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软科学》2018,(6):97-102
针对多阶段多方参与的关键共性技术,结合复杂产品特性,引入技术弹性和扩散度,提炼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研发模式,构建包含知识转移的技术创新动态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得到政府最优补贴和企业最优努力水平,并对两种模式下的努力水平和各方收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弹性或扩散度较小时,市场主导模式比政府主导模式更能有效促进产业发展;随着技术弹性和扩散度的增大,政府作为技术研发主导的优势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阶段多方参与的复杂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入技术弹性和扩散度,构建讨价还价动态博弈模型并进行帕累托改进,得到最优利益分配系数、研发主体最优努力水平和政府最优补贴等。研究结果表明,共性技术弹性越大,共性技术研发主体分配的利益越多;最优研发努力水平随技术弹性和扩散度的增大而增加;技术弹性较小时,应选择企业合作模式;技术弹性较大时,政府参与的企业合作模式更优。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船舶产业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是克服各种研发失灵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基石和重要支柱。鉴于此,从技术链视角引入技术弹性、扩散度和成功率等参数,概括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政府-市场结合3种情形,建立高技术船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并对不同模式下的投入程度和最佳收益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市场主导模式下船舶研究院、船企的投入水平和效益远不及政府主导、政府-市场结合模式,不应该采纳;当某项产业共性技术弹性低、横向和纵向扩散难度大、船舶研究院获益少时,运用政府主导模式更加合理,反之则选择政府-市场结合模式。最后,从政府清晰定位角色、产业共性技术分类等方面提出管理对策,为高技术船舶产业的进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结合共性技术研发过程,提出了共性技术可持续研发行为的概念框架,借鉴Stackelberg主从博弈思想,本文构建了共性技术供给及后续商业开发承担企业、市场收益实现承担企业和政府三方博弈模型,考虑企业在产业中不同的主导地位,研究政府不同补贴对共性技术可持续研发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应谨慎同时提供两类补贴;当共性技术研发努力成本较高时,政府应优先使用研发努力补贴;当市场收益实现承担企业占主导地位,研发努力成本较低时政府应优先选择使用单位成本补贴;无论是否处于主导地位,企业技术水平对政府补贴相关参数均有较大影响,政府制定补贴政策时须给予充分考虑。研究结论为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及共性技术研发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考虑节能指数、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共性技术供给、政府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建立了政府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燃油汽车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补贴下限与准入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收益和政府收益作用方向相反,对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均衡价格和销量均无明显影响,政府补贴下限、准入标准及两者共同调整的结果使得汽车市场达到由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共存的均衡状态;随着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的增加,汽车市场呈现燃油汽车"消"而新能源汽车"长"的均衡状态,随着共性技术空缺度增加,出现燃油汽车"长"而新能源汽车"消"的均衡状态,消费者节能偏好支付意愿及共性技术研发和建设是补贴退坡背景下更具根本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研发过程视角揭示共性技术扩散行为及其影响机理,据此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共性技术扩散行为演化动态。研究表明:共性技术扩散是有潜在需求企业基于采纳与不采纳共性技术收益权衡的动态演化结果,共性技术预期市场收益、不采纳引致损失增加和替代收益降低及企业需求系数、市场前景系数、收益实现概率增加均利于共性技术扩散;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低越利于扩散,而较弱的分享意愿阻碍扩散;政府补贴和知识技术支持均有助于共性技术扩散,知识技术支持对共性技术扩散的作用受到技术转化系数的正向调节。根据上述结论,构建以共性技术供给及其收益为源动力、以企业采纳为牵引力、以政府支持为推动力及三种力量相互交织作用的共性技术扩散动力机制,并从源动力、牵引力和推动力的视角提出共性技术扩散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玮  陈丽华 《科学学研究》2015,33(3):363-368,418
通过构建多阶段博弈模型,同时考虑了横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创新"双重边际效应"这两种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研发模式(非合作研发或者合作研发)下激励制造商创新的两种策略——供应商研发补贴和政府研发补贴。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策略相比供应商研发补贴策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补贴力度总是大于供应商补贴力度,从而能更有效地激励制造商研发、改进社会福利;二是政府补贴策略在制造商非合作研发或者合作研发时能达到相同的市场均衡结果,而供应商补贴策略的效果受到制造商研发模式的影响。此外,供应链各主体对于不同研发补贴策略的偏好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工具,将公司、合作社及农户同时纳入研究框架,构建政府补贴环境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博弈模型,并对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运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参数变动和不同初始条件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博弈主体选择积极生态策略时的收益增量与成本投入关系对系统演化轨迹将产生重大影响;政府补贴可有效降低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创新扩散的条件,但一定情况下补贴作用将失灵;农户的风险规避特征及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偏好均会对系统演化的结果产生影响,农户较高的风险规避度和消费者较低的偏好水平都将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郑月龙  杨柏  王琳 《科研管理》2019,40(5):164-174
通过共性技术研发过程及研发失灵根源的剖析,指出属性根源和规制根源是共性技术研发失灵的两大根源;据此,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了共性技术研发行为演化动态,研究发现共性技术研发失灵是企业基于共性技术收益权衡的研发行为动态演化结果,市场机制下由于共性技术属性及企业逐利行为极易导致研发失灵;政府支持利于缓解研发失灵,相对补贴而言,知识技术支持缓解研发失灵更有效;据此,从产生原因视角分析了共性技术研发可能出现风险规避、知识外溢和投资替代的“供给失灵”及后续商业开发难、市场不良预期和投资替代“扩散失灵”,若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或方式不当还可能出现“政府支持失灵”。最后,从政府支持角提出缓解研发多重失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产业特征的合作研发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仍处于政府主导发展的初级阶段,联盟的构建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顶层设计与市场机制调节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李晋  沈江  傅利平 《科研管理》2020,41(12):184-194
 针对政府补贴政策及其激励机制能否缓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融资约束,并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和研发投入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序贯博弈模型进行政策仿真分析的新方法。其方法特点在于能够借助数据仿真来研究不同情景下的政府、企业以及融资机构之间的关系,对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合作博弈行为进行刻画,并给出了采用数据空间阈值进行判别和界定的新模式,从而使政策分析更具普适性和可选择性。此外,本研究讨论了补贴政策及其激励机制的动态性问题,提出可以通过改变企业以及竞争者的收益函数来改变双方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成长的生态圈的观点。在政策建议上,根据仿真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及其相应反馈、采取动态可调整的补贴分配方式、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数字行为画像”的精准辨识与决策来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建立政府补贴影响下的3代绿色技术扩散模型,用Matlab(2010b)拟合出不同潜在市场中每代绿色技术扩散的模拟图。分析结果表明:新技术的扩散率高于旧技术,政府补贴提高了每代技术的扩散率与扩散速度,也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的升级扩散;同时,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同技术之间的互补性或者创新性的差距,但政府补贴的积极影响只在技术进入市场的前期阶段效果显著,之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根据所探究出的结论,为绿色技术的供给企业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每代绿色技术达到最佳的扩散率。  相似文献   

13.
