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决赛前三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跳远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世锦赛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整体上已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在起跳阶段蹬地角度、起跳扇面角度比较理想;在起跳中时间大体呈现T1> T2=T3 的特征,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运动员起跳腿的"缓冲与蹬伸"和摆动腿的"蹬、摆"技术呈现出摆动腿摆动不积极、蹬伸质量不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男子排球上步扣球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起跳动作的运动特征及影响运动员起跳效果的相关因素,采用三维录像方法对男子排球运动员四号位上步扣球起跳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上步扣球起跳动作可分为缓冲、等长制动和蹬伸三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占总起跳时间的比重是影响扣球起跳效果的关键因素;缓冲阶段人体重心的水平速度损失,蹬伸阶段的垂直位移是影响重心腾起高度的重要因素;在蹬伸时表现出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髋、膝、踝三关节依次加速蹬伸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图像解析的研究方法,对二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二级运动员起跳时间平均值是0.130s,缓冲时间平均值为0.048s,蹬伸时间平均值0.082s。缓冲时间、蹬伸时间与整个起跳时间过长。这与二级运动员本身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的优劣存在很大关系;(2)二级运动员着板瞬间,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平均值为451.72°/s,膝关节角度平均为87.14°上板速度为8.58m/s,与前人的研究有出入;(3)二级运动员速度利用率为76.30%,速度利用率明显低于优秀运动的速度利用率。腾起角平均为26.66°,明显高于优秀运动员的18°-25°;(4)在蹬伸阶段摆动角速度的最大值与腾起角和成绩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0年8月在沈阳举行的辽宁省第11届运动会女子跳远决赛前七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录像的解析,将运动员起跳缓冲和蹬伸阶段的时间、重心速度及个别关节的角度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制约辽宁省优秀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力量素质的薄弱。由于力量薄弱造成起跳腿着地瞬间膝角偏小、最大缓冲时膝角偏小、蹬伸时间加长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上,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的合理分配,摆动腿的有效摆动都对起跳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如何提高素质、改进技术给出建议,为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2013年全运会辽宁女子跳远项目后备运动员提供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峰 《游泳》2013,(2):52-53
跳板跳水比赛有一米和三米跳板两个项目,要在这一米或三米的跳板上完成多周和转体动作,起跳高度是保证高质量完成动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提高运动员的压板能力,把运动员弹得更高,使之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动作。如何提高运动员的压板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掌握正确合理的压板技术;2.提高专项身体素质;3.改进运动训练器械。1正确合理的压板技术最理想的压板技术是运动员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给予跳板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跳板跳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能否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和跳板。助跳和起跳的功能,从本质上看,在于获得最佳的蹬离效果,跳达最大可能的高度,完成各种复杂的空中动作。本文从功能的角度着重研究跳板跳水的功跳和起跳,旨在揭示合理的起跳技术;数理分析则力求简洁,以期能为运动员、教练员所理解和接受并对运动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主要由起跳腿的蹬伸技术与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所组成。目前,大多数人们集中于跳高起跳的"蹬伸"技术研究,对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文章运用现场技术录像和运动图像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最大缓冲幅度比较大;在起跳阶段摆动腿蹬离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小。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缓冲阶段,身体重心的高度、摆动腿膝角的变化情况与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有显著性相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伸膝角度、伸膝速度与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摆动腿离地后的最大摆动速度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男子运动员跳远起跳技术的高速影片解析,分析讨论在缓冲、转化和蹬伸三个时段中运动员的技术特征,提出用蹬伸时间指数和水平速度损失的转化率两个新的综合指标来评价诊断跳远起跳技术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以参加2001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16~17岁组)和全国体育运动学校锦标赛(16~17岁)跳高比赛的男女运动员共4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三维摄像和解析方法、数理统计法及评价理论,分析了我国跳高项目后备人才的技术水平现状和存在问题。结果认为:少年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跳高成绩的三个高度构成上基本一致;少年运动员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不充分、离地瞬间躯干过早倒向横杆,以及少年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腿蹬伸阶段的摆动不够积极等是影响少年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值(H1)的主要原因;影响女子少年运动员不能获得较大的腾起高度的原因包括起跳过程中的起跳腿膝关节缓冲幅度和缓冲时间、起跳腿蹬伸时的摆动腿摆动幅度以及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与横杆之间的夹角等。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部分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起跳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者在助跑与起跳衔接阶段的质心水平速度较低,倒1步身体内倾角度变化呈大—小趋势;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时的质心水平速度低,身体质心垂直加速距离较短以及起跳腿缓冲蹬伸时间比例不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等。另外,我国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起跳腿蹬伸不充分以及摆动腿摆速和摆幅偏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跳远起跳过程中髋关节技术特征是跳远动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提高与改进跳远起跳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在跳远的起跳、着板、缓冲、蹬伸阶段"送髋"的角度和方法,为提高我国跳远水平提供具体量化参考指标。研究方法:根据我国运动员调控髋关节运动的状况和国内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跳高的差距,通过对比研究起跳过程中髋关节技术特征。研究结果和结论:跳远运动必须合理地完善起跳技术动作,在训练中专门发展髋关节肌肉的力量,以及髋关节灵活性,有意识地运用髋关节动作协调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起跳运动模式等指标,探究影响我国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飞行距离的主要起跳因素。方法:1)选择8名我国男子跳台滑雪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日本长野县白马村K90跳台训练基地采集3次起跳阶段二维运动学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模型(GEE)分析影响飞行距离的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因素。2)截取平昌冬奥会排名前10的男子跳台滑雪选手决赛起跳阶段视频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国内外运动员起跳阶段特定时刻肢体角度差异。