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大伟  郭雯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1):1358-1365
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推进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历史进程十分重要。文章阐述了我国服务型制造进入新阶段“六个转变”的特征,剖析了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十种模式”。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服务型制造要坚持高端化与国际化、网络化与协同化、数字化与虚拟化、平台化与生态化、精益化与集约化、绿色化与循环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瓶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效刚  吴靖 《情报科研学报》2013,(6):526-528,536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正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科技论文的质量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影响力等方面仍然有着明显差距.其存在差距的管理制度“瓶颈”因素有:科技研发机构的分工定位不够合理、科技项目管理者与项目承担者之间关系不够合理、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的需求者与研发者之间的对接不够紧密.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对科技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新发展动能、形成新发展优势,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文章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并从发展战略研究、企业数字转型、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培育、服务制造集群、国际竞争合作6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础研究是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头,是解决技术问题的总钥匙。“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深挖科技创新潜力、实现原始创新突破的中坚力量。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64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础研究绩效水平,并通过投影值分析基础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期间,各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绩效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结构不合理的高校比例较高,基础研究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现象同时存在。有效的科研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是优化高校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结构、提升基础研究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响应“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本文针对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短板的甄选问题开展研究。基于专利视角,构建了分析框架对“卡脖子”技术短板进行甄选。本文规划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路径,设定了宏观分析的技术短板差距度评测模型,构建了微观分析的技术—功效—机构的三维分析模型,并以光刻机领域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证实,本文提出的针对“卡脖子”技术的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科学性、实用性,可为国家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突显,其内涵也从最初的5G、物联网等逐步拓展至包含信息、融合和创新3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支撑平台,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形态得以持续演进、功能得以不断拓展的动力源;将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型基础设施的范畴,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待。厘清3类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关系,认清当前创新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十四五”时期高效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对于统筹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科技成果档案服务“三农”改善“民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农业高校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科研积累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档案成果。加强档案收集工作,丰富档案信息资源;从众多科研成果中精心筛选出一批项目服务“三农”;面向民众,创新科技档案服务方式。是农业高校档案工作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之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工作的“四结合”,有利于高校科技的原始性创新,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学术环境的净化。它对强化高校“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职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盲点”是导致大量核心企业创新失败的隐性因素,但如何识别并有效突破是现有研究亟须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案例研究对象,剖析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核心企业创新“盲点”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究突破创新“盲点”的路径。研究发现:创新“盲点”存在于核心企业与所嵌入的创新生态系统成员耦合过程中,核心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政府等采用链成员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游部件供应商、下游互补方等共同创新成员)的非良性耦合是创新“盲点”出现的原因;与这些成员之间的非一致性协同是创新“盲点”的表现形式;核心企业与系统各成员建立良性耦合关系是突破创新“盲点”的关键。研究结论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企业更好地管理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提高创新成功率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创新的内、外部驱动力及内部科创制度环境的异质性作用,探索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与效果。2009—2020年5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科创合作强度能够显著提升创新绩效,并主要通过内部驱动力的中介路径实现;在内部驱动力方面,专任教师精力投入、科创经费和设备支撑水平3条路径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但研究生精力投入路径的影响不显著;在内部科创制度环境方面,良好的科创制度环境仅对专任教师和研究生精力投入的两条路径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未能有效增强科创经费和设备支持的正向影响;在外部驱动力方面,政府科创支持和企业科创合作力度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创新绩效和内部驱动力中介路径作用的发挥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但科研机构科创合作力度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中“图书情报”领域主题关于“双一流”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定量的统计,分析了图书情报领域对“双一流”建设的相关研究情况,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助力“双一流”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创新发展服务模式,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助力“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战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该战略提出后,中国高校亟需高层次人才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日益频繁,这也为高校与高层次人才流动博弈提供了条件。本文创新点是根据理性人假设,从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和委托-代理博弈角度出发,多维度分析了高校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流动博弈。博弈研究发现高校与高层次人才博弈存在博弈均衡解问题,高层次人才流动还与薪酬奖励、城市发展、家庭幸福和科研平台有直接关系。本文立足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并结合博弈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需求型”高校科技转化模式的理论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技术市场均衡理论论述了高校应该建立“需求型”科技转化模式并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立项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高校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作、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平添了许多不和谐因素。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也不断发展创新,从以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到引导大学生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两阶段模型,采用两阶段DEA模型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创新整体和分阶段效率进行测量及分析。研究表明,观察期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不高且高校间效率水平差异明显;“十三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期间,样本高校在知识创造阶段的效率值高于知识转移阶段的效率值,但知识转移阶段的效率值提升幅度高于知识创造阶段;不同类型高校的科技创新子阶段效率提升不均衡,体现出鲜明的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特点。最后,结合“科技自立自强”及“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等,从国家、高校及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虽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但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积淀依然较为薄弱。通过分析对比清华大学等国内9所高校和哈佛大学等国外5所高校在《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上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我国国际合作论文情况,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研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会议与研讨、国际项目和课题等方面存在合作频率低、合作范围窄、合作平台弱等众多问题。结合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现状以及国内科技期刊发展情况,提出我国高校应借鉴吸收国际顶级期刊办刊模式和经验建设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创造有吸引力的学术平台;同时,应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加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确保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并鼓励基础前沿问题探索,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8.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各类潜在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并聚焦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文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将平稳发展,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在“十四五”期末有望达到6.9亿吨以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约束加大,种子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过度集中,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等潜在风险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弥补现有关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中将转化过程单一化以及未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变量的不足,充分揭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静态差异、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和创新链,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科技研发、基础研究和科技价值创造阶段,以长江经济带的2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核密度估计、托宾(Tobit)模型等方法测算其2014-2018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分阶段、分流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8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主要由规模效率拉动,并呈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价值创造”阶段递减的趋势,基础研究阶段与应用研究阶段的效率值逐渐提高,但科技价值创造阶段的效率值逐渐降低;(2)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高校的效率较中上游地区高校存在更明显的两级或多级分化态势;(3)效率影响因素存在阶段性差异,高校科研人员素质在各阶段具有影响正向显著,产业结构在基础研究和科技价值创造阶段有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在基础研究阶段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内高校要重视理论性研究成果向应用性成果转化、提高纯技术效率,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重视人力资本,并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等对策建议,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内地28个省(区、市)高校为研究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战略协同和科技资源配置两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变量,探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总体偏低且区域异质性较强,人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财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条件,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存在地区差异,存在包括资源协同配置型、资源内在配置型和人才主导协同型这3条绩效提升路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