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方高校学报在当前期刊评价体系下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方法】通过查阅CNKI论文数据库,以数据对比的方法验证了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之路的艰难,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学报突破困境的现实选择。【结果】期刊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对自身生存之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地方特色和学科特色上。但无论是地方特色或学科特色在当前的“影响力”评价体系中都无益于地方高校学报排名的靠前,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着妥协于期刊评价体系还是坚持对地方特色和学科特色探索的两难选择。【结论】地方高校学报应该辩证地看待期刊评价体系,找准自身定位,强化特色,并坚守学术质量这一生命线,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08-1212
【目的】 揭示当前学术期刊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的真实现状,探析其价值所在和影响因子低下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查、网络调查、数据统计及电话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客观分析人们习惯性给予地方高校学报的“标签”。【结果】 在目前学术评价体系导致我国学术期刊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下,地方高校学报所作出的努力应该得到肯定。【结论】 习惯性给予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垃圾、闭门办刊、乱收版面费、专为职称论文服务等“标签”有失偏颇,“小而全”有益于地方高校学报全面实现其存在价值,地方高校学报整体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数据阐明目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指出新时期制约高校学报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方法】 以进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出的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中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结合同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期刊评价指标,统计分析高校学报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占比,及其各项评价指标与其他核心期刊和非核心学报的差异。【结果】 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高校学报占比14.6%,与其他核心期刊相比,高校学报整体评价指标偏弱;不同层次、类别高校学报的评价指标差异明显。【结论】 以期刊评价指标衡量,高校学报整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偏低。现阶段制约高校学报整体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办刊定位固化、主办高校综合创新能力不均衡、科研评价体系的偏向,以及僵化的办刊模式和缺乏竞争的办刊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出用数学方法定量分析高校学报载文特征信息对其文献指标的影响,为优选稿件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05—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载文特征信息和中信所、中国知网公布的期刊主要文献指标为样本,通过建立互信息(MI)对高校学报载文特征信息与高校学报文献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构建高校学报载文特征因子与文献指标的数学模型,然后引入MIV的计算策略,获得各载文因子对某文献指标MIV的累积贡献率(ACR)。 【结果】 高校学报载文学科因子的互信息MI值高于作者因子的互信息MI值,揭示优选学科方向是提升高校学报文献指标的关键;PLS模型能够准确地表达载文特征因子与文献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与MIV策略相结合可有效评估载文特征因子对文献指标的影响。 【结论】 用基于互信息的直接分析方法和基于平均影响值模型评估的间接分析方法,有助于优选稿件以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提升高校学报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实证探索将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应用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来源,收集整理了34种安徽省省属本科高校学报的发文总数、零被引文章数量、h指数、总被引频次和h域引文数量5个独立测度参数,计算各高校学报的学术迹和学术矩阵,从h核量化测度、h尾量化测度、零被引量化测度、学术迹综合量化测度4个视角对其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呈发散态势,学术矩阵中9个构成参数能够精准表征各自学术成就的分布,并且能够诠释各自学术影响力之间差异产生的个性化原因。【结论】 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形成至少需要累积3年时间,学术矩阵能够较好地区分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整体水平,能够从学术关注度、学术爆发力等个性化发展角度提升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可以作为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目前高校学报“千刊一面”、内涵匮乏、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构想,以推动高校学报改革,促进高校学报健康发展。【方法】 深入探析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内涵,借鉴报刊退出机制的实践情况,对比报刊退出机制与高校学报退出机制的联系和区别,分析高校学报退出机制建立的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学报退出二级评估方案、退出标准及退出善后等问题。【结果】 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应充分考虑高校学报的特殊性,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设定科学合理的退出标准,妥善处理退出善后等问题。【结论】 建立高校学报退出机制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贵州省为例,明晰贵州省高校学报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建议。【方法】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走访,对贵州省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利用大数据技术,以省域为单位建立贵州省学报数据共享管理平台,并以“互联网+高校学报大数据”的创新模式,同步构建贵州省高校学报共享管理平台APP,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扩大贵州省高校学报的影响力。【结论】大数据运用于贵州省高校学报数据资源,可以促进学报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校学报专家办刊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破解的对策,以引起高校学报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的重视与支持,切实提高办刊质量。【方法】 结合笔者20余年高校学报办刊实践,采用电话访谈和QQ、微信交流等方法。【结果】 高校学报专家办刊面临的主要困境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办刊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二是编辑业务不够熟悉;三是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结论】 高校学报专家在组织稿源、把关学术质量、扩大期刊社会影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办刊对高校学报质量的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面临的困境可采取4个对策进行破解:一是适量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二是加强编辑出版业务学习;三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四是采用“专编结合”办刊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了解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的文献引用情况,为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和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以及人工核对的方法,分析了30篇国内高校学报刊发的外语教育实证类论文的337条文献的著录情况;探讨了共引同一文献的20篇论文的引文内容准确度及引证效果。【结果】文献著录错误较严重;且大部分引用有“引”无“证”,没有发挥引证的效用。