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因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得更为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特色项目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之间互融互通、相互促进的和谐互动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对活动主体——学生的关注;加大对特色体育项目硬件设施的投入,构建两者互动的桥梁;营造特色体育项目的活动氛围,构建互动的环境;多维度打造两者和谐共建的途径,实现高校体育特色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共建.  相似文献   

2.
从高校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区域体育资源开发与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两者互动共生,共同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服务,进而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上海休闲体育文化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的文化源自于西方新教伦理和拉丁文化与中国儒教传统和江南文化的二元解构及二极融合,这种发展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海派文化",并影响着上海市民休闲体育行为.上海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市民主流的体育文化模式.但存在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不足、相对的封闭性和"他人导向型"倾向,自主科技含量不足、市民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日渐淡出等文化缺位.上海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应立足于理性与价值的二重视野、技术与人文的二重高度、空间布局与文化分层的二重维度、娱乐功能与传统游戏的二重拓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析上海城市文化对上海承办国际体育大赛的影响、上海国际体育大赛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两者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大赛数量不多、体育场(馆)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和布局、专业化赛事运营管理团队较为缺乏、相关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从制定上海的国际体育大赛发展战略、探索新的办赛形式、引进和开发符合上海城市文化发展要求的国际体育大赛、规划建设一流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培育国际性的专业体育赛事运作公司、建立与完善国际体育赛事市场的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国际体育大赛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润斌 《山西体育科技》2006,26(1):36-37,35
在民族文化的整体思维和架构中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位置,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象征性与契合性,民族文化精神中也孕育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品质。新时期,位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两者必定在良性互动中寻求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术与竞技体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体育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两种体育文化在演进过程中风格各异,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定势了中西体育的基本存在方式.从中、西教育文化理念--重视体育和轻视体育观念,以及中、西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进行全面地对比与分析,阐述了两者在不同体育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性,指出:武术要发展就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许浩 《体育世界》2007,(8):51-52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等。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学校与个体的互动过程。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体质、心理、个性、体育价值观、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市民社会的不断培育和完善已成为必然,市民精神在市民社会里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和完善市民社会,发展市民文化,提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民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属性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大的功能和文化价值,在对良好市民精神的塑造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开发和利用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为市民社会服务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文化现象。它是学生在校园体育实践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其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就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内容、作用及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谈些粗陋管见,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唐代长安体育的文化区域形成过程、原因、区域内体育特点及其功能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中国两宋之前的城市体育发展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模式,中国城市体育文化以"片状"区域的形态存在,虽外部隔离,但内部具有体育发展的公共空间,依托于区域内人群特征实现区域化和功能化。其典型代表唐长安体育发展形成为宫廷、市民两大系统,由官僚集团充当文化桥梁,再现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风""雅""颂"结构。同时。其市民体育文化系统又分化为"官僚文人""商业""宗教"等区域,并形成了各自的体育生活空间、文化形态和功能。研究对认识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独特过程和特点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而体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城市可以通过发展体育这条途径来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从而最终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竞技篮球运动不一致的理念,用文化学的视角研究其具体对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为中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研究认为:(1)"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思想各有与竞技篮球相冲突的,从而阻碍竞技篮球发展的方面。(2)"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对竞技篮球的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整体观、中庸观、道德观中,分别反映在与竞技篮球的创新的内在发展要求、对抗本质、竞技精神的背离上。  相似文献   

13.
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体育保健是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新观念,它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保健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体育保健——终身体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福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对福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福州市区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社区间发展相对不平衡,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体育活动参与面狭窄,群众体育意识比较淡薄,现有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人们参与体育的多层次需要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中国《学校体育学》和日本《体育科教育法》的比较研究,从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以及教材内容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各自的长处和不足.通过研究,可以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以及教育,体育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缺乏贯穿始终的明确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过于抽象,针对性不强,难于操作;教材内容结构体系不够合理,严重脱离学校体育实际.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应注意到借助“申遗”东风得到切实发展的多集中在民众基础较好、有一定传承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上,而原本岌岌可危的弱势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摆脱濒危的生存困境。文章以河南省弱势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弱势武术文化的当代境遇,对弱势武术文化边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得出:保护弱势武术文化的价值定位错误;弱势武术文化的生长环境El益恶化;弱势武术“文化空间”日趋萎缩;弱势武术文化群众基础薄弱,缺少传承者。  相似文献   

17.
CUBA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现阶段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入手,在论述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积极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CUBA这一校园体育赛事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如何将CUBA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如何发挥CUBA的推动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人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分析法,对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过程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近代西方体育运动文化的传入为我国近代体育运动的兴起与推广提供了新方法与手段;促进了中国体育思想的变革;为中国体育制度的初建提供了范本;为中国体育竞赛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们处在一个自然与文化启示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若不与自然和文化相连,便失去了生命和根基。城市是社会进化以及文明进步的核心,是人类创造并为人类生存、享受、发展服务的"人化自然"。在城市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中,体育日益彰显出与城市文化相依相伴的密切关系。城市发展的外在需求和城市体育发展的内在律动诞生了一种新的城市体育形态:城市景观体育。文章在全面理解景观体育与城市文化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景观体育对城市文化的意义,以期利于我国城市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休闲体育活动将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用哲学中的证物辨证法去认识休闲体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休闲体育的发展。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