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制造企业-知识型服务机构互动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江  周丹  白鸥 《科学学研究》2012,30(9):1388-1396
制造企业与知识型服务机构互动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之一,互动模式的识别则成为两类主体互动行为分析的前提与基础。互补型互动与辅助型互动是制造企业与知识型服务机构互动的两种典型模式,本研究基于服务创新研究视角与产业营销研究视角,通过多案例研究,提出互动所获取资源特征、互动目的、互动中沟通行为、互动后适应行为是识别互补型互动与辅助型互动的关键维度,以此来构建制造企业-知识型服务机构互动模式识别的分析框架,为制造企业与知识型服务机构互动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回答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如何创造价值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两家制造企业的服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案例研究发现:价值创造过程由连接、互动、重组三个杠杆组成,连接产生网络效应,互动促进创新,重组高效匹配供需资源;存在供应商弱势和顾客弱势两种价值创造模式,其杠杆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创造产品相关服务快速扩张、大量且快速的服务创新、促进产品销售和创新3方面的价值,进而加快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提升其价值创造能力。本文归纳了价值创造机制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已有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尚未关注的与多顾客、多供应商价值共创的关系和过程,以及平台生态系统供应商侧与顾客侧价值共创的关系和过程。研究结论推动了不同视角平台研究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龙跃 《软科学》2011,(10):141-144
基于专业化分工论、价值网论视角,从制造企业内的服务价值演化、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演化、企业顾客供求关系演化等方面综述了制造服务价值演化过程的研究成果,探寻现有研究的普遍规律,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即制造服务跨界演化成为服务演化的重要发展趋势,需要不断探索资源社会化配置与专业化服务分工形成的服务演化模式,逐步完善制造服务的概念、特性并提出相关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对象,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外包、产品模块化、动态能力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 创新型生产性服务外包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产品模块化在其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动态能力对其具有负向调节的作用;在产品模块化的中介作用下,动态能力与创新型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交互作用却能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隆惠君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8):243-247
针对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界定、机理分析、特征总结和模式描述方面,具体方式方法和策略研究相对缺乏这一现状,以微观企业运作为研究对象,物联网作为平台,探讨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服务增强策略。提出装备制造业产品服务增强可从产品散件配送、安装,运行监测,现场维修及质量追踪环节进行,同时给出以上各环节服务增强的具体策略及物联网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但斌  刘利华 《软科学》2007,21(3):34-36
基于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提出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结构,描述了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定位问题,分析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类型及特点,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的三种典型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延迟策略实施视角下中国经济转型期制造业服务创新模式。首先,回顾了现有制造业与服务业创新文献以证实制造业服务创新的存在性;其次,探析了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延迟策略实施机理,发现实施过程需要服务创新支撑;再次,从延迟策略视角出发,分析了客户订单分离点两侧服务创新的特点;最后,构建了面向服务型制造的制造业服务创新的两种模式。研究结论表明:企业可根据其现有所处制造行业的具体特征进行服务创新,创新可取的路径分别是制造流程的内向软化和沿"微笑曲线"的外向延展。  相似文献   

8.
曲婉  穆荣平  李铭禄 《科研管理》2012,33(10):64-71
本文从服务创新和价值迁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制造企业的服务转型过程,研究提出了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通过戴姆勒公司"Car2go"项目分析,对制造企业服务转型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本文研究发现,服务创新、客户需求、技术进步和宏观环境等因素在增强制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制造企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服务逻辑向制造业延伸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情境下,制造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回答。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制度逻辑观出发,对制造企业结合制造与服务逻辑实现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予以系统分析。通过对海尔集团1984-2017年服务化转型历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海尔通过在组织内部持续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关系,实现了创新能力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双重发展。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发现:当企业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向心性时会引发能力习得,从而获得新的能力;当企业调整制造与服务逻辑兼容性时会引发能力转型,从而修改已有能力。本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只关注服务逻辑的视角局限,从多元逻辑共存视角回答了服务化过程中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发展问题;揭示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结合多元逻辑方式、推动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为从制度视角解读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系统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需求、空间布局等外在表现形式,继而从分工、价值链、创新与共生四大视角探寻了两者互动的内在机理,最后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机理两方面阐述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及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服务经奔时代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凸现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从已有的研究采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问题并未得到确定的答案,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更显单薄。为此,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角度出发.应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发现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二者之间互为因果荚系。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也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1997-2009年珠三角地区市域空间面板数据,从专业、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接乃至不相邻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水平提升以及产业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呈现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后,其产业规模扩张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逐步减弱,而产业水平、产业信息化与空间相关性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不断增强。第四,本文中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未发现统计上的显著联系。最后从协同机制、服务平台、智慧型服务产业和营商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世界多个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尚未达到制造业发展的拐点,制造业仍是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加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只有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只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发展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的服务型制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迫切要求,并对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重新定义了服务型制造,并建立了服务型制造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2-2016年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向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在不同类型行业中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对制造业能耗强度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4-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能耗强度的路径进行研究,同时以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为控制变量,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为调节变量,研究调节变量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降低能耗强度的目的;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完善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和提高能源技术水平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吉亚辉  李岩  苏晓晨 《软科学》2012,(3):15-19,38
根据2003~2009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及EG指数对其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并分析了两大行业之间的集聚相关性。结果显示:2003~2009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的集聚度上仍然具有相关性,并且从整体上看,其产业集聚有进一步走向均衡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的低端代工生产模式已难以持续。代工模式割裂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联系,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价值曲线的“洼地”,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弱。随着全球经济的“软化”发展,服务化增值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增值点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价值链由于其驱动力不同,“服务化”增值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服务化增强型价值链优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战略,以最终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基于服务化增值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现象,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协同集聚对于转变单一产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整合延伸区域资源与产业,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行业异质性。结论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交通仓储邮电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由此,城市要提高产业的多元化,基于自身优势,有侧重的选择不同细分产业进行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型工业比重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以及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弱等.制造业升级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深化与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的矛盾、制造业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矛盾、制造业升级与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的矛盾以及体制、机制和认识上的原因.河南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种群演化规律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汉辉  汪朗峰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23-1527
 中国在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上努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动演化关系对于制定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非常重要。本研究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动演化关系出发,在两个产业演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传染病模型分析两种产业种群之间联动演化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非常小,而且制造业企业数对高技术企业数的变化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健康状况,并可为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一定程度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