3)实验室内使用1台Z camera高速摄像机和1块Kistler 9281EA测力台采集运动员静蹲跳(squat jump,SJ)、反向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模拟跳跃(imitation jump,IJ)、下落跳(drop jump,DJ)的动力学及运动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实验室内运动学及动力学指标与飞行距离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实地起跳阶段运动学方面,起跳起始时刻躯干与助滑道夹角、小腿与助滑道夹角、髋关节角、膝关节角,以及起跳阶段的髋关节峰值角速度、膝关节平均角速度、起跳结束时刻膝关节角及髋关节角为飞行距离的影响因素(P<0.05)。2)在起跳阶段运动模式及力量特点方面,IJ重心最低处膝外翻指数(r=0.731)、DJ膝外翻最小值(r=0.713)、CMJ起跳阶段地面反作用力峰值(r=0.710)、CMJ蹬伸冲量(r=0.752)、SJ(r=0.723)及CMJ起跳峰值功率(r=0.762)均与飞行距离呈正相关。3)对比国内外运动员起跳阶段特定时刻肢体角度发现,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跳起始时刻小腿与助滑道夹角(53.54°±3.14°)显著小于我国运动员(57.62°±4.62°),出台瞬间小腿与助滑道夹角(58.22°±2.13°)显著小于我国运动员(65.59°±3.84°),大腿与助滑道夹角(73.28°±6.15°)显著大于我国运动员(58.77°±3.16°),起跳阶段结束时刻髋关节角度(175.23°±1.96°)显著大于我国运动员(156.37°±13.13°)。结论:我国跳台滑雪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起始时刻应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以减少阻力,并适当提高膝关节角来提高出台后肢体伸展程度。起跳过程中提高膝关节蹬伸力量,同时适当降低髋关节伸展速度,避免风阻对躯干造成不利影响。室内及实地训练过程中,应在提升蹬伸爆发力的同时避免膝关节过度外翻,提高蹬伸力量及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13.
对提高我国跳远成绩有效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通过对我国跳远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对比分析,对提高我国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绝对速度能力是提高跳远成绩的最重要的途径;提高运动员快速起跳能力是关键;我国运动员技术上存在起跳腿的着地角较小、起跳扇角大的现象,影响了跑跳结合的连贯性,对获得腾起垂直速度不利;此外,还存在摆动腿的摆动时机晚、摆动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等因素,这些都是影响我国跳远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d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use of inclined and raised flat boards on the take-off motion of the long jump. Eight male long jumpers were videotaped with two high-speed video cameras (250 Hz) set perpendicular to the runway. The athletes jumped with three modified take-off boards: upward-inclined boards of two different inclinations (2.5 and 5.0 degrees), and a raised flat board (50 mm high). The jumpers performed pre- and post-jumps using their own techniques before and after use of the boards to test their effects. The post- jump revealed significantly less reduction in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during the take-off than the pre-jump,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verting the velocity from horizontal to vertica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ost-jump. The post-jump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less knee flexion of the take-off leg during take-off. The reduced knee flexion and slower extension velocity of the take-off leg in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post-jump contributed to increasing the knee extension torque in the second phase and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s in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and vertical veloc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inclined and raised flat boards induced immediate effective changes in the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of the take-off motion and represent appropriate training tools for take-off techniques of the long jump.  相似文献   

15.
王旭瑞 《精武》2012,(32):16-17
随着世界各大体育赛事对田径项目越来越重视,而跳远作为田径重要技巧性项目,跳远质量和运动受素质不断提高,起跳动作是跳远技术的主要环节,人们还渐研究起跳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跳远不但要求运动员综合素质要高,更讲究运动过程中的细节给跳远带来的作用,目前,在高校教学和训练中,很多老师重视助跑和下肢的技术,以便更直接更快速的提高跳远成绩,而忽视对上肢摆臂技术的教学和训练。该文针对目前这种教学误区,分析了正确的上肢摆臂对起跳的速度、力量以震技术带来的影响,对助跑和起跳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技术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选手的技术差距并非是水平速度损失率大,相反速度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外国优秀选手;而起跳角度偏小。起跳腾起垂直速度慢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优秀男子跳远选手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based on inertial sensors, to automatically measure at high frequency the durations of the main phases of ski jumping (i.e. take-off release, take-off, and early flight). The kinematics of the ski jumping movement were recorded by four inertial sensors, attached to the thigh and shank of junior athletes, for 40 jumps performed during indoor conditions and 36 jumps in field conditions. An algorithm was designed to detect temporal events from the recorded signals and to estimate the duration of each phase. These durations were evaluated against a reference camera-based motion capture system and by trainers conducting video observations. The precision for the take-off release and take-off durations (indoor < 39 ms, outdoor = 27 ms) can be considered technically valid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he errors for early flight duration (indoor = 22 ms, outdoor = 119 ms) were comparable to the trainers' variability and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rror were noted between indoor and outdoor conditions, and individual jumping technique did not influence the error of take-off release and take-off. Therefore, the proposed system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ki jumpers during training sessions.  相似文献   

18.
中外男子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魏家骏 《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8-20,30
通过对中外男子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平跑速度较慢,起跳能力较差,腾起角相对较小,是造成我国男子跳远成绩偏低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跳远训练中,应在保持较高速度利用率的基础上,合理增大腾起角,提高平跑速度,完善起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