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及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68-1374
运用我国28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及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在RD决定方程的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中,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都是显著存在的。然而,在专利决定方程中政府RD补贴的激励效应却是不显著的,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正面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政策启示在于:政府除了继续加大对企业RD补贴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RD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资助方式。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政府补贴背景下企业的技术选择模型,分析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与对消费者的补贴如何影响市场上现存企业和新进入者的技术选择决策。研究证明,政府补贴可以(1)增加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从而提高新技术市占率;(2)在消费者对新技术产品的偏好与成熟技术产品无显著差异时,使新技术产品需求量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3)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使企业和消费者同时获益;(4)提高企业开发新技术时的风险承受能力及使用新技术的利润水平;(5)在不同情况下提升或降低社会总效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CCS特征与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政府与电站间CCS技术扩散存在的困境,由此构建博弈模型,分析技术扩散过程中两个博弈方的收益。数值算例研究得出政府给予电站补贴后双方都受益,并且政府受益的程度更大。最后针对政府补贴、激励与奖惩提出了3条政策建议,(1)加强对政府补贴资金的监管;(2)继续推广CCS技术及示范项目;(3)加大CCS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地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政府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利用2010—2019年我国27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竞争公平性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创新补贴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中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较高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地区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的减弱,这种正向影响逐渐削弱;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继续降低并跨越第二门槛值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影响消失。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政策组合机制、注重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门槛影响效应、充分利用技术溢出以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促进发挥政府创新补贴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夏西强 《软科学》2017,(4):139-145
基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建立了低碳产品制造商与普通产品制造商的博弈模型.基于此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补贴和政府宣传对低碳产品、普通产品的单位零售价格、销售量、销售利润及环境影响.研究表明:低碳产品的单位零售价格、普通产品的零售价格及需求量与政府补贴负相关,低碳产品的需求量与政府补贴正相关;低碳产品的单位零售价格与政府努力程度正相关,在政府宣传努力程度大于某一定值时,普通产品的单位零售价格与政府宣传努力程度负相关;政府采取宣传政策时,低碳产品的销售量还与生产单位低碳产品所增加的费用有关;政府采取不同策略时,对环境的影响大小与政府补贴、政府宣传努力程度及生产单位低碳产品所增加费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王宛秋  邢悦 《科研管理》2021,42(4):82-91
技术并购后,企业需要通过研发活动促进技术的吸收和整合,但研发资金却常常受到由于并购导致的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的制约。这时,创新补贴可能成为企业弥补资金不足的必要补充。论文以主并企业为A股上市公司的技术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创新补贴对并购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并购后的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直接激励效应;财政补贴则是通过降低金融错配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间接地发挥激励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吸收能力理论,为政府的创新补贴制度安排以及企业的技术并购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帆  章琳  倪娟 《科研管理》2022,43(10):12-23
智慧城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中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以智慧城市第一批、第二批及第三批试点为自然实验,采用多点DID法检验智慧城市试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从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方面研究智慧城市影响企业创新的渠道。结果发现,智慧城市试点具有创新溢出效应,当城市被认定为智慧城市试点后,注册地企业的创新水平会显著提升。提升的渠道是:智慧城市试点之后,城市加大了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等财政支持力度,这将正向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高融资约束企业、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民营企业更能利用智慧城市创新溢出效应驱动自身创新;相对于低市场竞争环境、非制造业行业,高市场竞争环境、制造业企业更能利用智慧城市创新溢出效应驱动自身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深入分析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两者作用机理基础上,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利用2011—2019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计量回归和门槛检验,得出研究结论:其一,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向影响,且存在单门槛效应,对于融资约束指数SA大于-3.352的企业,政府补贴对其创新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其二,政府补贴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是对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的影响有差异,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显著;其三,政府补贴不仅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直接作用效应,也可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是直接效应比间接效应更显著;其四,政府补贴并不是越多越好,存在单门槛效应,当补贴强度大于4.417%时,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会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