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认知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身体认知观念,具身认知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身体认知的研究开始朝向具身化方向转变。从人体运动场域的视角,探讨身体运动与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在身体认知与被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和调适作用,身体运动的方式可以映射出身体认知过程的具身性变化。身体运动可分为客观身体运动与现象身体运动两种类型,它们对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身体运动特有的行为模式反映了身体认知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身体运动的限制作用体现在身体认知表征的特性与范围方面,身体运动的分派特征对身体认知转向中的构成性角色具有证实作用,身体运动的调适功能是身体认知与具身行动之间协调性存在的重要保障。在身体运动对身体认知具身性转向的解释方面,要求身体运动应在身体认知的具身性转向中保持主动,重视身体经验的投射功能,关注身体运动的物理属性与运动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将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融入到具身认知的范畴,形成完整而有序的研究范式,将有助于解决身体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东 《冰雪运动》2023,(5):58-61+71
高校冰雪运动课程思政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但传统意义上的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忽视了体验感知的影响,造成德育培养在实践参与方面的缺失,学生很难形成情感共鸣。具身认知理论与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具有多重的价值交集和相同的育人向度,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将冰雪运动实践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对于塑造学生心智和规范学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提出高校冰雪运动课程思政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实施策略:丰富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形式,充实冰雪运动课程思政内容,融洽冰雪运动课程思政氛围。通过积极塑造具身认知体验,充分发挥冰雪运动课程思政育人效能,促使学生将思政理念内化于心,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3.
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第二代认知革命,它实现了传统认知理论桎梏的突破,成为了教育领域最新的认知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探索身体、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明确身体感受、体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媒介,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人体运动感知觉、本体感觉、深度直觉直接获得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学生的身体为认知主体,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完成学习。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度的契合。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具身体育教学新理念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扈婧  王爱博 《健与美》2023,(5):110-112
个体大脑、身体和情境体验决定了个体认知,即为具身认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具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首先应以具身认知观树立身、心、物一体的教育理念,将育人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身体主体”,提升学生的“身体体验”,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获得独特的身体经验。要强化校企合作,努力营造校企、校地联动协同、合作共育的良好育人氛围,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运用心理测量法,以"镶嵌图形测验(EFT)"和"注意力测验(AT)"作为测查工具,对优秀、一般男子散打运动员的认知方式与注意特征进行测量,主要探讨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特点,进而分析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特点对注意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以场独立型或中间型为主,一般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以场依存型或场中间型为主;男子散打运动员认知方式特点仅对注意特征个别指标具有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广度水平明显高于场中间型、场依存型运动员.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教师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平凡的工作中给予学生除知识、技能之外更丰富的东西,攻克他们心中的强硬"壁垒",引领他们共同成长。那是笔者从教的第二年,一节初二年级的篮球课。在主要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组织男生分两个半场进行教学比赛,其他学生在场外观摩。突然,另外半场传来一阵惊呼并伴随着激烈的争吵声。赶过去一看,笔者的心瞬间揪了起来,原来是出了名的火爆  相似文献   

8.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9.
"刚柔"在中国武术中为"触觉"经验,是身体的"具身化"体现。基于触觉现象学的视角,对武术"刚柔"的内在之意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认为,"刚柔"具有"感应以相与"的触觉特征,它体现的是一种"双重感觉"的无限延展。这种身体的触觉之觉主要体现在直觉之觉、行动之觉、在场之觉与灵化之觉等4个维度上,它们共同建构了"刚柔"的原初思想语境。以"触觉"为其思想主旨,所建构的"树立触觉为第一元觉的身体认知路径"以及建立"立拳之道,曰刚与柔"的拳学理念等理论观点,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为丰富并深化中国武术的思想深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10.
