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杨国顺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2):107-109,106
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和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对1 0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运动对缓解就业压力和身心健康有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03年9~12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对象是18~21岁的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共607名,其中男320名、女287名,主要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生源多为该地区学生,能够比较好地反映该地区学生状况。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社会学与体育统计学制卷原则设计《中国大学生健康与体育健身情况问卷》。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习惯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50份,收回问卷634份,其中剔除外观废卷11份,检测废卷16份,最后有效答卷607份,问卷有效率为95.74%。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根据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制定问卷调查表,对武汉理工大学2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而另一部分学生不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分别对这两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这一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学生。可见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曹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5):406-407
运用实验法、问卷法、抽样调查法对武汉科技大学390名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体质正常,近一半大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21%的大学生很少锻炼,对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武汉大学大学生运动员、普通大学生、外国留学生的体脂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女学生的体脂百分比明显地高于男学生。本校男女大生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都低于普通大学生,且有显著差异(P<0.05)。本校大学生男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明显低于日本和欧美留学生,且有很显著差异(P<0.01)女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略低于日本和欧美留学生,无显著差异(P>0.05)。日本男女留学生的体脂百分比与欧美留学生相近。本校男大学生的体脂百分比明显低于日本和欧美留学生,有很显著差异(P<0.01);女大学生的体脂百分比高于日本和政美留学生,但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我国退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国内退役运动员作为被试,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反映被试基本情况的自编问卷进行测评。结果:221人有效样本中有65人(29.4%)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障碍,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是主要问题;与全国常人常模相比,退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健将级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一级运动员相比较高,男性退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女性退役运动员相比较低;退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受教育水平、运动损伤程度、就业安置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退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存在身心症状人数较多;退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存在运动等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影响退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受教育水平、运动损伤程度、就业安置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参加定向运动选项课的大学生和未参加这一项运动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定向运动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解决问题等项因子上的积极效应更加显著,建议在学校体育中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开式和闭式技能项目对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开式技能项目(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和闭式技能项目(健美操、太极、养生)对济宁学院轻中度抑郁倾向大学生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于干预前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各运动项目组抑郁水平实验前后均差异显著。结论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排球运动干预效果较为突出。开式技能项目较闭式技能项目改善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探析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情绪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采用精神卫生调查问卷SCL-90,对实施健身运动处方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专家及学生调查来探讨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以研究实施健康运动处方的心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要考虑处方内容、形式、负荷强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1.
肥胖是现在社会的一个非常突出和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以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肥胖学生运动情况及生活习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分析方法,对苏州第十中学肥胖学生和不肥胖学生的运动情况及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并对苏州第十中学肥胖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定位,分析出肥胖学生和不肥胖学生在运动情况及生活习惯上的差距,为肥胖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程度。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体育运动中,体育锻炼的习惯对运动效果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学生锻炼习惯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学生个体、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各种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体育态度决定了体育锻炼行为。良好的体育态度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当前长沙市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较为积极,但其体育态度受体育场馆、学习负担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张丰  宋广侠 《体育科技》2014,(1):165-166
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一、二年级的女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对参加不同选项课体育教学后,探讨不同选项课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对365位参与锻炼的7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问卷调查及健康体适能测试,建立了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完成测试的70岁以上老年人中具有规律性体育锻炼习惯的比例较高,其健康体适能总体达到良好水平,回归方程显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呈正相关,运动时间与强度能有效预测7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状况。提示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运动处方时应以规律性锻炼为基础,可适度提高运动时间与强度,为提高或保持健康体适能水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16.
齐大鹏 《体育科研》2007,28(2):81-8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参加健身球课程的喜爱程度和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及分析,对健身球的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健身球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在高校开设健身球课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健身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多数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多数学生认为健康状况与就业有关系;学生了解健身的途径主要是体育课;多数学生尚未养成健身习惯;兴趣、意志品质、认识和设施器材、校园体育文化气氛、天气环境是影响学生健身的因素;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等是学生健身过程中所需求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分层教学中实施运动处方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可能和趋势。本文结合分层教学的特点,将运动处方和学生锻炼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区分健身方案和运动处方的不同,在询问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依据科学锻炼的原则,按照运动处方出具的程序,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内容,在学生锻炼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运动处方,提高学生体质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与运动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与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参加运动健身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对学校体育而言,应借助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天水市秦州区初中肥胖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初中学生肥胖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主要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通过本文的调查与研究希望中学生的肥胖现状能够引起学校、家长及肥胖学生对肥胖的关注,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及合理的生活习惯来解决自身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