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探索高校科技期刊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学术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诊断分析,并依据《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一年内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践,总结和设计普适性较强的高校科技期刊业务流程再造方案。【结果】《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在学术用户群体服务与管理、学术资源挖掘和利用、缩短出版周期和媒体融合等方面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结论】高校科技期刊要想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必须基于用户日益增长的学术需求进行业务拓展,同时基于技术和机制,与时俱进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我国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方法】 在文献述评基础上,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近五年来的初步实践探索为例,深入探讨系统性突破目前发展困境的新思路与新方案。【结果】 我国高校学报应努力构建面向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的全服务链。【结论】 高校学报应充分回应特定学科专家学者对学报服务的有效需求,显著提升新时代办刊核心能力,通过创建必要的办刊支持平台和服务机制来努力实现对特定优势学科专业知识资源的系统关联整合,并有效构建面向特定优势学科的全服务链。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贵州省为例,明晰贵州省高校学报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建议。【方法】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走访,对贵州省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利用大数据技术,以省域为单位建立贵州省学报数据共享管理平台,并以“互联网+高校学报大数据”的创新模式,同步构建贵州省高校学报共享管理平台APP,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扩大贵州省高校学报的影响力。【结论】大数据运用于贵州省高校学报数据资源,可以促进学报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学术共同体角度探讨师范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与“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机制,探索二者协同发展路径。【方法】以9所“双一流”建设师范类高校的自然科学学报为例,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基于学报网站、中国知网与问卷调研统计2019—2020年学报发文情况、栏目设置、影响力指标和学术共同体建设相关举措等,并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结果】以“双一流”建设师范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能够通过发挥编辑与编委的核心纽带作用和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出版,推动学报和一流学科协同发展。但受学报国际传播能力、主办高校的管理机制与学术评价体系影响,其助力高水平成果产出的效果并不理想。【结论】师范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通过优化栏目设置、探索双语传播与增强学术引领3个方面,提升学术共同体成员协作效率与高水平成果产出协同度,实现学术共同体内涵价值,推动学报与一流学科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特色化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基于2007年至2013年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更名的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统计情况,总结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存在专业特色发展未受重视、优势专业发展定位不准、地域特色专业不突出以及缺乏优势学科支撑等问题。【结论】 提出学报编辑部要根据高校的不同层次并结合高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争取高校的支持,找准定位,差异化办刊。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科技期刊,提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品牌价值,对学报内容进行再开发。【方法】通过介绍高校学报基本现况,并与技术类、科普类期刊的出版经营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学报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受众面窄等问题,探讨了高校学报专业内容再开发的社会意义。【结果】 提出增设具有实用功能的栏目、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术群体的重要作用等举措,以实现高校学报专业实用功能的开发。【结论】学报专业内容的再开发有益于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拓展学报的社会效益,同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专业内容的再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 【目的】为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科技期刊,提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品牌价值,对学报内容进行再开发。【方法】通过介绍高校学报基本现况,并与技术类、科普类期刊的出版经营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学报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受众面窄等问题,探讨了高校学报专业内容再开发的社会意义。【结果】 提出增设具有实用功能的栏目、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术群体的重要作用等举措,以实现高校学报专业实用功能的开发。【结论】学报专业内容的再开发有益于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拓展学报的社会效益,同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推进高职学报内涵建设,提升办刊质量。【方法】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法和数据统计法,分析高职学报内涵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高职学报面临诸多困境的背景下,办刊人员应加大突破办刊困境力度,树立高职学报的稿件质量观,鼓励编辑深度参与办刊实践;不宜将办刊质量不高一味归咎于主办单位,不宜“等米下锅”被动出刊,不宜用“绝对化”的稿件标准打击办刊信心,不宜过于依赖主编办刊,不宜“盲目”缩短刊期,不宜过多地寄希望于联合办刊。【结论】指出高职学报内涵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高职学报及有相似背景的其他科技期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出用数学方法定量分析高校学报载文特征信息对其文献指标的影响,为优选稿件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05—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载文特征信息和中信所、中国知网公布的期刊主要文献指标为样本,通过建立互信息(MI)对高校学报载文特征信息与高校学报文献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构建高校学报载文特征因子与文献指标的数学模型,然后引入MIV的计算策略,获得各载文因子对某文献指标MIV的累积贡献率(ACR)。 【结果】 高校学报载文学科因子的互信息MI值高于作者因子的互信息MI值,揭示优选学科方向是提升高校学报文献指标的关键;PLS模型能够准确地表达载文特征因子与文献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与MIV策略相结合可有效评估载文特征因子对文献指标的影响。 【结论】 用基于互信息的直接分析方法和基于平均影响值模型评估的间接分析方法,有助于优选稿件以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问题,提出运营策略,以提高服务效果。【方法】基于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调查情况,总结和分析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结果】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存在未受重视、功能结构建设不完善、与读者交流几乎为零且推送量少、推送频率低、内容可读性不强等问题。