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冬 《体育科学》2005,25(6):87-93
运用城市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上海、北京和沈阳三城市市民就体育活动对市民提高素质的认同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三大城市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社区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职工体育等多种形式而开展。通过对各类体育活动的参与.提升了市民的综合素质;2)城市体育活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形象的改善与提高等方面,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城市的整体文化理念,促进了现代化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三大城市体育活动对市民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市民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对运动参与者创新素质的开发;对市民心理的完善;对市民的身体(健康)素质的强化和对市民审美素质的提高上。针对现阶段三城市的具体情况提出:1)提倡“素质”体育现;2)注重需要动机的转换;3)更新学校体育的观念;4)重新定位职工体育的价值;5)开发群众体育的社会集群性;6)挖掘竞技体育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法,探讨北京市市民对体育活动与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的认同度。结果表明:北京市体育活动主要通过社区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职工体育等多种形式展开;体育活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对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形象的改善与提高等。体育对市民素质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思想道德,开发创新素质,完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3.
现代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是特色和软实力的鲜明体现,在城市文化创建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功效。国内城市热衷通过体育提高城市竞争力,为谋求城市转型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宣告城市崛起。但是在"办大赛促发展"、"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外表之下,体育城市创建往往存在本土特色缺失与体育城市类型定位模糊、城市契约精神和法权意识淡薄、误读与曲解奥林匹克理念和体育精神、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体育氛围无意识、城市文化生态破坏、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缺失、城市人的主体感受被忽视等深层次问题,这些城市社会病理并未得到真正解决,体育与城市难以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唐代长安体育的文化区域形成过程、原因、区域内体育特点及其功能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中国两宋之前的城市体育发展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模式,中国城市体育文化以"片状"区域的形态存在,虽外部隔离,但内部具有体育发展的公共空间,依托于区域内人群特征实现区域化和功能化。其典型代表唐长安体育发展形成为宫廷、市民两大系统,由官僚集团充当文化桥梁,再现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风""雅""颂"结构。同时。其市民体育文化系统又分化为"官僚文人""商业""宗教"等区域,并形成了各自的体育生活空间、文化形态和功能。研究对认识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独特过程和特点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有表达团体意愿和获取利益的集体诉求,市民社会需要通过传媒空间表达观点影响从而制约国家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体育传媒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传播媒体的主要内容,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成为构成市民社会的潜在力量。要正确发挥体育传播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传播对市民社会成长的助推作用。体育传播要遵循主流价值观,媒体要增强社会公信力,还要避免不当传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为寻找两者正确的发展路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互动过程进行阐述。结果表明:两者在深层文化内蕴、精神诉求、开放创新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互动,体育更是丰富了市民文化的表现形式。两者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着广阔的社会属性,定会用自身先进的理念引导着彼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北京将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完善首都城市功能为出发点,以提高广大市民体质、素质、取得优异竞赛成绩为目标,全面整合首都体育资源,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时建设成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日前,《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合公布。古老北京城的一个崭新的定位——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浮出水面。对于我们来说,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还是一个虚幻的词汇,目前它只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2008年,北京这座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将以什么的容颜出现在我们面前呢?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发展类型和模式趋于多元的背景下,体育小镇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丰富经验,有一整套完善且成熟的建构体系和发展模式。体育小镇的理论溯源和认知基础可从“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角度予以重新理解,其价值再认知应从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社会融合与社区营造以及地域生产力空间交汇、建构小镇市民生活新方式等维度展开,生成脉络遵循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价值取向,而非单一的资本导向和政策驱动。在此基础上,以中外对比的视野将体育小镇置于长时段历史进行纵深式考察,剖析中西方体育小镇形成的背景差异和发展动因,并从产业和文化的二元维度做出要点解析,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元12—13世纪的中古盛期是欧洲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市民体育广泛开展、蓬勃兴盛的重要时期。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对中古盛期欧洲城镇化背景下市民体育的兴盛情况进行梳理和探究。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城市既是市民各项活动的场所又是市民体育存在的首要条件,市民体育理所当然地会与城市化的进程亦步亦趋。然而,市民体育也并非是完全被动的被产生和被决定,它依旧能够凭借自身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积极地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为其提供激励与助力因素。此外,研究亦能为我国新时代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带来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与发展已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城市品位和形象、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城市之间争相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一种"城市体育文化现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描述性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扬州市首次承办江苏省运动会为契机,研究扬州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与战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扬州市承办江苏省第19届运动会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传播、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扬州城市体育文化与较发达城市仍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应重点加强城市体育物质文化和城市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扬州体育产业;扬州城市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市民体育意识有待提高,需增加城市体育人口比例。  相似文献   

11.
从中等学校体育教育功能总体概念理解和影响因素认识的角度,论述如何发挥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功能。认为中等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的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把终身体育作为教学中心任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与文化等方面的结合,基于多维体育观去深入探讨中专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类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明确体育类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针对体育类表演专业与艺术类院校表演专业的区别,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结果表明:体育院校体育类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是"体育、艺术、表演"。建议:培养目标要科学定位,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体育思想史中,体育文化思想极为丰富,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体育界一直缺乏对于中国体育文化思想的梳理和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体育思想研究的深入,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同时,体育文化思想的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体育精神文明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秉承这样的想法,笔者撰写了这篇论文。笔者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扬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最终关怀"为基点,兼收并蓄奥林匹克文化精髓,使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体系和价值内涵的重要部分,实现古代体育文化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公务员面临着来自职业技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负面压力,长期、过度的压力可以引起公务员心理、生理、行为等一系列消极变化,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效率,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重视对压力源、压力造成的消极后果的研究,可以起到预防、缓解、消除负面压力的作用,进而提高公务员的健康素质及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科技、化已溶合于整个体育领域.它们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和润滑剂。而体育在其发展中又为科技、化的创作和交流.孕育着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秦汉社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统一的国家为武术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外对内的战争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则为武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的支持;先秦的侠客遗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汉尚武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特征下的香港体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香港这一具有地域特征的的市民社会内涵及其特征,以及香港的体育制度和体育组织等,剖析了市民社会下香港市民的体能活动参与.研究结果显示香港作为中国独特的市民社会,无论在体育体制还是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市民社会的烙印,呈现出社会办体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市民社会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界定市民社会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家、市民社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间的联系,指出我国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共性、代表性以及参与性几方面剖析了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不成熟的现状,指出其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我国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并就我国社会发展与市民社会发育作趋势性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为市民社会的发育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此将为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发展预留出越来越广阔的空间,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将依托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美好前景,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林箭 《浙江体育科学》2001,23(4):29-30,34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民族、时代的文化背景而存在,与其他亚文化形态一样,枚圆体育文化走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枚圆体育文化的生成发展既受到社会文化特性的制约。又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