传统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从性质上被视为没有任何认识论价值。现象学的“返回事物本身”促使人们重新关注身体运动中那种第一人称的、原初的身体体验,而这种身体体验恰恰构成了心智与认知的最基本素材。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是一种具身的行动,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塑造了人们的思维风格。以这种观点看待体育运动,则作为一种特殊身体活动方式的体育运动必然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将身体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立论基点,从价值回归、目标整合、实践融合、过程统一四方面探讨了身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理性回归。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向,主要体现在身体的主体性、感知性、交互性与生成性上,并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提供了行动逻辑导向:(1)遵循身体主体性原则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身体价值的理性回归;(2)依据身体感知通道建构情景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身体的深度学习;(3)参照身体互动方式建立对话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身体的素养提升;(4)根据知识建构目标创建生成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身体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以体育为重要手段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对青少年近视防控中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的概念解析、效用表现及潜在机制进行梳理,明确了户外环境与体育锻炼的效用要素及效用归因。结果显示:融合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的户外体育锻炼,将“户外”与“锻炼”2种效用因素同置于“体育”的微观与宏观场景之中,使环境调控与身体训练在促进青少年近视改善的同时,将环境的嵌入与身体的在场延伸为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由此确证了户外体育锻炼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综合效用。未来研究应在内化户外体育锻炼微观与宏观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具身认知的效用机制对青少年健康认知及体育理念进行引导,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两次教育改革,彰显体育教学的地位现代社会经历的两次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时,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可用四个字概括,即"身"、"心"、"情"、"智"。认为体育、艺术教学对学生"身"、"心"、"情"、"智"四个方面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后,全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课改,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体育课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如下的课程任务:增进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具身德育理论为高校开展以体育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具身德育理论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高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融合不够深入,内涵挖掘不透彻;课程教学过程重技能教授,轻道德认知培养;实践中缺少道德冲突情境,弱化了道德行为;校园体育文化育德不突出,缺乏道德情感渗入。建议高校要深化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具身加强道德认知;深挖体育实践赋能,以体育活动规范道德行为;强化体育文化归属,以体育文化培育道德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具身认知,以424名在职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探究身体活动对科研人员心理压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身体活动可以分别通过身体负担感和积极情绪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身体活动→身体负担感→积极情绪→心理压力”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科研人员的心理压力。研究通过身体负担感揭示了身体活动缓解心理压力这一过程中从生理到心理的内在机制,也为拓宽具身认知理论从哲学到实证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科学》2016,(3):50-56
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作为身体主体的性别之意义阐释认为:体育运动鲜明的男性特质是具身的性别权力话语构建之结果,自女性投入体育运动的那一刻,实质上就已然存在-于-肌肉-之中,运动场就是男性的肌肉场,她们要么被具身为弱者,要么被迫撕裂自己的性别身份,因而只有在消除男女二元性别极轴的前提下,让女性"像女人"和"属自己"的那样运动,才能使得女性游戏者回归游戏本身,让女性获取真正的"游戏权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一、指导思想以《课标》为依据,以《纲要》为依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排球的对抗、健身、娱乐等功能进行教学设计。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的所有练习方法均从"会比赛"出发,通过单一身  相似文献   

18.
个体运动行为叙事的本体论考察在体育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个体经验问题化"构成了个体运动行为志研究的核心。从范式与内涵、叙事文本与书写以及镜像与本质3个角度阐释个体运动行为志研究范式的生成与书写。1)从范式与内涵上来看,个体运动行为志是对研究者"在场"的强调,是我看"我"的内在自省,也是他看"我"本体经验系统叙事,作为本体认知转向的个体运动行为志试图在"他群"与"自我"之间建立关联;2)从叙事文本建构和书写上来看,个体运动行为志文本呈现的关键是突出作者的"主体性","个体经验问题化"及其反思是个体运动行为志文本书写和理论呈现的核心,个体运动行为志是发展体育学想象力的重要线索和实践空间;3)从镜像与问题的本质上来看,个体的"心灵考古"与"行为反思"有助于接近问题的本质,"我"成为研究对象是基于"我"对运动参与的具身体验,公共性、建构性与纪律性是"将自己作为方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针对体育课根本目标、根本内容的讨论未能切实推进主要源于偏离传承知识与发展认知能力的轨道,执着于身体运动的手段论效用,遮蔽体育课根本内容。紧扣课程教育的属性,分析“内容”与“目标”的内涵认为:体育课的根本内容应立足于“游戏”,由身体运动文化要素构成;根本目标在于教师适时设定恰当的教学情境(方法、手段),干预学生的身体运动行为,帮助他们转变认知状态,将相关身体运动信息转化、融入身体,形成、发展运动认知能力。构建体育课根本目标与根本内容的意义体现为:明确体育课在“育人”方面无可替代,契合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一般性要求,兼顾国家(或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载体的属性,突出体育课的具身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回到运动本身并不是重返"身体"对象,而是进入"前-身体"的反思,是介于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中间道路",它将运动的情绪、心智、时空、文化等具身化为"我思——我动"的时间性"身体图式"和"身体行动"。身体并不是运动的基础,而是运动本身,其包含着原初的前-意义,不存在一具静止的、无意义的身体。运动本身一方面是身体图式在运动中不断更新与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突破身体的极限和向死而生使不可被语言化的前-身体存在-出来;再一方面,通过投身于交织着运动的他者的场域,在与他者的镜像中获取自身实践的意义及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