【结论】提出了一系列运营策略,包括差异化微信运营模式,加强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完善平台建设和突出内容优势,加强与读者间的交流,打破传统纸刊内容的限制,促使传统编校转型等六个方面的建议,旨在为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提出由高校联合创建“联合体”以实现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为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在介绍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合体模式的初期和未来发展设想,给出了联合体模式初期的结构设置及运作模式,分析了联合体与高校的关系、经济效益分配、用人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结果】 高校联合办刊能改善办刊机制和用人机制,并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通过扩大横向规模,有效解决了期刊“散、弱、小”和同质化问题。同时,在纵向学术经营方面,对打造期刊出版集团进行了探索。【结论】 国家应该减少对办刊的行政限制,大力推动联合办刊社团的发展,同时通过新技术平台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我国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动力机制。【方法】 运用创新理论,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面临的动力机制困境,剖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从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创新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及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构建科技期刊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和动力系统,揭示科技期刊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结论】 科技期刊应加快体制、机制变革,破除创新障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作者队伍的建设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方法】依托官方微信的优点,介绍了官方微信的建立和维护方法。【结果】 结合多家期刊的办刊实践,通过增加作者对期刊的依赖度、助力作者跟踪学科前沿、加速青年作者的成长和作者队伍的扩大等举措,可以促进期刊作者队伍的建设。【结论】科技期刊在官方微信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可以调动作者的积极性来共同完成,同时依托官方微信的构建,加大对作者队伍的进一步完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校学报和改革开放初相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在争取宏观政策的同时,不断地推进期刊的改革和发展.探索高校学报在非时政期刊改革中的新思路,即在期刊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转变经营模式,逐步实现高校学报的网络化、信息化、集团化和国际化.使高校学报在提升学术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为国家科研创新服务,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高校学报功能存在的差异,为不同类型高校学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高校的科研规模和在校研究生规模大小,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并对两类大学所属学报的功能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不同学报的发展路径。【结果】研究型大学学报应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或通过重大理论选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充分发挥学报的综合性优势,或通过独立或联合创建专业刊或专题刊,参与整个学术期刊的竞争;教学型大学学报应在立足本校的同时,为更多高校甚至全国高校师生服务,尤其为培育学术新人提供服务。【结论】不同类型高校学报因办刊环境变化及自身办刊条件的不同,功能应有所不同,其发展路径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国职业卫生学期刊的发展特征和学科影响力,以期更好地为职业卫生期刊的发展服务。【方法】 收集7种职业卫生学期刊的基本情况、评价指标和国内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我国职业卫生学期刊具有网络化建设落后,国际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评价指标差距较明显且落后于我国其他类型期刊的特点。【结论】 我国职业卫生学期刊应以扩大期刊普及面、加强期刊网络化建设和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国家应加大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宋艳辉  朱李  邱均平 《情报杂志》2022,41(2):190-197
[研究目的]以“唯SCI”“SCI至上”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大量的科研成果外流,对我国科研创新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在“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背景下,旨为我国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正确的思路,使之回归到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来。[研究方法]首先回顾并梳理了我国科研评价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变迁机制,并从SCI论文的资助效益、流向现状、被引用次数三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唯“SCI至上”的科研评价导向造成科研成果流失、国内学术期刊质量无法提升、国外知识垄断加剧等不良影响。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可视化分析了“科学网”上科研评价的专家评论信息,进一步提出了3个方面的科研创新思路:打破“以刊评文”“奖励驱动”的现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完善科研评价制度。[研究结论]认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应聚焦在科学研究的“本质”,回归科研评价的“初心”,以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的,实施评价多元化,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俞立平  张再杰  肖成华 《情报杂志》2021,(3):201-206,F0003
[目的/意义]“以刊评文”现象长期根植于我国的科技评价中,在破除“四唯”,回归科学研究本源属性背景下,研究其局限、本质,客观对待“以刊评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分析“以刊评文”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期刊级别与研究水平的用户画像,论证了“以刊评文”的本质,并建立论文评价的比较框架,讨论了小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大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小样本与大样本论文比较、大样本下论文跨级别比较问题。[结果/结论]大样本情况下论文发表期刊的平均质量可以代表作者水平;机构评价时应该“以刊评文”为主、同行评议为辅;人才评价应该以同行评议为主、“以刊评文”为辅;“以刊评文”能够评价科研规模而代表作评价只能评价科研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胡绍君  郑彦宁  成颖 《情报科学》2021,39(1):169-176
【目的/意义】回顾国外基于感知的期刊评价方法类研究成果,归纳梳理其研究进展和趋势,以期对国内该领 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过程】对国外近十五年来明确使用专家问卷调查法且详细说明评价过程的30项 感知类期刊评价研究进行分析,从评价期刊来源、受访者样本、评价过程及评价判据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些研究的基 本特征,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结果/结论】国外基于感知期刊评价方法已经形 成了一系列比较稳定、有效的做法,各评价要素已具备了明显的特征。目前的研究在期刊领域细分、受访者偏见的 测度与控制、评价过程的完善与规范以及评价判据的定义与理解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此提出了具体建议。【创 新/局限】总结了国外基于感知的期刊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俞立平 《现代情报》2021,41(1):137-143
[目的/意义] 学科核心期刊载文量下降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有必要在此背景下分析论文篇幅与被引之间的关系。[方法/过程] 本文提出篇幅影响因子的概念,采用普通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基于CNKI引文数据库,对CSSCI数据库收录的17 275篇经济学期刊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学科期刊载文量下降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篇幅影响因子与论文篇幅无关;论文篇幅与被引无关;关于论文篇幅与被引关系的研究方法有待改善;建议将载文量作为CSSCI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