2013,20(1):29-32
我国自1951年12月1日推出广播体操后,其随即成为新中国标志性的全民健身方式、身体运动项目和集体性生活形态.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不少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出现了恢复做广播体操的现象,广播体操中蕴含的积极、感性和建设性的动作仪式元素引起了体育学、社会表演学、戏剧学和传播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关注.广播体操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身体性象征符号,是思想同一化时代的动作标志,承续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乐舞形态.其作为动作仪式符号的象征性意义要远远大于其作为健身体育项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身体社会学中的"身体"具有承载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的功能;现代叙事学中的"身体"是叙事的重要言语,具有自己的叙事体系;文化人类学中的仪式体育是一种叙事体系,通过"身体"的"操演语言"的"发表"完成其叙事。基于上述理解,选取傈僳族"爬刀杆"为个案,以田野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对身体叙事进行解读。研究认为,"爬刀杆"是一种身体实践行为,是在族群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身体"惯习",它是以族群迁徙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原型,以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当下秩序为准则进行的集体实践,并借助于符号化的身体、身体行为完成其叙事,最终达成增强族群共同体凝聚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6,(3):57-62
采用格尔茨"深描"式研究范式对泰拳仪式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赛前仪式进行考察与分析,提示其象征体系与文化隐喻,并对其教化功能与理性机制进行审视。研究认为泰拳赛前仪式作为泰国民族文化表征的集中体现,充满着象征与隐喻的文化事象,并潜藏着伦理教化的内在动力,在符号佩带、施礼规范、漫舞表现等身体细微运作之中来实现对拳手的管理;同时,仪式的发生具有加强信仰、动员身体以及"训诫"暴力的价值效应。仪式通过依赖情感与信仰为"暴力"设限、从精神与行为规约对"暴力"实施管理、以情境场形塑拳手"暴力"运用,达成伦理教化精神形塑,使拳手形成对"暴力"运使的新认知,从而实现对"暴力"有理有节地运使。对中国武术仪式来说,泰拳赛前仪式文化的经验话语,无疑是一个值得关照与省思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汨罗江龙舟竞渡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变,已经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龙舟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在获取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对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历程与流变进行概括与分析。结论:现代化与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传承体系是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文化自觉是发展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9.
以文献资料为基本素材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体育的仪式意义,该部分主要论述的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以及体育仪式的象征意义,如勇气、比赛精神、正直诚实等等;二是体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论述体育的社会整合、国家认同和国家自豪感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以湖南省汝城县客家“香火龙”为研究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汝城“香火龙”的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组织形式、仪式过程、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汝城“香火龙”是一种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的民间信仰仪式,仪式所用的主要道具的制作就地取材、工艺精致独特,仪式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在村落宗族内部传承;龙灯理事会是汝城“香火龙”的组织机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起龙、接龙、化龙;汝城“香火龙”具有农耕性、宗族性、规约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7,28(3):37-44
抢花炮的引入既是商业活动渗入少数民族山区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促进村寨的开放、使传统与现代相连接的作用。在国家的现代性建设中,该仪式性体育经历了几度起落、盛衰轮回。当代乡土生活中的抢花炮,迷信色彩在淡化,娱乐性功能在强化,吸引投资、吸引旅游的成分在逐渐增加,传统"内演"的取向正转为"外演"的趋势。族群建构与认同是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统功能,它在现代背景下增加了新的意义——国家认同、整合社区、增强民族自信。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抢花炮的规则的逐步地完善,对民众现代意识的培养有一定意义。桂北侗乡的抢花炮历史经验表明,现代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出的循环与再生。  相似文献   

13.
抢花炮在桂北侗乡的传承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需要和民间精英的需要,同时又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联,在这种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传承过程中体现着民族的信仰文化,折射出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可以透视社会、文化及民族性格。仪式性体育活动是传承和再生产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集儒家学派之大成,采纳诸子百家之专长独树一帜。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派的"礼治",形成了荀子"隆礼"思想,其影响极为深远。文章通过对荀子"隆礼"思想的研究,认识了其基本理论,以这些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到武术的礼节中,目的是寻找武术礼节的理论基础,为武术的发展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桂北侗族聚居区三江县6个花炮节举办地的实地调查,结果发现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从乡土文化方面来看,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成为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的良好栽体;在人文建设方面,通过建构地方族群的认同与人们的国家认同、调动社区参与、形成健康的竞赛关系以及加强族际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成为促进民族稳定和谐的重要活动;在乡村治理方面,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以健康的文体活动对不良娱乐方式形成"竞争性抑制",因而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将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6,27(4):17-25
从仪式的角度深入实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科研中是一项创新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不足和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得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梳理相关学科对仪式的研究可以看到,仪式常被“作为秩序的象征性表现及合理性来源”,仪式产生集体欢腾、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仪式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及互动的媒介,仪式具有文化传承作用。对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视角、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重视个案研究,族际的视角,大传统与小传统关系的审视,文化网络概念的引入,国家-社会分析模式的运用,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知识3个维度的考察和理解。这样一项质的研究,村落社区是研究的基本单位,采取的是以实践为根据的认识方法和以田野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视(大众传媒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将奥运仪式分类有序地展现,促成了奥运的“去仪式化”;而奥运作为仪式性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内容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的仪式性,从传播形式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仪式的再次仪式化(奥运在大众传播这种日常仪式中再次形成了阈限期,即仪式状态),从而促成受众的连续收视行为,特别是奥运期间的超常规收视行为,强化其仪式功能———使受众拥有共享信仰而获得的满足和安全感。奥运和电视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双赢关系。同时,奥运和媒体的这种共谋直接导致了第三种客观结果:奥运的“去仪式化”,即仪式和群众场面———民族国家组织场景之间的转化,歌颂、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感以及分类权力的秩序。  相似文献   

18.
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播学角度对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性质、类型、特点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可分为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空间与距离等5种类型.它们具有连贯性、相似性、通义性、协同性、即时性、真实性、可控性等特点.非语言符号一方面和语言符号形成互补功能,配合语言符号完成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非语言符号自身又能通过信息传递实现一定的欺骗、干扰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