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造业过去的竞争优势是产品创新能力,现在则是服务创新能力.当今,制造业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强化解决顾客问题的服务能力.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与内涵;基于微笑曲线理论和产业链竞争理论,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制造业不仅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而且拥有较为系统全面的创新链和合理雄厚的资金链。但在制造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以下简称“三链”)耦合上存在资源配置错位、结构不对称、衔接不流畅等问题,致使山东省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锲合度不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创新研发投入不高等问题。文章构建山东省制造业“三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制造业“三链”的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影响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2012—2018年山东省制造业“三链”耦合协调度值逐渐上升,但在2019年明显回落;总体上看,“三链”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阶段,但16个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分布并不均衡,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强化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文章综合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价格指数等指标,深入分析 2005—2020年主要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变态势及其主要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始终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德国、日本、美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部分产业竞争优势出现下降趋势;中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价格优势,德国、日本、美国主要来源于产品技术优势。文章提出 4点政策建议,包括:推动以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着力提升制造业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之世界第一产品价值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田 《未来与发展》2004,25(3):20-22,19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垂直分工使得产业链各环节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使得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价值增值低的生产加工环节,我国的产量世界第一产品几乎全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从价值创造活动看,制造业的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中观层面行业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厘清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深入挖掘数字化转型影响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异质性特征。得到如下核心研究结论:第一,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二,数字化转型对于中低技术行业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比较大,而对于低技术行业的产业链现代化影响并不显著。第三,数字化转型对于竞争性行业的产业链现代化影响非常显著,而对于管制性行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数字化转型下的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化了中国制度背景和超大规模市场背景下数字化转型经济后果的学理认知,并为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提高重点产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本文采用2007—2021年数据测算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基于正态云模型作韧性评价。研究发现:仪器仪表、通用设备、化学原料等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弱,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技术创新能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并且技术创新水平对产业链韧性存在市场规模和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技术创新对中低技术型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内容分析法为主,在构建X基本政策工具和Y产业链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对中国2006—2016年中央政府颁布的43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政策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并对时间、文种、颁布机构三类政策结构要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表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政策存在供给型政策结构不均衡、环境型政策中宏观规划过溢、需求型政策显著匮乏、配套性政策尚不完善、政策位阶低、府际关系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基于此,应优化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结构;完善产业链政策内容,强化配套性政策供给;提高政策整体位阶,加强部门协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实证检验信息化嵌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信息化嵌入能显著推动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的提高,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成本实现;对制造业整体来说,信息化嵌入通过劳动力成本中介增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中的显性比较优势;信息化嵌入的影响及传导机制作用于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时具有显著差异,高技术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更好,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成本的中介效应显著,低技术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信息化结合能力弱,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透析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耗散结构和协同学为理论依据分析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基于耗散理论和协同学的产业链演化模型来判断其演化规律,最后从四个维度出发构制了全球产业链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便捷、高效的纱窗清洁装置,新型纱窗清洁装置的设计在理论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并完善.  相似文献   

12.
刘辉 《中国软科学》2003,(9):107-112
“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诞生在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带来了一系列创新之举,是新的市场经济和科技体制下出现的新事物,有着丰富的启迪意义,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创造以需求拉动供给的新的市场动力机制,以强势的买方市场替代弱势的卖方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和注重市场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地区性和全国性科技资源大整合的有益尝试;促进经济与科技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浙江开拓精神和现代市场意识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现代工业制造模式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忠东  周密 《预测》2005,24(3):25-30
本文通过对现代工业制造过程中原材料质量的变化特征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制造模式:减量制造、等量制造和增量制造,并确定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为增量制造。在此基础上,通过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探讨了增量制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预示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利润对研发投入依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朗峰  胡汉辉 《软科学》2009,23(11):6-8,12
从制造业的演化规律出发,研究了研发投入对产业利润的影响。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基础上,通过定量模型分析制造业利润和研发投入关系,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在随着利润增加的同时并未直接对利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湖南是我国中南地区一个气温较高的省份,也是夏季冷饮品消费大省。近年来,各种各色的冷饮品占据我国的消费市场。为进一步解决人们对冷饮品的需求,同时提供一种风味独特、卫生安全、富具营养的冷饮品.笔者研制了一种酸奶冰淇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艳秋  徐静 《情报科学》2003,21(8):873-876
动态联盟是21世纪企业理想的合作模式之一,能给成员企业带来许多优势。本文从动态联盟企业的组织模式入手,探讨了动态联盟企业的信息系统特征及系统的构建框架。  相似文献   

17.
张海涛  高玲  高得胜 《情报科学》2007,25(8):1205-1207
本文在分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模型,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竞争力培育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人才在制造业竞争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此西方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制造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制造业人才发展方面的各项举措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分析;并针对武汉制造业的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清洁能源技术国际转移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内容。本文对中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行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成为当今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了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创新特点,并对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