【结论】文献著录错误,尤其是引证效果低下使学术期刊失去公信力,影响对学术期刊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科技期刊引文综合评价指标函数,希望能对科技期刊引文综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用IF、IF5、h指数、SJR、ES和SNIP为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引文评价指标,通过对Wo S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共有的1881种医学类期刊的这六大指标数值的因子分析。【结果】找出对它们起支配作用的潜在影响因素:公因子F1(平均影响力因子)和F2(整体影响力因子)。在权衡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引文评价指标函数。【结论】通过实例(选取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为样本)验证该综合指标能较好地消除期刊载文量对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学报学术质量,就江苏21所高校学报及国防科工委所属7所高校学报平均引文量及平均引文率等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指出提高参考文献质量是国际检索系统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影响因子,并就如何提高参考文献质量提出一系列措施,强调参考文献应有权威性、时效性,要增加数量和外文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学报学术质量,就江苏21所高校学报及国防科工委所属7所高校学报平均引文量及平均引文率等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指出提高参考文献质量是国际检索系统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影响因子,并就如何提高参考文献质量提出一系列措施,强调参考文献应有权威性,要增加数量和外文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数字出版环境中把握机遇、组织和重构出版技术和理念、提高高校学报传播能力的策略。【方法】从高校学报的传播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学报的传播路径、传播能力及传播效果。【结果】 高校学报传播路径单一、传播能力及传播效果低下,造成学报信息的低效传播。高校学报应从信源着手,探索新的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提高信息的针对性、适宜性和质量; 坚持多种发展战略,实现真正的数字出版; 为受众着想,注重信息互动,增强信息传播的源动力。【结论】只有认真研究高校学报的传播规律,认识到高校学报传播的现状和不足,才能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的高校学报服务质量重要性与表现性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模型,提出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的策略,促进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方法】总结高校科研人员拟投稿时选择高校学报的关注点信息,设计问卷并展开调研,运用IPA方法对高校科研人员投稿前预期重要性和投稿后表现满意度进行测评,梳理高校学报投稿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查找高校学报优质稿源流失的原因。【结果】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弱、内容取向和办刊定位模糊、用户投稿体验差是高校学报难以吸引优质稿源的主要因素。【结论】高校学报应从立足发展规划、理清办刊理念、优化作者投稿体验等3个方面深化改革,吸引优质稿源,谋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影响力探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整体水平,依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2001~2005年的统计数据,从影响因子和h指数2个引文指标评价了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从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数据库和被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期刊栏目设置与期刊影响力的关系入手,总结期刊的优秀办刊经验,探讨医学类高校学报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源,按照2016年的复合影响因子排序,选择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前10和排名最后10位的期刊作为样本期刊,观察其栏目设置。【结果】 医学学报中临床、综述以及论著等栏目设置频率较高。为进一步探究同一栏目对不同期刊影响力的贡献,比较各个学报共同设置栏目的栏目影响因子,发现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报中临床、综述以及论著的栏目影响因子较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报应当充分发挥所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捕捉热门动态和新兴学科,设置和优化栏目,增加学报的被关注度和被利用度,全方位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作用,为科学评价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3种代表性的国际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Chemical Review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为例,通过查询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和分析了综述性文献和研究性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总体贡献度与平均贡献度。【结果】 总体贡献度与平均贡献度可以分别从总体上及平均上来评价不同类型文献对影响因子的作用。【结论】 这两种贡献度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地评估不同类型文献对影响因子的影响,有利于建立更为公正和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广东省医药卫生期刊为统计源,建立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10个文献计量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医药卫生期刊影响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构建期刊的综合评价函数。选择广东省医药卫生高校学报、外科学期刊验证综合指标,计算期刊的综合评分并且排序,将排序结果与影响因子的排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广东省医药卫生期刊影响力主要来源于3个公因子,即影响力总量因子、影响力强度因子和影响力时效性因子,分别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上有最大的因子载荷。在权衡这3个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函数。实例验证显示该综合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避免影响因子在时间、被引频次等方面的局限性。【结论】 期刊评价需要综合影响力总量、强度和时效性3个因素,既要体现期刊长期和近期的影响力,还要体现其发展变化趋势。期刊发展应当以数量、质量、时效性并重,将期刊办精办好、办强办大,注重传播效能以便学界快速获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入挖掘引文数据在期刊评价中的价值,帮助期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识别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定个性化影响力提升策略。【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增强型引文数据的期刊诊断性评价方法,采用引文增强方法增强期刊的发文、施引及被引数据,从学科与研究主题两个方面开展期刊诊断性评价,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利用增强型引文数据可以客观分析期刊对不同学科的影响力大小及稳定程度,并通过探讨期刊的热点追踪能力、主题输出能力、学术引领能力综合评价期刊内容影响力,评估期刊在各学科和研究主题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结论】增强型引文数据拥有比传统引文数据更为丰富的语义信息,可以很好地支持细粒度、多维度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 【目的】对全国911种农业科技期刊综合评价,遴选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以期提升农业期刊质量和竞争力。【方法】 建立定量和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0—2013年版)为数据来源,分类计算定量和定性评价得分。【结果】 评选出13个农业领域189种核心期刊。从核心期刊的数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分布地区等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评价机构和2010年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论】 全国农业科技期刊发展势头良好,但地区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